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亦君 《出版广角》2015,(13):36-37
历史普及读物作为垂训后世、传播历史知识的重要工具,其编辑和出版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我国出版业在历史普及读物出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从整体来看,我国历史普及读物的编辑和出版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以历史普及读物为主题,就历史读物的编辑和出版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由西方到东方的演进”,是一项既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又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选题。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与人类社会的具体历史进程相联系的。那些试图离开时代,离开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实际,凭着某些概念研究社会主义思想和理论的做法,是难以促进社会主义理论和事业发展的。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来看,如何认识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人在本国现实条件下是怎样发展和丰富了社会主义理论,从来就不是一个纯理论的话题,尤其是在时下中央决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时期,更彰显了社会主义研究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有赖于现代化,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也会推动现代化。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闻传播事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与推动力量;从理论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闻传播事业是马克思主义在新闻舆论工作中的运用,应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继续坚持和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从现实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闻传播事业是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应对全球传播体系转型的中国方案。在新的征程上,应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闻传播事业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及实现三者有机统一,整体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闻传播事业的本质与发展方向,让新闻传播事业更好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4.
教育部2012年启动实施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读物项目,2013年制定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读物项目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内容包括出版发行.2014年底至2015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了20余种哲学社会科学普及读物,这套普及读物的出版堪称“教育部宏大文化工程”,凝聚了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社会、法律等领域的一流名家,既有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的《经济低碳化》(厉以宁等著)、《汇率原理与人民币汇率读本》(姜波克著)、《税收那些事儿》(谷成著)、《数说经济与社会》(袁卫等著),又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中国化的普及精品读物《马克思主义告诉了我们什么》(陈锡喜著)、《社会主义现代化读本》(洪银兴著);敦煌研究名家项楚先生贡献了《敦煌文化》;西藏历史文化研究大家霍巍引领我们《秘境探古:西藏文物考古新发现之旅》;孙正聿先生的《人的精神家园》为我们娓娓讲述了精神家园的根基、内涵、培育和升华;黄蓉生教授的《大学生诚信读本》告诫当代青年大学生要承续千年之诚信美德;莫励锋教授的《诗意人生》既是一部诗歌史,也是中国的精神史诗;陈洪教授是目前国内研究明清四大名著的大师,其优秀研究成果普及转化的《“四大奇书”话题》,令读者耳目一新;环境美学研究名家陈望衡教授的《我们的家园:环境美学谈》以生态主义与人文主义结合为哲学基础,为人类未来发展指出了一条通往人与环境和谐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列宁不仅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于分析具体的历史环境,在理论上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且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政治设想付诸实践,在实践上检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史上,列宁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不断被重复提起的话题。通过列宁,我们可以窥探到马克思主义如何从科学理论变成指导现实政治实践活动的指南,以及马克思主义在解决具体问题中遇到的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困境,从而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内涵及其理论边界。  相似文献   

6.
新闻传播学术研究必须把着力点转移到对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经验、发展方向、发展道路的反思总结上来,努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为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为此,要摆脱“学徒状态”,在学习研究西方新闻传播理论时,保持高度的自抉意识和驾驭能力,以超越西方、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为目的,防止在引进借鉴中“西化”自己,失掉自我;要“向现实本身去寻找思想”,沉到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和现实深处,立足自己的实践形成自己的理论;要在创立新观点、新概念、新范畴上用力,实现新闻传播话语体系的自主建构;要走出核心价值多样的迷惘,以主流价值统摄推进新闻传播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7.
《新闻前哨》2012,(6):7-7
高宪春在2012年第4期《电视研究》上撰文指出,当前引入海外电视节目模式成为广电行业的热潮,这凸显出我国原创能力薄弱的现状。立足国内、放眼全球,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全面本土化策略十分迫切。从现实来看,“本土化”不仅是全球化时代我国广电媒体吸引受众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也是国家、民族乃至某个具体地域的特定文化等维护自我生存空间、谋求发展的利器。  相似文献   

8.
从世界各国学术发展的历史来看,进行学术探讨。决不能固步自封,抱残守缺。而是必须随时应用新观点。使用新材料.提出新问题,摸索新方法。只有这样。学术研究这一条长河才能流动不息。永远奔流向前,冯其庸先生来安徽考察。求证项羽“身死东城”还是“自刎乌江”?就是佐证。[编按]  相似文献   

9.
从口述史工作、全书架构、学术价值、史料价值四个方面对《图书馆学家彭斐章九十自述》一书进行了细读。从口述史工作来看,该书口述者与整理者的师生关系,以及整理者对口述史的理解,保证了口述史料的丰富性与可读性;从全书架构来看,该书以时间为纲,分时期记述了口述者的生活、工作和学术经历;从学术价值来看,该书记录了彭斐章先生的从教经历和教育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图书馆学的教育理论;从史料价值来看,该书再现了学人视角下的“文华精神”,补充了图书馆学人的个人历史,梳理了图书馆学的学科发展历程,个人叙事中展现了国家的发展变迁。  相似文献   

