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增强学习兴趣,防止产生逆反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条件。一、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逆反心理是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所能接受的阈限,使个体感官达到饱和而产生的一种厌恶的体验。也即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了厌恶、反感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这种心理更容易在大学生中,特别在学某门课中出现。因为,  相似文献   

2.
从心理学角度看,“逆反心理就是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所接受的阈限,使个体感官达到饱和而产生的一种厌恶体验”。也即在一定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厌恶、反感情绪,做出与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在差生中  相似文献   

3.
从心理学角度看,“逆反心理就是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所接受的阈限,使个体感官达到饱和而产生的一种厌恶体验。”也即在一定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厌恶、反感情绪,做出与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在差生中出现较为普遍,他们  相似文献   

4.
从心理学角度讲,“逆反心理就是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所接受的阙限,使个体感官达到饱和而产生的一种厌恶体验”,也即在一定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厌恶反感情绪,做出与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在差生中出现较为普遍,学生一且产生逆反心理,随之学习的消极态度和厌恶情绪便油然而生,有的甚至产生严重对立情绪。中师阶段,学生对物理的学习本来两极分化就严重,倘若差生再产生逆反心理,那就将极大影响物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正>一、逆反心理的形成及其特征所谓逆反心理,就是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接受的限度而产生的一种相反的体验,是一种有意识地脱离习惯思维轨道而向相反思维方向发展的探索。大体上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两种。主动型逆反心理的形成,一般是被教育者对某些现象、某些问题有片面的认识和看法,从而有意识地与教育者对抗。如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而共产主义道德、雷锋精神或为人民服务等总是与其格格不入;或者因为自  相似文献   

6.
复习是记忆的母亲。通过复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使学生平时所学的知识系统化,从而促进学生记忆能力的发展。但是,那种原教学内容压缩式的单调重复(如搞逐课或逐项复习),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就是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接受的阈限,使个体感官饱和后产生一种厌恶的体  相似文献   

7.
<正>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逆反心理就是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所接受的阈限,使个体感官达到饱和而产生的一种厌恶体验。”也即在一定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厌恶、反感情绪,做出与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在差生中出现较为普遍,他们一旦产生逆反心理,随之产生对语文学习的消极态度和厌恶情绪,有的甚至产生严重对立的情绪。鉴此,语文老师切不可掉以轻心。如何防范呢? 1、培养差生的自信心。我们常说,良好的自信心是成功的一半。怎样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呢?教师外因作用不可忽视,对差生来说,他们非常需要老师悉心教育和热情鼓励。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平日在课堂上和课外活动时多鼓励这些差生,帮助他们树立“能够赶上去”的信念,在具体做法上,则降低标准,创设条件,让他们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增强自信心。  相似文献   

8.
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单纯是个品质问题,而是与品质相联系的感情与兴趣的问题.一个学生对待学习活动是否具有比较热烈的感情和比较浓厚的兴趣,是能否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内在心理条件,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仅就“逆反心理”对学生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影响问题,进行一些探索.一“逆反心理”是近年来在心理学研究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是指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接受的域限,使个体感官饱和后所产生的一种厌恶的体验.换句话说,它是一种情绪厌烦或情绪对立的心理状态,是人们在感情上的厌倦或烦闷的体验,是一种不愉快的,消极的感情体验.“逆  相似文献   

9.
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情感问题,已普遍引起人们重视。教学的实践经验也表明,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是学生能否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的心理条件,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学中情感问题的研究,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的条件与因素的研究,内容是极其丰富和广泛的。本文仅就教学中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密切相关的有关“逆反心理”的问题进行探讨。逆反心理是近年来心理学研究中所提出的一个概念。什么是逆反心理?从其心理发生看,逆反心理就是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接受的阈限,使个体感官饱和后产  相似文献   

10.
自然课是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有利于发展儿童爱科学、学科学的志趣,有利于儿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观察能力、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自然课又是中学理、化、生的基础课。如果在教学中违背教学规律,不注意其学科的特点,学生对学习自然会产生逆反心理。1什么是逆反心理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认为:“逆反心理,就是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所接受的阀限,使个体感官达到饱和而产生的厌恶的体验。”这种心理最容易在小学生中出现,因为他们正处于儿童时期,身心发育不够成熟,尚未形成足够的意识与一定的意志,…  相似文献   

