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借鉴西方政治学的要求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开放的世界体系中,合理地处理与西方政治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借鉴西方政治学当中的科学性、先进性成分是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需要防止并反对简单地将西方的政治概念、政治理论套用在中国政治学研究和中国政治实践上的倾向。在借鉴西方政治学理论开展中国政治学研究时,比较合适的研究方法是过程—条件分析法。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比较政治理论体系建构的最初过程中,西方比较政治学家作为先行者提供了极具智慧的群体性智识。在西方比较政治学理论、研究范式等的影响下,中国比较政治学研究经历了一个从启蒙、发展到学术自觉的过程,本土化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正不断涌现。这些成果聚焦亚洲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探求政治发展的脉络及规律,并尝试建立科学的国家治理评估体系,增强了中国比较政治学的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对习近平主席2015年9月28日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的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定义及内涵,从哲学层面、政治学层面进行学理探讨和厘定,从多个方面论述它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倡导的普世价值观的颠覆与超越,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人类共同价值观提出的国内国际意义,可以使我们对人类共同价值观的认识达到哲学价值体系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的理性选择理论(又称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政治学界兴起的一个理论流派.目前,它已在西方政治学尤其是美国政治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从历史回顾与现实观照两个层面上,试图勾勒出西方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完整画面: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是什么?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研究解决了政治学中的哪些问题?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发展前景如何?  相似文献   

5.
正专业解读政治学与行政学是近代由西方传到中国来的学科,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它以国家及其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范围涉及政治理论、政治制度、公共政策、公共行政和国际政治等领域。政治学和行政学专业经历了比较漫长的发展历程,该专业设始于美国。1880年,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翰·伯吉斯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第一所政治学院,使政治学进入高校。进入20世纪,政治  相似文献   

6.
发展政治学在西方国家有较长的历史。二战后,发展中国家陆续赢得了民族独立,面临发展经济和政治变革的艰巨任务。西方学者敏锐意识到研究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重要性,发展政治学应运而生。中国学者对政治发展的研究始于政治学恢复重建后,但相对于西方学者来说,研究的成果不多,也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缺乏中国式的方法论和话语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贵州大学杨仁厚教授的著作《发展政治学》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政治文化研究是西方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几乎与政治学相伴而生,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典政治学研究,但是这个阶段的政治文化研究还不具备独立形态。启蒙运动时代和19世纪的政治文化研究尽管以自然科学知识为典范,但是依然充满哲学思辨和价值规范。实证性社会科学方法的出现、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影响及西方政治实践的需要使政治文化研究在上个世纪中期成为独立的学术空间。政治文化研究在当代西方的进展表现出"回归"传统政治文化研究的特征,但是这种"回归"是一种带来丰富新内涵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的政治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既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又具有深邃的学理内涵,需要我们从不同学科角度加以深入解读。从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层面认识和推进社会和谐,这是关于和谐社会政治学解读的首要含义;从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层面认识和推进社会和谐,这是关于和谐社会政治学解读的根本要义:从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层面认识和推进社会和谐,这是关于和谐社会政治学解读的核心内涵。  相似文献   

9.
梳理数学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从中国数学史研究、数学文化研究和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3方面分析开展中西方数学价值观比较研究,以及应该重点关注的研究内容.从学术和应用两个层面的需求分析,揭示数学价值观是数学文化研究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10.
1979年政治学学科重建以来,中国政治学在学科建设上取得显著的成就.本文着重从"质"的角度考察了近十年来中国政治学一级学科各主要领域中发生的进步,主要涉及比较政治学理论、中国地方治理研究、国际关系理论、战略与安全研究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等领域.鉴于中国与世界一流学科之间的差距,中国政治学今后应该致力于在国际学术平台上提炼中国本土的问题与课题.  相似文献   

