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章就当代河南文学的发展流变给予观照:新中国成立至70年代,河南的文学队伍初具规模,各类文学创作成果显著,但也存在着作品公式化、政治教化的局限性;80年代,文学大奖频频问鼎中原,文学豫军阵容已相当严整,并日益为全国文坛所关注;90年代以后的河南文坛佳作倍出,取得了优于任何时期的骄人成绩。文学豫军已经成为一支驰骋中国文坛的文学劲旅。  相似文献   

2.
关于如何塑造河南人新形象,目前学界比较重视的是通过经济发展、舆论宣传和提升中原儿女的综合素质来进行正面形象的传播和树立,却忽视了官方和民间力量直接为河南人形象正名的负作用,低估了文学豫军对树立河南人形象的独特作用。而创造出性格丰满、灵魂高尚的人物形象正是文学豫军的创作瓶颈。文学豫军需要塑造出大写的河南人形象,使文学资源有效地转化成社会资源,才能肩负起作家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3.
文学豫军是继80年代文学陕军文学湘军等文学劲旅之后所出现的一支不可忽视上文学军团,她的崛起,是三代勤劳的河南作家不断探索的结果,也是中原悠久、坚韧、丰富、浑厚的文化沃土培育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作为文学历史悠久的重要省份之一,在古代曾出现过杜甫、韩愈、李商隐、程颢、朱熹等为数众多的文坛巨匠和哲学鸿儒。新中国成立后,河南当代文坛又涌现出姚雪垠、李准、刘震云、周大新、阎连科、刘庆邦等一批在全国极具影响力的著名作家,实现了"文学豫军"的中原突破。但是在现代文学时期,河南文坛只有冯沅君、徐玉诺、师陀、于赓虞、尚钺等为数不多的作家活跃于当时文坛,这种现象主要是由河南文学中心地位南移、文学生产体系滞后、文学对外交流受阻等原因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文学豫军”作家大多是农民子弟,浓厚的“乡土情结”使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刘庆邦、周大新、李佩甫、阎连科等作家作品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河南民间风情画。  相似文献   

6.
孙荪是我国著名评论家、散文家 ,李准十是我国著名作家、中国当代文坛的大将 ,更是文学豫军的头领。《风中之树》则是孙荪对李准十创作经历、创作思想和文学成就的艺术评传 ,是中国当代第一部系统地、全方位地研究一个当代作家人格与艺术的扛鼎之作 ,尤其是第一次以评论家的眼光、散文的笔法对一个杰出作家进行探访。因此 ,该书既是一位杰出作家的心灵史、艺术史的文学评传 ,又是一个文学时代侧影的理论描述 ;既是一部文学创作学的系列随笔 ,又是一本地域文化的系列散文。这些特点集于一书 ,该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之后 ,在中国当代文坛引…  相似文献   

7.
孙荪是我国著名评论家、散文家,李凖是我国著名作家、中国当代文坛的大将,更是文学豫军的头领.<风中之树>则是孙荪对李凖创作经历、创作思想和文学成就的艺术评传,是中国当代第一部系统地、全方位地研究一个当代作家人格与艺术的扛鼎之作,尤其是第一次以评论家的眼光、散文的笔法对一个杰出作家进行探访.  相似文献   

8.
正当素质教育的呼声一阵高过一阵之际,郑州大学三年级学生南飞雁的一本《冰蓝世界》在文坛上激起轩然大波。这部书被誉为“文学豫军新人工程”的一个重要收获,也是郑州大学建校40多年来在校生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那么,这个青年才子是如何成长的呢?  相似文献   

9.
汉语文学,较之中国文学、华文文学,除了更具准确性与包容性,并可有着中国汉语文学与世界汉语文学的概念构成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体现出汉语文学作为语种文学的超民族性、超国别性、超文化性。通过对汉语文学进行正名,将能从学术研究方面开始来促进汉语文学突破民族文学、国别文学的限制向着语种文学的方向发展,从而显示出汉语文学已经具有的民族文学、国别文学、语种文学这三大构成。  相似文献   