10.
报刊媒介是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建制中的重要内容.不少马克思主义史家身兼学者、报人双重身份,参与了报刊的创办、编辑及投稿等活动.马克思主义史学因内在的学术价值,为近代报刊接纳并加以专栏或专辑刊载,但终因刊物的政治性影响了其在学术评价体系中的地位.不过从近代中国史学的整体发展来看,随着报刊的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史学话语权势逐渐从学界的边缘走向了中心.  相似文献   

11.
G.A.科亨的《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以下称《辩护》)是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献中不可多得的一个样本.其独特性在于:它用西方学术界最受尊敬的(也可以读为:在资产阶级学术圈内最无可挑剔的)分析哲学工具,来分析马克思遗产中在西方最受冷落的那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和众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大陆哲学背景不同,科亨属于纯正的英美分析哲学传统;众多西方马克思主义强调主体实践和历史的不确定性,而科亨告诉我们的是,物质的首要性和历史的确定性;《辩护》所说的“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有关人类几千年来的历史,然而在许多批评家那里,这本书最为背离马克思的地方,是其“非历史性”.[1]  相似文献   

12.
唐婉莹 《大观周刊》2012,(31):17-17
近几年来.很多人就认为中国崛起的太慢根本在于教育,于是教育改革又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之处。十几年来,中国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推进素质教育.而现实是应试教育仍然占有一片天,教育改革出现了“瓶颈”问题。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又应该怎么办才能突破“瓶颈”?我将以哲学的角度,从博弈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浅谈中国的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3.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中介而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性思索。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深刻地体现了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变革与社会现实的发展。当新的千年更替已经走过将近五个年头的时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一套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以当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为理论思索对象的哲学家文库———“当代中国哲学家文库”。这套文库从形式来看是一本本论文集,实际上都是具有严格逻辑脉络和清晰理论主题的学术专著。它们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当代中国的时代背景这一主题选编而成,各篇文章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表现为一个…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总书记2000年2月出席广东省茂名高州市领导干部“三讲”教育动员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茂名市委、市政府和广东省出版集团,怀着对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对深入学习实践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政治使命感,对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教育的强烈事业心,编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学习的普及读物——《画说毛泽东思想》、《画说邓小平理论》、《画说江泽民“三个代表”》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地总结了建党八十年来的历史经验,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发展,是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指导方针和行动纲领。宣传、贯彻、落实好“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各级党报的首要职责。作为苏州市委的机关报,苏州日报在这方面也作了认真探  相似文献   

16.
人们曾经问我,当前出书的“热点”是什么?我想,应该是人们所关注的社会现实。时代的发展,历史的推进,已经使图书出版必须及时地回答人们热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了。不论是学术的研究、历史的陈述,还是艺术的创作、理论的探讨,实质都是在追寻人,都是在求索人与自然的抗争,人与环境的关系乃至人与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 ,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 ,对80年来党的建设的经验进行了科学的总结 ,在此基础上 ,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作出了精辟的阐述 ,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整篇讲话 ,充分体现了科学的、创新的精神。江泽民同志要求全党 :“从新的实际出发 ,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而他本身 ,就是这样的典范。80年来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 ,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和卓著的成就。正如“七一”讲话所指出的那样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  相似文献   

18.
新闻的主体是谁,新闻为谁来办,由谁来办,是任何社会与历史发展阶段都必须理清的时代命题之一.马克思主义“群众办报”思想的形成与拓展,从历史发展进路看, 是对“精英办报”的一种必然颠覆,放在传播“公地”理论视景中看,它更符合当代社会公共治理的价值诉求.因此,从马克思主义“群众办报”思想的发展逻辑中汲取合理内核,建构当代“群众办报”的合法生存理据与价值范式,无疑具有强烈的新闻改革实践导向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环境伦理学建设 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作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环境伦理学,它的建设和研究是属于学术问题,学术问题的是非应该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术民主,通过不同学术观点的自由讨论、充分说理的批评和反批评的方式来解决。但这并不等于说,发展环境伦理学可以不要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哲学社会科学的一切学科和领域,都必  相似文献   

20.
刘军华 《图书馆》2007,(4):12-14
通过对近代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历程的反思和对数字时代面临挑战的分析,从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历史和现实的理论与实践层面探究“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产生的原因、发展的条件、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指出“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开展两年来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从理论上厘清了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历史问题和现实处境,从而在精神、价值层面实现对我国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的重新选择与定位。而未来发展的关键是将“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的理论成果上升到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实践的制度、法律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