11.
初中英语教学中,逆反心理是一种“常见病”。这主要是因学生年龄较小,认识事物的能力较弱和兴趣、情感不稳定等因素造成的。初中学生对新事物有很浓的兴趣、好奇心和热情,但他们的兴趣、热情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不稳定的,一旦兴趣失去,热情消逝,对事物就会表现一种反感、厌烦的态度,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2.
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及对策贾凤玲逆反心理是一种情感体验过程中的特殊心理活动,是在心理活动支配下的行为意向,表现为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于一定情境之下感知、认识、接受事物时所持的一种特殊反对态度。一、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类型自负型。这类学生自我评价很高,...  相似文献   

13.
逆反心理是指个体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负向的心理活动。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师就会发现,在教育学生时,常常会遇到学生不听话甚至产生逆反对立的情绪。研究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寻求解决良策是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可以遇到学生有逆反心理的现象。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常见“病”。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年龄较小,认识事物的能力较弱及兴趣不够稳定等因素造成的。中学生对事物有很浓厚的兴趣。他们一旦失去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逐渐消失。就会产生一种厌倦的心态,这就是人们说的逆反心理。如果产生了这种逆反心理,后果是很可怕的。说严重一些,有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不难想象我们教师的工作有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15.
徐羽 《四川教育》2012,(2):95-95
逆反心理是一种与事物发展常理背道而驰的心理状态,表现为个体在一定外界因素刺激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厌恶、反感、怀疑或抵触的情绪,并体现为与常理相悖的逆反举动。对初中生(十二三岁至十四五岁)来说,其逆反心理表现最为突出,如不及时纠正,将影响以后的学习生活,甚至对一生都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常见“病”。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年龄较小、认识事物的能力较弱及兴趣不够稳定等因素造成的。初中生对新事物有很浓的兴趣,可是,一旦他们失去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就逐渐消逝,就会产生一种厌倦的心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逆反心理。心理学家认为,逆反心理是一种情绪厌烦或情绪对立状态,是人在感情上的反感和烦闷的表现。逆反心理在学习成绩中、下等的学生中表现尤为突出。逆反心理的存在,无疑会严重影响英语教学效果。怎样引导学生克服逆反心理而积极地学习英语呢?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讲我的体会。一…  相似文献   

17.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逆反心理是一种“常见病”。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年龄较小,认识事物的能力较差,以及兴趣、情感不稳定等因素造成的。一方面,他们对新事物热情、好奇而感兴趣;另一方面,他们的兴趣和热情很大程度上又不稳定,一旦兴趣失去,热情消逝,立刻就会对事物反感,这种厌烦的心理就是通常所说的逆反心理。这一心理在低年级中表现尚不明显,容易被忽视,但随着英语学习的深入,学习难度的增大,便逐渐暴露出来。 英语教学中,这种逆反心理的存在,造成大面积学生掉队,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因此,帮助学生消除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8.
逆反心理的心理结构及其类型从本质上讲,逆反心理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对抗态度,是一种反常态教育要求的心理倾向。逆反心理有正向逆反和负向逆反之分。所谓正向逆反是指对教育和个体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逆反心理,反之即为负向  相似文献   

19.
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初探王景赞(南康县教研室)心理学家指出:逆反心理是表现为个体在一定的外界因素刺激下,对某类事物产生了排斥、厌倦、反感、厌恶的情绪,从而做出“逆反”的举动,与事物发展常理背道而驰。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中学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20.
雍天荣 《云南教育》2013,(20):41-42
公众“老不信”:群体逆反心理使然 在社会事务管理、公共管理活动中,我们必须注意群体层面的“群体逆反”心理,因为它带给我们的麻烦远比个体层面的逆反心理大得多。所谓群体逆反心理,就是一群人对某个事物或者某个观念的原正确性与原正当性产生了怀疑甚至否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