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侨务外宣是我国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和国家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新形势下,侨务外宣因其得天独厚的对外传播优势,在“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与西方争夺话语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开展对外传播工作的一条有效途径.侨务外宣在我国对外传播中有哪些独特优势和特点?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如何多层次发挥侨务外宣在对外传播中的优势?本文以山东侨务外宣为例,对侨务外宣在对外传播中的优势进行深入探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外宣工作的“双重西方化”,即外部舆论环境的西方化和内部认知结构的西方化,仍然困扰着其更好地服务于国内外的发展目标。只有认真清理对西方的教条式认知和本质化解读,充分发掘外宣工作的优良传统和理论创新及其与当下的相关性,以及重拾实践逻辑,外宣工作才有可能走出“西方化”的悖论。  相似文献   

3.
张钰函 《青年记者》2017,(24):77-78
近年来,英国广播公司(BBC)以西方的视角拍摄了多部中国题材的纪录片.以真实客观著称的BBC塑造的中国形象与实际有很大的出入,甚至将中国形象“妖魔化”.正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赛义德在《东方学》中指出的,西方文化中有一种“东方主义”,①这种“东方主义”是带着对西方文化的优越感去理解东方的偏见.  相似文献   

4.
麻蕊  康巍巍 《出版广角》2015,(15):40-41
在我国文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进程中,外宣出版物只有丰富跨文化内容,创新宣传战略,以国际版权合作提升竞争力,培养专业型外宣出版人才,才能立足本土,面向世界,打造我国外宣出版物的成功形象.  相似文献   

5.
周媛  刘思雨 《新闻知识》2022,(12):60-64
当前国内许多城市都在努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外宣品牌。实践证明,城市外宣要采用外籍人士乐于接受的形式、新颖的创意策划。“亲和力”的展示,能有效积累外宣人脉、促进民心相通。“走读西安”外宣沙龙从精选场地、氛围营造、话题设计、全球传播等方面,进行了城市外宣的生动实践,打造出西安“国际人文交流对话场”和“流动的城市会客厅”品牌,吸引了全球目光,体现了“亲和力”传播在城市外宣中的重要价值,促使业界对“共情传播”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6.
张珂 《新闻窗》2008,(2):100-101
入世后,中国对外传播面临着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和境外文化产品不断涌入的巨大压力,加之国内相关行业的强势挤压,外宣工作的“生态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中国对外传播的自我完善势在必行。通过分析,笔者认为转变思维方式和理念、把握宣传策略  相似文献   

7.
温斌 《今传媒》2016,(9):122-123
陕西外宣出版物是向域外推介本省文化优势、经济优势、科技优势、区位优势的宣传品。传统文化元素是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的“根”与“脉”,与时代共舞的时代性文化元素是外宣出版物创意的突破口,创新基因是外宣出版物策划、设计的“创意”、“创新”的火种。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要在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先进文化元素交结这一独特的文化“语境”中寻求设计的创新,从而诱发和引导潜在的读者——消费者对所推广内容的了解、兴趣与进一步的关注和参与,提高陕西在地域竞争中的实力。  相似文献   

8.
不同历史背景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中西方新闻媒介与民众之间形成了不同的关系模式。中国媒介以“教师”的角色对民众进行引导和教化;西方媒介则以平等的“伙伴”身份为民众提供新闻信息,代表民众行使相关权力。本文对中西方新闻媒介与民众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对比,从历史渊源、经济基础、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了差异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以话语方式为进路、辅以时代变迁与结构调适,本文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宣思想的演进脉络。1978年来,中国外宣思想依次经历了“让世界了解中国”、“融冰、架桥与突围”和“向世界说明中国”三度话语嬗变。30年中的这三度嬗变记录了中国外宣从思想到实践的增量改革:逐渐褪去了应急、应景性质,日益熟悉国际传播语法,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元素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国力提升,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同时,西力媒体和民众对中国的不理解和疑虑,也随着中国国力上升而被放大.这一点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表现得尤为明显.在中国综合国力迅速发展并赶超西方强国的新形势下,中国的外宣事业又迎来了新的挑战.中国有必要加大外宣力度,在国际上掌握更多话语权,传播中国声音,为自己的合法利益辩护.  相似文献   

