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不久,《参考消息》刊发了《欧洲时报》的一篇文章,所加的标题是《游客恶习有损中国文明形象》。读罢全文,感慨良多。平心而论,文章所披露的中国游客的种种“恶习”,都算不得什么“大事”。比起我们的另外一些同胞的行径,比如充当“蛇头”,把自己的同胞像牲口一样贩卖出洋,使一些良家女子——我们的姐妹们在异乡天涯沦为娼妓;或结成黑帮,专对在异域赚了几个血汗钱的同胞进行敲诈、勒索,甚至杀人越货等等勾当,这些游客的“恶习”真的都是些“细枝末节”。从报道上来看,只不过是些“粗鲁无礼,漠视卫生,不守规矩”,或“随地吐痰,乱丢烟蒂”,“喝多了当众呕吐”之类。对这些“恶习”也大加挞伐,是不是大惊小怪,小题大做了?  相似文献   

2.
“交”与“缴” “交”和“缴”在作为“交纳”、“交出”义时,音相近,义相通,使用起来确有一种难以区分的感觉,拼进1994年3月16日《浙江日报》大样的通讯《难唱的“煮海歌”》写道:岱山县盐民“对国家作出巨大贡献,1950年至1988年,共上交盐税  相似文献   

3.
古人管校对叫“校(?)”,汉代刘向在《别录》里指出:”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我们今天的“唱校”——一方唱原稿,一方看付印样,正是古代的所谓“(?)”。不过现在的唱校方法比古代要复杂多了:有一人唱稿一人看样的,也有一人唱样一人看稿的,还有一人唱两人看、一人唱多人看等种种方法。目前报纸校对技法中,唱校是一个重要的方法,有些报纸几乎从初校到付印都用唱校。它的优点是:第  相似文献   

4.
《故事会》是我喜爱的一本杂志,每期必看,每年都订。多少年来,《故事会》向人们讲述了一个经典“故事”:坚持“把每期都当作创刊号来办”的办刊理  相似文献   

5.
邵建红 《视听界》2006,(6):104-105
唱响主旋律不是通版从头至尾唱,期期都必唱,而是根据生活版的特点,抓“重”弃“轻”,抓“主”丢“次”,与人民群众的多彩生活密切相连。设立《市井》专版,报道小区居民如何治安联防,如何团结互助相谐邻里,开展才艺、技能、健体表演比赛等,体现构建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设立《消费》专版,报道恪守诚信,真诚为顾客服务的各类典型,抨击各种商业欺诈、坑蒙拐骗的现象。这些都是党委、政府正在着手解决,群众急切盼望解决的问题,我们在党和政府及人民群众共同企盼的角度上找到了共振点和切入点。唱好“四季歌”。主要是指配合时令、节日和…  相似文献   

6.
在新疆普通少数民族百姓中,对王洛宾并无多少反感。当地人唱起《阿拉木罕》时,不唱则已,一唱必唱原版和王版两个版本。当然,也有人一边骂一边唱  相似文献   

7.
通过纵览全国高校校报和几年来编辑副刊的一些体会,我认为,校报副刊要具有一定的美学思想。概括起来不外乎是“新、全、美”三字经。“新”:要求副刊上所刊载的各类文艺作品题材新、角度新、立意新。一年中相应的节日庆典应该在副刊上展示一下风采。比如新生入学和四年级学生毕业、“五·四”青年节、教师节、国庆等都尽可能刊发相应题材的诗文和摄影、绘画、书法、篆刻等作品。还要照顾节令物侯上的变化,比如夏六月配发一张《荷花》艺术照,秋九月发一首《菊花》诗,都是很相宜的。几年来,《河南农大报·蓓蕾副刊》坚持按节令每期配发一幅花卉摄影作品作刊头,既向学生介绍了花卉知识,又美化了版面。又  相似文献   

8.
牛人 《新闻导刊》2004,(2):51-51,44
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都喜欢看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质量报告》和《共同关注》等栏目的节目。因为它们敢于伸张正义,敢于抨击假恶丑。敢于如电视连续剧《水浒》中所唱的“路见不平一声吼”。据说,它们“吼”过之后,“事主”所在的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都立即予以依法查处。  相似文献   

9.
在新疆普通少数民族百姓中,对王洛宾并无多少反感。当地人唱超《阿拉木罕》时,不唱则已,一唱必唱原版和王版两个版本,当然,也有人一边骂一边唱。  相似文献   

10.
1951年前后,在编辑《毛泽东选集》四卷时,田家英对逢先知说得最多的一段名言,是清代学者包世臣的话:“每至临文,必慎所许,恒虑一字苟下,重诬后世。”还说:“封  相似文献   

