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生态女性主义将生态学与女性主义结合在一起,意指女性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和相互融合。福斯特的《印度之行》通过自然意象的描绘,揭示了女性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分离,而后达到一种人、自然和文化和谐相处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姜乘鹤 《考试周刊》2009,(42):31-32
生态批评是西方最新出现的一种文学批评潮流和视角。可以说生态批评是研究文学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问,因为它试图从文化领域来探索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当今生态危机日益恶化的时代.以生态文学批评独特和全新的视角来解读福斯特在小说《印度之行》和《霍华德庄园》中所体现出的生态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作为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文学文化批评理论,生态批评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用生态批评理论对福斯特的《霍华德庄园》进行重新审视,发现该作显示出作者强烈的绿色思维倾向及“和谐”观,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进行了尝试,达到了人类物质生态和精神生态的统一及人对自然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重探讨《印度之行》中的生态问题,通过文学生态批评、经济生态成本和生态法学之三维来考察当代世界自然环境、社会关系和文化精神的生态失衡,以期实现人与自然的合一、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人肉体与精神相统一的生态整体主义的构想。  相似文献   

5.
高行健的三幕戏剧《野人》,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戏剧史上生态戏剧的经典之作。剧作从人类的终极关怀出发,通过古老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现代社会中人对自然疯狂掠夺、壮美宁静的原始森林与嘈杂喧嚣魄现代都市、“野人”的淳厚质朴与现代人的利欲熏心等方面强烈而鲜明的对比,凸现出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严重失衡的残酷现实,表现出重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共生共荣的生态理想。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生态批评的相关理论,从自然生态(人与自然)、社会生态(人与人)、精神生态(人与自我)等角度,对奥尼尔的早期名剧《榆树下的欲望》进行分析和解读。阐述了剧中人物与自然、与他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扭曲是导致这一家庭悲剧的主要原因。人类只有克服自我中心主义,才能摆脱人性异化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生态批评的相关理论,从自然生态(人与自然)、社会生态(人与人)、精神生态(人与自我)等角度,对奥尼尔的早期名剧《榆树下的欲望》进行分析和解读。阐述了剧中人物与自然、与他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扭曲是导致这一家庭悲剧的主要原因。人类只有克服自我中心主义,才能摆脱人性异化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8.
莱辛的第一部小说《野草在歌唱》描述了种族歧视下的南部非洲的社会现状及黑人、贫困的白人移民艰难的求生历程。作品揭示了西方殖民主义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及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重压下畸变和扭曲的人性。本文将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个角度对作品展开分析,阐释当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及他人之间的矛盾、异化与对立,期冀改善现状,真正建立人类同自然、社会、自我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恢复自然、人性的美好。  相似文献   

9.
生态失衡不仅发生在自然领域、社会领域,也发生在精神领域。《黑猫》《白猫》和《地狱灵猫》三篇关于猫的短篇小说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描写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及人的精神世界,暴露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呼吁人们重视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关注人的内在精神生态。只有回归内部自然,才能使处于自然危机、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中的人类重新找回心灵的诗意栖居之地,建立一个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生态女性主义反对男权话语下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性利用和社会对女性权利压制,要求人类在保护的前提下利用自然,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之间关系的和谐。斯科特.奥台尔的小说《蓝色的海豚岛》体现了生态女性主义的基本思想,通过描写人类对自然的掠夺与破坏和对《鲁滨逊漂流记》的戏仿,消解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权话语,进而通过女主人公卡拉娜融入自然、完善自我的活动,充分诠释了生态女性主义的主张。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边城》的生态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边城》是沈从文整体生态理想的体现。现用生态解读方法去剖析《边城》,从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角度去发现沈从文试图给我们构建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2.
《印度之行》(1924)是20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E.M.福斯特惟一一部以殖民地印度为题材的小说。在小说中,福斯特对英国人的殖民统治和种族主义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对受压迫的印度人民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但是他的无法摆脱的帝国意识使小说叙述不时地流露出今天所谓的"新殖民主义"倾向。然而在"殖民"意义之外,这部小说所体现的构建和谐而平等的人类新秩序的理想则更加显示出小说的永恒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人类生态意识觉醒的发展为线索,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进行生态批评,分析其体现的生态思想。即主要从自然对人的惩罚促使人类的觉醒,于是开始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并且探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途径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权运动和生态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反对二元对立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旨在建立一个人与人、男人与女人、人与自然三个系统之间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托妮·莫里森是当代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深切关注黑人女性的生存和自我身份的建构。小说《恩惠》刻画了父权制社会中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男性对女性的压迫,解构了西方传统思维中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的二元对立关系,勾画了一个多元的新型和谐世界,表达了莫里森希望解放女性和自然,实现男女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  相似文献   

15.
福斯特小说标题的内在意蕴探析——以《印度之行》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M.福斯特对于小说的取名非常注重诗意性,小说《印度之行》的标题不仅富有诗意性而且具有很大的张力,它借助惠特曼的简短诗句凝炼多层深刻的内涵:不仅仅是叙述穆尔夫人和阿德拉·奎斯蒂德小姐人生经历的“印度之行”,也是表征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阿齐兹的精神与信仰的“印度之行”、作者福斯特对印度社会“入于其内,出乎其外”的“印度之行”和西方文化的东方之行.  相似文献   

16.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加拿大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她是一位具有生态视野的作家,其早期小说《使女的故事》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世界观。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出发,对人与自然、男人和女人的冲突问题进行反思,试图说明人类只有走出征服自然的怪圈,才能重返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7.
奥尼尔晚期剧作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奥尼尔的晚期代表作品《诗人的气质》、《送冰的人来了》、《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和《月照不幸人》中,剧作家借助丰富的戏剧表现手段描绘了现代社会中一幅幅生态遭受严重破坏的图景——对自然的过度开发甚至毁坏,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疏离,物欲横流,公正和平等的缺失,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灵魂与信仰的丧失,等等。这一切深刻揭示出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有力地印证了生态马克思主义有关资本主义反生态趋势和物质变换裂缝的相关论述。将这些剧作置于生态马克思主义框架之中展开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为全面地理解这四部剧作的内涵,而且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考量这位伟大剧作家的创作,揭示他超前的生态意识以及对于如何解决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思考——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压迫和种族歧视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18.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福斯特小说的基本主题。福斯特在其代表作《印度之行》中,通过两位英国妇女在印度的旅行,以文字的方式表达了不同文化的民族对交往的渴望,展示了交往的复杂过程和种种困境,创造契机、消除隔阂是各民族努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生态批评所倡导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人类应该减少自己的物质欲求。人类的自我拯救之路是"勇敢的承担起人类的生态责任或使命,追求尽可能简单化的物质生活和无限丰富的精神生活,重返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类自身的和谐"。海明威早期的短篇小说《士兵之家》(《在我们的时代里》1925)中刻画了主人公克莱勃斯战后回乡的生活。因为残酷的战争不仅造成了自然生态危机,同时在物质和精神世界对克莱勃斯不断摧残,使他逐渐陷入孤独、苦闷、恐惧中,丧失了信仰,最终走向了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的异化道路。  相似文献   

20.
《印度之行》(A Passage to India,1924)是英国著名小说家E.M.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的代表作。本文试图通过对福斯特的双重文化身份的文化解读来阐述《印度之行》中“联结”的主题,分析了福斯特试图这种文化身份的嬗变使得东西方异质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联结在表层上是非政治的、乌托邦式的,其隐性层面上则最终折射出英国中心论、欧洲中心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