11.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世界舆论格局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外宣工作提出“重塑外宣业务、重整外宣流程、重构外宣格局”的要求,对国际传播工作不断作出新指示。郑州报业集团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站稳国家外宣大局,立足郑州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国际传播理念,以地方主流媒体的角色承担国际传播职责。自2021年5月深耕主流海外社媒平台以来,郑州报业集团对外传播融媒体中心已在Facebook、Twitter、Youtube、Instagram、Tiktok等平台开设海外社媒账号,自然覆盖量超6.8亿,亲切地向世界传递历史文化名城形象,有力地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12.
张笑 《编辑之友》2016,(8):99-103
只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就有跨文化传播.而清朝末年开始的跨文化传播在中国历史上就曾留下过浓墨重彩 中国近代广告借助自身独有的表现手法成为中西方文化碰撞融合的例证.我们既可以看到洋货广告的“本土化执行”——洋货广告中融入大量中国民俗、历史文化精髓,并采用中国本土形象代言广告;又可以看到国货广告的“全球化思考”——国货广告中所反映出的西方文化元素的浸出以及西方文化对国货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中国热”方兴未艾。为了满足国际社会对中国了解的需要,我国政府在“外宣”方面加大了力度。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仍然存在国际社会对中国多方面的关注与中国对外宣传的单一性的矛盾。比如长期以来,我们在“外宣”中一直以“文明古国”定位中国,侧重于展现它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现代设计对全球产品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表现出唯西方设计为尊的趋势.那么,在全球文化特别是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发展背景下,如何保持本土文化特色,从而实现文化的多元发展,依然是当代设计文化研究和实践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印刷书籍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图书装帧设计具有鲜明的文化意蕴,是传达表现本土文化的重要手段.就当代图书设计发展看,中国台湾的图书设计风格,体现了明确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能够充分展现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意义,具有明显的传统与现代特色,为如何形成具有中国文化意义内涵的当代“中国设计”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颜纯钧 《现代传播》2019,(10):85-90
进入21世纪,中国电影迎来产业发展的新高潮,但国际传播却不尽如人意.一味陶醉于票房狂收的自我满足,却忽视了在整个国家参与的全球化进程中,有一份不可推卸的文化使命.“资讯赤字”、信息不对称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大量存在,并在西方被描述为一种“文化折扣”.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不仅要表现民族文化的独特个性,更要把全球性问题、全人类命运纳入思考的范围,超越本土的文化视野和精神境界,在交流中实现“文化对冲”.  相似文献   

16.
最近又有提议调整公共厕所男女蹲位比例,向西方国家学习“厕所平权案”用以解决“女公厕永远排队”的现象。这无形中在提醒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平等”里的不平等,表明社会管理者在制度建设时忽视了男女的差异,深刻地反映出了人类的不平等基础,也由此说明文明的进步既是以男女的相互平等为基础,也是以男女相互尊重为前提的。貌似平等的不平等是如何产生的呢?  相似文献   

17.
李蓉 《新闻前哨》2022,(6):79-80
本文以曲江涛导演执导的中国小成本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的中西方文化冲突和交融进行讨论.《孙子从美国来》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揭示了以蜘蛛侠和孙悟空这两个作为东西方文化符号的现实隐喻下,探析了以此为代表的中西方文化冲突逐渐转化为文化融合的过程,进一步揭示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之路中深刻的实践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杨惠  戴海波 《编辑之友》2016,(11):64-68
传播研究本土化始终无法绕开对“中国经验”的探讨.本文在对“中国经验”的前世今生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对其做了一番批判分析.文章认为,“中国经验”的提法是传播研究本土化中对西方理论霸权的一次政治性话语回击,但是,政治的归政治,学术的归学术,当政治热情凌驾于学术之上而产生的理论往往是权力的附庸品.“中国经验”是基于中国人作为主体的传播实践,它的价值标准应该回归到研究对象追求主体性的生活脉络中去,以是否契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作为衡量标准去提炼有针对性的经验事实.在传播研究本土化的过程中,要找准经验中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中国经验”中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文化传媒研究的视角,对备受西方社会普遍关注的后现代传媒语境下的“道德恐慌”现象进行了深层原因分析。文章认为,在“道德恐慌”现象的背后,是具有后现代传媒时代特征的文化失范,“道德恐慌”现象投射出后现代传媒时代文化范式的多元化平等共生格局要求,对尊重与平等对待各种形式的亚文化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西方媒体报道与中国形象塑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已成为世界新闻中心之一,近年来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时偏见报道有所减少,客观、中性的报道增加,这一方面是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受众的需要.但是,他们都会在报道中体现本国的价值观和国家利益,不可避免地对中国进行曲解和误解,不会放弃用信息入侵和文化暴力对中国加以遏制.只有中国增强传播力量,在国际传播中取得与西方媒体平等的地位时,才能以中国的逻辑框架有效传播中国新闻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