10.
文学教育的宗旨在于唤醒学生对文学的渴望,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纯正趣味和鉴赏文学的能力。当前众多的文学教育,却远离了文学的本质和文学教育的初衷,文学教育中存在不少弊端。为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传授学生领悟的方法,才能保证教育的文学趣味和效果。  相似文献   

11.
咳子戏是豫南地区优秀民族化的代表,蕴藏着丰富的化艺术底蕴,是研究豫南地区民俗化、戏曲化、音乐化、艺术美学的珍贵资料。所以,如何使咳子戏这朵艺苑奇葩焕发光彩?如何使咳子戏艺术保存发展?怎样对咳子戏进行抢救和保护?首先应该引起当地政府和化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咳子戏加以抢救和保护。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河南省实施“数字河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数字河南”发展战略的战略目标,发展模式,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倡导人才流动,知识流动,推动知识创新,发展信息技术产业,抢占高新技术的“制高点”,实现河南省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可持续发展是其发展目标;“赶超式、跨越式”是其发展模式;“数字郑州”、“数字交通”和“数字农业”是其战略重点,并概述了战略步骤中各个步骤的实施要点。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曲词作者在河南坠子《红线罗帕》的音调、旋律、诗文结构等几个方面分析这段著名唱段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4.
"靖康之难"后形成了中国移民史上的第三次南迁高潮.江浙作为南方地区的代表,在历史变迁中不断发展,至宋代已逐渐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高宗立南宋于江浙后,江浙也因此成为众多移民的归附之地,其中不乏河南裔的文学家.移居的文人群体在受江浙地域影响的同时也对江浙的文学文化走向以及繁盛产生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河南方言“尖团分立”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这种语音特点使河南人使用普通话时尖音突出。为了合理使用通语和方言,本文对河南方言“尖音”的语音特点及其历史成因、发展流变、前人研究成果等多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考察。  相似文献   

16.
《河南志》有赖徐松辑自《永乐大典》而得以为世人所了解,特别是经过缪荃孙的校正,再加之高敏的点校而得以广泛流传。该志书是在宋敏求《河南志》的基础之上,经过元人的补充整理而最终成型的。而宋敏求的《河南志》则是对唐代韦述的《两京新记》完善升华,表明此书不是成于一人之手。该书使洛阳的城市沿革系统化地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梨园春》作为河南电视台的戏曲栏目,开办之初曾备受欢迎,如今却逐渐呈现出衰落气象;同时,它作为河南省的品牌栏目,又成为当下河南戏曲整体畸形化又不甚景气的重要原因。在分析《梨园春》衰落成因的基础上,希冀此栏目走向健康稳定的发展轨道,正确发挥其对河南戏曲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8.
考《文选》所录中古时期河南籍作家及作品,可以看出汉魏南北朝时期此地文学发展变化的情况。大体而言,自东汉迁都洛阳以来,学术中心东移,加之"永嘉之乱"后,文人士大夫纷纷避乱江南,从客观上也促成此地文学的进一步繁荣。河南所在之地,自战国以来,就是学术和文化兴盛之地。《文选》所录河南籍作家共二十四人,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金融海啸的严峻经济形势下,世界多国传统纸媒纷纷改易旗帜,将手中丘比特之箭射向新兴新型媒体一手机媒体。本文将通过探讨发现.作为河南省致字化报业领军人物,《河南手机报》这一具有地域性特色媒体,如何能够迎合时代大潮.突破自身劣势,找到更好的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20.
“河南国家助学贷款模式”是倍受国家推崇的助学贷款模式,通过分析“河南模式”运行现状及其不足,结合我国国情与借鉴国外开展助学贷款的经验,探讨弥补我国助学贷款运行机制不足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