11.
柏拉图是西方系统研究政治学和美学的第一人,他大量作品涉及政治和美的问题,其中集大成之作《理想国》也不例外。文章从柏氏的《理想国》出发,分析柏氏政治学和美学在理念层面和现实层面的统一性。柏氏的正义理念和美的理念统一于善理念之下,是善理念的具体表现,体现出其理念中的政治美学;政治实践和艺术与美的相互渗透,他的政治学中蕴含美的意蕴,同时艺术也为城邦政治服务,则体现其现实中的政治美学。  相似文献   

12.
当下中国兴起的“历史政治学”与当下西方的“阐释政治学”有着相近的旨趣,都主张把历史带入政治分析。“阐释政治科学”和“阐释政治哲学”分别蕴含着社会科学和实践哲学导向的历史阐释,并分别与社会科学和政治哲学导向的历史政治学路向大致对应。现代条件下的历史阐释事关政治共同体在伦理—政治层面的集体性自我理解,具有内在的公共性。历史政治学应当遵循“双重对话”的阐释学逻辑,推进关于历史的公共阐释,促进中国关于现代政治秩序的自我理解,并在充分内在聚合的基础上赢得普遍的外在承认。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的新发展,是对中国传统的德治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以德治国不仅是中国传统的治国理论的特色,在西方的政治哲学中也有丰富的德治思想。   自从亚里士多德以来的一千多年的西方思想史表明,传统的西方政治学与伦理学就是内在不可分割的。西方的这个传统实际上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因此,我们首先看看亚氏的德治思想。亚氏的有关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政治学》中。亚氏的《政治学》不仅有着丰富的伦理学内涵,而且是以德治理论为…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政治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彻到政治学基本理论的建构和发展中,将有助于促进中国政治学的繁荣。在本体论方面,应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以人为本”的思想;认识论方面需要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破除对绝对真理的迷信;方法论层面应注重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并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用一种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们的政治学研究,可以更好地实现人的价值与全面发展这一政治学研究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阶级斗争转为经济建设,并逐渐恢复了政治思想方面的研究,我国政治学从革命论范式转向建设论范式。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经过了传统的政治学研究范式、西方政治学研究范式、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以及多种思想范式并存的时代,但是缺乏政治思想史的政治学范式研究。本文阐述了政治学范式的概念、中国政治思想史范式研究的发展历史以及如何运用政治学范式,以期为促进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外政治思想研究是人们参与政治思考的重要途径.自中国政治学恢复以来,中外政治思想研究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中国政治思想史和西方政治思想史两大根本研究领域内硕果累累,令人瞩目.近30年来,我国中外政治思想史研究基本呈现出六大基本特征,即政治思想史研究在政治学学术体系中的地位日益显著,研究体系不断系统,研究的思维过程渐趋科学,研究内容逐步丰富,研究方法日渐多元以及研究的目的性有效提升.当前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重要时期,中外政治思想史研究只有继续强化本学科研究的学术性、体系性、独立性、开放性、多元性,不断加强研究队伍的科学建设,才能在完善自身的同时,有力促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7.
方长平 《教学与研究》2005,32(11):40-43
在中国对外政策的研究成果中,从政治学途径所进行的研究相对不足。加强中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学研究,既是中国外交实践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中国的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研究面临的新课题,具有明显的学理、政策和学科层面的意义。如何进行此项研究,本文初步提出国内政治系统的结构、进程和最高领导人三方面结合进行研究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8.
悲喜剧下隐藏的不同文化内涵——探春与伊丽莎白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情和婚姻一直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中西方有不少反映女性爱情故事的作品.该文将对探春与伊丽莎白的不同婚姻结局从文化这一层面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揭示中西方的不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政治学学科自身建设中,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和谐发展才能形成中国本土化的政治学理论体系。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与当代西方政治学理论相结合,是中国政治学范式形成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20.
从西方"翻译三分法"的起源出发,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西方主流的"翻译三分法"进行详细探讨和比较,发现"翻译三分法"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实现了从关注翻译语言层面的问题到文化再到语言符号层面问题的转变。通过对西方"翻译三分法"形成与发展脉络进行研究,能够为翻译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带来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