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民需要这样的记者瞿长福时间虽然过去了一年多,我却始终忘不了这件事。当时人民日报年轻记者王慧敏,在深入河北灵寿山区采访"太行七贤"时,因为过度疲劳和山地反应,曾一度休克。本来,他满可以坐在县里看看资料、听听介绍,然后回来写一篇也可以交差的报道。但是他...  相似文献   

2.
记者当自律     
记者的职业是神圣的、崇高的,所以才有“无冕之王”的称谓。一位名人曾这样描述记者职业的重要,他说,记者笔下有是非曲直,记者笔下有毁誉忠奸,记者笔下有人命关天,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由此可见,记者是一些虽没有权威的名义而影响作用极大的人。   现实生活中,一大批新闻工作者始终坚持党性原则,不辱使命,乐于奉献,深入生活,深入实际,采写了大量的鲜活新闻,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鼓与呼,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新闻工作者。然而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少数新闻工作者却忘记了自己的使命,作了金钱的俘虏,干起了与记者职业道德相…  相似文献   

3.
最近,一位领导人这样说:“当记者不能浮躁,一个有功底有观察力的记者,道德要具备丰厚的理论知识,要有政府储备,提调理论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4.
严修和他的蟫香馆捐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历史文化名人严范孙先生,不仅是一位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书法家、也是一位近代颇具声望的津门藏书家。他的蟫香馆藏书曾先后4次损赠图书馆,化私为公,嘉惠学人,对近代天津图书馆事业大有开创之功。  相似文献   

5.
胡健 《传媒观察》2007,(2):25-26
他同一位记者约定,当天下午2时一起去采访一位画家。结果,在约定好的地点,他从下午1时50分一直等到2时40分,始终不见记者的踪影,多次打记者的手机联系,回答均是“对方已关机”。由于同这位记者素未谋面,担心在路上擦肩而过,错过见面机会,他立即赶往这家新闻单位,一直找到记者的办公室。谁料,办公室同志告诉他,这位记者家在外地,已经回家去过年了。约好了去采访,怎么能这样不守信?办公室有人劝他,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人物采访新闻性不强,过了年去也不迟。一直对记者、对新闻十分敬重的他,根本没想到有的记者会这么不讲信用,简直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相似文献   

6.
记者部落     
她是一名调查记者,深入现场,拨开层层迷雾探究新闻事件背后的真相。她写过很多影响力重大的报道。作为一名调查记者,她是如何走向成熟的呢?请看本期传媒骄子财新传媒首席调查记者王和岩的《五下津门案中案》。  相似文献   

7.
一位老朋友打来电话,约我去采访,他那个单位属“七所八站”之列,是编辑部明确要求少跑的。我问他有什么新闻?他哈哈一笑:“有什么新闻?你记者一来,就有新闻;记者到哪儿,哪儿有新闻。”这话我一直放在心里。现在不少新闻单位不是记者跟新闻跑,而是新闻跟记者跑。这种现象绝非是个别的,很值得我们深思。 本来,新闻报道是源于新闻事实的,记者得跟着新闻跑,而“新闻跟着记者跑”,就使本末倒置了。工作再出色的单位,事迹再突出的个人,记者不去写、不去拍,就成不了报纸上、电视里的新闻;反过来说,有些单位工作虽说平平常常,…  相似文献   

8.
某报一则会议消息中引用了当地一位书记的讲话,不料,那位书记看了之后,大为恼火:“这些话根本不是我说的!”可是,转而去问记者,记者却也振振有词:“我是照他的讲话稿摘录的,白纸黑字,他怎么能不认帐呢!”两个人说的都是真话,毛病出在这位记者拿到书记的讲稿之后,就回了报社,根本没有听书记的讲话。而那位书记却又偏偏没有照本宣科,记者从讲稿中摘来的那几句话,他的确没有说。矛盾就这样发生了。  相似文献   

9.
刘世领 《传媒观察》2005,(12):32-33
美国《纽约时报》的一位管理者曾说:“纽约时报的力量所在,不在于它有多少高水平的新闻报道员,而在于每一个报道员都是他所从事的报道专项的专家。”作为美国的第一大报纸,《纽约时报》的编辑记者有1100多人,分工很细,有的专门报道交通,有的专门报道环境,有的专门报道股票,有的专门报道音乐。该报跑“政府线”的报道员人数多达40名,每个报道员负责报道政府的某一项职能。虽然他们的报道领域不广,但在他们从事的专门报道领域中,却都是业务精通的专家。一位在食品专栏负责罐头食品报道的记者,其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种关于罐头的情报资料,基本上可以就每一种新上市的罐头都写出一篇有见地的评论和解释。  相似文献   

10.
香港传媒完全由市场导向,市场决定其生存状况,因此,传媒之间竞争残酷,记者之间竞争激烈。媒体的高度商业化,既带来了许多好处,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正如英国《泰晤士报》一位资深报人所说:“香港没有世界一流的报纸,却有一流的记者”。的确。香港记者的敬业精神令世人钦佩。由于研究的需要.笔者在香港接触过不少记者,发现他们身上有些长处值得内地记者学习;当然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我到天津,听人说中央报纸有位老记者,专程来这里采写新闻。这样一位老同志,专门出来抓新闻,在今天的新闻界也算是一则“新闻”了。事实上,人们确乎是作为一则新闻来传布的。传布中颇怀敬意,但也不免感慨系之:现在究竟有多少老的、著名的记者还在写新闻?又有多少个写“本报讯”的记者出了名?相当长的时期以来,办报的人不把抓  相似文献   

