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学界关于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研究主要涉及农民工所受教育的现状和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农民工继续教育的重大意义、农民工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对策、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研究视角、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国外做法和经验等方面。对学界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分析农民工继续教育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城市就业竞争的弱势现实,彰显了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必要性。然而,目前的新生代农民工在进行继续教育过程中存在缺乏职业规划、资金紧张以及供需脱节等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应以农民工个人职业规划发展为导向,拓宽投入渠道,破解制约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发展的瓶颈,尝试建立政府、用人机构、社会NGO组织以及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同时培训机构也应针对新生代农民工不同继续教育需求,提供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3.
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继续教育是提高新生代综合素质、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文章分析了继续教育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现实意义,并分析了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基数大,相应的继续教育的任务量大,所涉及的面广,但目前我国关于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社会关注还较窄,整体可供利用的资源较少,使得农民工继续教育发展缓慢。本文通过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现状及继续教育过程存在的社会保障及个体差异等问题,提出完善保障、加强宣传、注重适用、强化学习意识等推进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进程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及自学考试适应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可行性的分析,提出创新管理体制、创新培养方式和创新服务模式的改革建议,以适应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需求,促进自学考试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继续教育体制是提高农民工素质,增强农民工就业竞争力的有力保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的农民工继续教育体制很不完善,在招生和就业、教学环节、教学管理、考核评价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围绕以上几方面进行改革,将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民工继续教育体制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城乡经济转型期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研究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先要考察农民工的发展状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农民工流动区域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同时折射出“农民工”概念的发展变化历程。当前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期,对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问题,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分类进行。科学规划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新格局与领域,积极提升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与城市融合力;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一部分,其继续教育权利的实现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政策体系对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成效不大,因此,需要重新设计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相关理念,分别是明确问题导向意识、强化政策的合法性、价值协调性、整合协调性及补偿性功能;在明确政策理念之后,应该从目标性、工具性、评价性等三个方面建构其内容体系。经过理念与内容的重新设计,在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未来发展方面体现出政策的主流化、科学化、人本性和强制性等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完成生成型社会建设,正向发展型社会转变。中国社会进入现代转向时期,更加注重社会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及权利实现。在这样的背景下,给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带来种种影响,包括价值取向的改变、学习权利的实现、教育模式的现代化等。目前,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度低、继续教育的内容低端、继续教育治理机制不合理等,不能适应中国社会现代转向的要求。因此,必须在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价值取向、内容、模式、治理机制、投入体系等方面进行变革,以推进在现代转向背景下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晁秋红  闫闯 《职教通讯》2012,(28):42-45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继续教育问题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主要问题之一。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深深植根于社会的整体环境,建立在一系列的社会驱动、坚实的社会基础之上;并且继续教育是新生代农民工成就其发展的必由之路,其存在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社会效应,但它更需要相应的制度保证来维系。  相似文献   

11.
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继续教育可以满足新生代农民工主体性需求,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实现市民化.“互联网+”时代,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继续教育中打破时空界限、创新教育方法、丰富教育产品的优势,突破当代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局限.通过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网络使用技能,激活继续教育产业、净化互联网环境等方式推动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其综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背景、就业现状和城镇化融入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分析其接受继续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是提升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探究继续教育推动新生代农民工融入我国城镇化生活的重要意义,从政府、企业、个体三个方面提出解决困境的继续教育工作策略建议,有助于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发挥出应有的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30多年,农民工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职业素养的提高日益受到重视,但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效果不够明显。农民工继续教育诉求的实现主要存在农民工自身人力资本较低、继续教育政策体系不完善、教育制度单一等多重障碍。通过分析,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民工继续教育合作体系,即政府部门、农民工自身、用人单位、公办职业院校及民办教育机构等通力合作的方式能有效地开展农民工继续教育,实现使大部分农民工职业素养和工作技能得到提升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返乡潮"、"用工荒"反映了农民工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短缺,透射出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缺失.加强农民工继续教育工作有助于提升其自身就业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因此,应从重构教育理念、提高继续教育收益率、短期培训与长线教育相结合及促进继续教育的制度化建设等方面着手,确实做好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数智技术赋能农民工,向其开展继续教育并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科技变革已成为学界研究重点。针对当前农民工继续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提出数智技术赋能的微教育范式,在化解农民工继续教育供需失衡矛盾、满足农民工继续教育多元发展需求和实现农民工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三个方面探寻微教育的价值路径。根据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时代诉求,基于数智技术建构“翻转微教育”“混合微培训”和“泛在微教育”三种模式,推动农民工继续教育公平稳定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数智经济"时代,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兴起正在深刻影响继续教育产业,面向农民工的继续教育模式应当体现数智经济时代特征。简要介绍数智经济下农民工继续教育模式的新形态,基于此探究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现状和现实需求,并提出构建农民工虚拟学习社区、强化数智技术应用与教学情景构建、政府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净化网络教育环境等策略,为使继续教育模式与农民工发展的现实需求吻合,从而为提升继续教育的针对性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城镇化步伐而大量涌现的新生代农民工是21世纪我国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力量,他们与传统的农民工有着显著的区别。继续教育是新生代农民工提升综合素质、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现状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是我国成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陕西省为背景,探讨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三种发展模式及实践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政府部门联动、财政保障、资源整合、社会参与等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即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继续教育对提高农民工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着重要的作用。分析我国农民工继续教育现状,发现当前继续教育在管理保障制度、服务主体、教育内容和形式等方面不适应农民工市民化。为此,建议政府从法律、法规和经费保障制度建设入手,构建多层次的管理体系,加强对继续教育内容和形式、供给与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工市民化。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作为我国特有的城乡产物,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特殊群体。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全国数亿农民参与城镇化建设,但大多数农民工是从事劳动力密集的工作,农民工的继续教育问题不容乐观。构建地方院校与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的互动机制,提高外来农民工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对城市生活的适应能力,增强外来农民工就业范围,改善农民工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