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用工荒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经济的重大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议论.“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揭示着中国经济结构全面调整的必要性.而在企业越来越关注经济转型升级、重视技能型人才的前提下,高职学生就业机遇或将来临.  相似文献   

2.
刘易斯拐点是一个劳动力转移的经济现象,它可以影响到社会其他领域。这个拐点出现后,它能通过对劳动力市场影响传导到教育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受影响最大就是我国的继续教育。通过分析刘易斯拐点出现后对我国继续教育的影响并对我国继续教育政策提出建议。理论基础是经济学和人口学,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视角是探讨继续教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的要素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更给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农民工就业市场上出现的供求"两难"、"三抢"局面,与"刘易斯拐点"两个阶段理论有着密切联系,只有正确认识其中的关系,才能在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方面寻找有效突破口。  相似文献   

4.
刘易斯因其在发展经济学上的突出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提出的二元经济思想也被广泛用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分析。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如何正确看待刘易斯二元经济思想并分析当代中国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思想,并结合二元经济模型来探讨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如何避免陷入“刘易斯陷阱”,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5.
<正>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工厂",生产的商品供全世界的人们使用。按说应该能创造出大量的工作机会,一些薪金、福利较高的好岗位也应该不断涌现。可是,为什么不论是应届大学毕业生,还是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求职者,都感觉好工作越来越难找了呢?我想这可能与"刘易斯拐点"有关。1954年,英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他认为,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存在着两大经济部门:一个是以传统  相似文献   

6.
从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看中国的城市化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二元结构特征十分明显.刘易斯等人的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有启示作用.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不仅存在着刘易斯所描述的那类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而且存在着市场经济与农村自给半自给经济、计划经济并存的"组织上的二元结构".因此,化解我国二元性经济结构中的矛盾必须走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我国出现了"用工荒"、"招工难",表明我国临近"刘易斯拐点",这对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产生重要影响。政府要鼓励引导企业技术创新,扶持企业转型升级;要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其整体素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推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相似文献   

8.
刘易斯转折点是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化的重要环节。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和人口类型的转变是伴随着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两个标识性变化。由于中国二元经济转化和人口类型转变的特殊性,其刘易斯转折点呈现出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特点,即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特别是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滞后于人口类型的转变。户籍制度、城市的二元体制、转移的劳动力素质不高、第三方和雇员组织发展滞后是劳动力市场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因此,改革户籍制度、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就业、以及加速培育第三方和雇员组织是加快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题中之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处在人口红利的窗口期,劳动力比重较大,保障了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供给。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劳动力供给和储蓄。中国人口红利窗口期即将消失,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经济发展方式要加快向生产率驱动型转变,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二次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普遍而突出的问题就是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在发展经济学史上,最先系统地提出二元经济结构这一概念的学者是刘易斯。1954年,刘易斯在《曼彻斯特学派》上发表了题为《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文,提出著名的二元经济中的发展模型。其后,费景汉和拉尼斯等学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他的理论,从而形成刘—费—拉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此后,虽然有乔根森等学者对刘易斯等人的理论提出批评,但在如何界定二元经济结构这一概念的问题上,刘易斯等人的理论仍被普遍加以接受,成为目前发展经济学中占居主导地位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从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等人的二元经济理论与人口流动模式入手,分析了我国特殊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农业人口转移和就业特点,提出通过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大中城市转移,加速城镇化建设,政府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政策保证等途径,实现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2.
2011年以来,"半城市化"逐渐超越了原有的农村流动人口问题,逐渐演化成为当下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综合性问题。在人口上表现为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社会融合问题,在社会管理上表现为二元户籍制度下流动人口公共资源占有问题,在经济上表现为"刘易斯拐点"的争论,在城市文化上表现为网络舆论、城市文学中的人文因素缺失和城乡关系紧张。  相似文献   

13.
我国经济发展中最为困难的问题是“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是实现二元经济向现代城市的一元经济转化。这一转化的实现需要理论指导,扬弃和评析西方古典与新古典学派的二元经济理论是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二元经济转化理论的前提。文章对西方古典学派的二元经济转化模式——刘易斯模式、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式、托达罗模式和新古典学派的乔根森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模式做一评析,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二元经济理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揭示了传统的农业部门存在着近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随着这个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劳动力供大于求将会逐步转向供求平衡,出现被人们称为"刘易斯拐点"。城乡劳动力的比较利益就会趋于均衡。城乡二元经济就会向一元经济转化。其着眼点在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二、三产业转移。舒尔茨则认为,发展中国家农民福利低下的主要原因不是劳动力大量过剩,而是由于受教育机会少,受教育程度低,即人力资本投资少。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福利低的问题,就必须加大对农民的教育投入,使农民与市民一样,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实现人力资本投资均衡化。一旦农民的智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就有条件向生产广度深度进军,创造不断增加的就业机会和社会财富,实现由穷向富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5.
2010年珠三角和长三角出现不同程度的"民工荒".围绕"民工荒"的原因,学术界再次掀起了关于刘易斯拐点的讨论.综述了各种学术观点,并指出无论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东南沿海制造业人力资本投资的战略调整已势在必行.从东南沿海制造业的人力资本的存量和流量入手,分析了目前沿海制造业的人力资本现状.同时说明形成目前沿海制造业的人力...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复杂,农民工招工难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存导致人们对就业形势的判断出现很大差异.有人认为,农民工招工难意味着刘易斯拐点到来,标志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时代结束.实际上,准确判断我国就业形势,需要从供求和制度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从供求层面看,“十二五”时期我国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相似文献   

17.
2005年以蔡昉为代表的国内学者提出我国已进入“刘易斯拐点”论点之后,学界开始进行了大讨论,同时国外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目前主要的观点有两种:我国农民工工资不断上涨,“民工荒”现象愈演愈烈,我国的剩余劳动力已由无限转为有限,已进入刘易斯拐点.我国尚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并未出现劳动力被吸收殆尽的现象即是刘易斯拐点并未到来;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归纳出:虽然目前我国出现了大量的“民工荒”现象,但我国还没迎来“刘易斯拐点”,但已进入“刘易斯拐点”的第一阶段,并根据这一情况提出相对应的政策.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经济正处于一种高速发展的阶段,本文主要对中国经济失衡问题及中国经济后续发展进行了一些探讨和预测,其中对涉及的流动性过剩及“刘易斯拐点”等问题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希望本文能对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士提供参考之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把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状况与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和二元的就业体制(国有、私人两部门经济)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利用模型来描述工资水平的变动与劳动力资源配置之间的相关关系,阐明二元的经济及就业结构对劳动力资源配置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中国正面临结构转型的严峻挑战。从经济结构转型看,当前中国已处于"工业化高级阶段",经济结构持续向好转型非常困难,将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约束以及"中等收入陷阱";从社会结构转型看,由于城市化长期滞后于工业化,加之因制度约束导致的"半城市化"问题严重,城乡差距缩小及城乡社会结构融合面临重重困难;从人口结构转变看,由于特殊的人口转变所导致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如"未富先老"、劳动力年龄结构问题、劳动力供给进入"刘易斯转折点"等,将成为困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农民工市民化既是结构转型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结构转型的重大问题。无论是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是提高劳动力素质、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无论是加快城市化建设、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协同发展,还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社会融合;无论是应对"未富先老",解决未来中国的养老难题,还是应对"刘易斯转折点",顺利渡过劳动力供给难关,这些都迫切要求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