12.
在云阳县有一位小有名气的“土记者”名叫吴秋生。从2002年开始他迷上了新闻写作。别人业余时间沉醉于棋牌中,他却陶醉于新闻写作中,业余时间采写新闻成了他快乐生活的一部分。短短两年时间里.已经步入不惑之年的他在省、市报刊上发表新闻稿件200多篇。  相似文献   

13.
刘白羽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他的记者生涯相对于他的文学创作活动来说是短暂的.但从解放战争前夕到新中国成立,他作为人民新闻战线上的一位有重大影响的记者,凭借文学作家那种对生活的审美把握与艺术再现的修养和能力,用一只饱蘸感情的笔写下了许许多多精细深入、生动形象的通讯、特写和报告文学.可以这样说,从步入文坛起,他就是位记者型作家,而进入新闻领域,他又是位优秀的作家型记者.  相似文献   

14.
最近从报上看到一条记载 ,觉得很有意思 ,因为是与记者有关的。记载的是曾经任过辽宁省委书记的任仲夷同志的事。任仲夷说 ,他了解情况 ,主要靠两条道 :一是职能部门 ,一是记者。他认为新闻记者反映情况往往比职能部门更敏锐、更真实、更生动。他有时不打招呼就到报社和编辑记者聊天。这样既了解了情况 ,又把自己的宣传意图渗透一些 ;平等讨论 ,不说“必须”如何 ,“应当”如何。这是一位多么通情达理而又具有领导艺术的省委书记啊!像他这样指导新闻工作 ,比宣传部门发几个指示有力量得多。有的领导干部 ,口头上也说重视新闻工作 ,而在行动…  相似文献   

15.
我的记者梦     
记得很小的时候,我便对那些肩上挎个大挎包,胸前吊上个照像机的记者很感兴趣,看到他们在人群中穿梭,在重要新闻地点拍照、笔录、采访,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也许那时我便对他们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崇敬。 以前,父亲说做记者可以到很多地方,见很多世面。我明白他的话中话:做记者可以游山玩水。记得还有一位长辈说记者是很少在家吃饭的。我也明白他的意思:做记者甚至可以享用免费的午餐。然而我并没有抱着任何占便宜的态度和世俗的功利去向往这样的职业。在我看来,它是神圣的,是严肃的。 读过唐师曾的《我钻进了金字塔》和《我从战场…  相似文献   

16.
正甲午年仲春,我接到远方同仁寄来的一包书。拆开邮包,《他这样做记者》、《情系黄土地》吸引住我的眼球。厚厚两本书,洋洋50万字,是活着的人为已故的人出的书,让我感到惊奇。这位已故的人尊名王增志,生前是晋中日报社一位普通记者,还是一位从事采编工作20年没能进了编的记者。但是,读者认可他、喜欢他、尊敬他、崇尚他,出殡那天,有好多人从农村、从工厂、从学校、从军营、从社区、从机关单位闻讯赶来,来为他们心中的这位"最美记者"鞠躬行礼、洒泪送行。那场面感天动地!  相似文献   

17.
外环线工地、铝材厂爆炸现场、盘山腹地……他像一只蜜蜂,哪里有橄榄绿的身影,哪里就有他苦苦寻觅的踪迹。他连续10年被人民武警报评为优秀特约记者、优秀记者,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5次被武警部队评为优秀新闻工作先进个人。他就是人民武警报记者崔兰斌,天津总队新闻宣传的一员干将。  相似文献   

18.
记者的名片     
前些日子,听一位省级报刊的记者谈起两件不见得有趣的趣闻。其中一件事是,某家灯具厂的厂长助理手持该报一位记者的名片来编辑部讨账,声称这位记者“买”走价值500元的灯具时并未付款,只留下了这张名片,结果查实这张名片虽然的确是这位记者的,但他并未去过该厂,连厂长助理也说不是这个人拿走灯具的。另一件事是,一位出租汽车司机也拿着一张冠有“记者”头衔的名片来该报诉苦,声称这位记者要走12升汽油后,长期不归还,结果是该报编辑部并没有这个人。  相似文献   

19.
记者要“跑”起来郑剑一位记者朋友,半年前被派驻香港。在一次通话中,我问他感受如何,同在内地报社相比,香港的记者有什么特点。他说,不大一样。两地情况不同,自然各有特点,不能简单类比,但差别也是明显的。这从对记者的不同谑称——内地的记者像“新闻官”,香港...  相似文献   

20.
人们都在讨论报纸的同质竞争,其实眼下的记者队伍,也存在这个问题。对记者职业有自已执着、热烈的追求,达到人品、文品俱佳,才能跳出记者队伍的“同质竞争”。现任新华社浙江分社常务副总编辑的慎海雄,是眼下一位很“跳眼”的记者。有人这样概括他: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他是一位敢为老百姓说话、爱管闲事的记者;在黑恶势力眼里,他是一位敢玩命、敢揭露各种腐败现象的记者;在党和政府领导人眼里,他是一位深入调查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