11.
从女生小小系列图书《围棋小美女》、《淑女改造计划》和《想唱就唱》出版上市以来两个月内,“我爱欧阳小小”、“甄珠”、“小精灵”、“xu无piao缈”这些连字都写不全的网名纷纷加入到欧阳小小的QQ上来了。小小的QQ好友已迅速增加到500人。如果“小小”上线,会把你忙疯的,同时和十五个人聊都忙不过来。最小年龄的9岁,最大的有25岁,以11岁-15岁这个年龄段人数为最多。一时间,真正将出版和网络互动起来了,他们争先恐后地要和小小成为朋友,聊学校和家里的事,甚至问书里的很多细节。这种新颖的形式就是中少社出版《女生小小》的全新营销模式…  相似文献   

12.
鹳雀楼赋     
永济新市,蒲州古地,秦豫要隘,河东圣府。《开元铁牛》,墉砥蒲津渡,遂有“一桥锁三镇”,秦约晋盟之盛;《捕蛇说》,呼出民之苦,乃百代之宗,子厚力作。城西河滨,北周置鹳雀楼,经唐历宋,饮誉四大名楼。王之涣“穷目千里”,迁客骚人趋之若鹜。俯仰话悲喜,驻马论废兴。或春咏烟柳,夏和芙蓉,秋吟落日,冬唱大风;  相似文献   

13.
近日,我收集到一本“座山雕”的家谱——《新泰崔氏族谱》,证实了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的土匪头子“座山雕”是山东新泰人的说法。在《新泰崔氏族谱》卷二第43页崔氏第16世栏里,我找到了“座山雕”的名字:“守宗,行三,又  相似文献   

14.
人们常说:“人过30不学艺”。可我是快到知天命之年才开始学习写作,这得多感谢《新闻爱好者》和她的编辑同志们。按说,我在新闻单位工作多年,学习写作是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的。周围有许多编辑、记者,个人干过十几年校对,到新闻研究所后学习资料又比较齐全。可是,我原来自卑,掂起笔就想到:编辑成堆,写、编都是行家里手,自己昨能“班门弄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看到农村一片蓬勃景象,我很想讴歌党的农村政策、讴歌党的英明领导,曾写了《乐大伯又乐起来》、《多亏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等,但都压在抽屉里没有出手。 1986年《新闻爱好者》创刊后,每期我都仔细阅读。记者“谈体会”、通讯员“采写心得”和  相似文献   

15.
冰野 《兰台内外》2007,(1):64-64
“市”最初叫作“市井”,是买卖货物的场所。《国语》有“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之说。《汉书》有“商相与语财利干市井”句子。那么。为什么叫作“市井”呢?据《管子》云:“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制,故曰市井”。当然,古籍中关于“市井”的释义还有很多,如《汉书》颜注说:“市,交易之处;井,共汲之所”。《风俗通》所收俗说:“市井,谓至市者当于井上洗濯其物香洁”。较为后人认同的是《春秋井田记》说:“井田之义,一曰无泄地气,二曰无费一家,三曰同风俗,四曰合巧拙,五曰同财货。因井为市,交易而退,故称市井也。”  相似文献   

16.
古往今来,无论是著作等身的专家学者,还是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尽管成功的道路千差万别,但大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所从事的事业有一种执着、顽强、一丝不苟、一往无前的精神。《聊斋》作者蒲松龄把这概括为一个“痴”字,他说:“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新华社四川分社高级记者孙忠靖,对于所从事的新闻摄影工作,就有一股“痴劲”。38年来,他一直活跃在采访第一线,炼就了一手过硬  相似文献   

17.
开始曲: (出《济公》主题歌20″后压混) 关:“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许多小朋友都会唱电视连续剧《济公》的这首主题歌,有的小朋友还能边唱边表演。学着济公的样子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相似文献   

18.
编辑和书法家虞世南唐初虞世南,编辑了我国现存的最早类书《北堂书钞》。虞世南(公元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人,在隋时任秘书郎,后来归顺唐,在唐代历任秘书监,转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赐爵为永兴县子,人们称他虞永兴。唐太宗对他很器重,《旧唐书》记载虞世南:“志性抗烈,每论及古先帝王为政得失,必存规讽,多所补益。太宗尝谓侍臣曰‘朕因暇日与虞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之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若此,朕用嘉焉。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理’。”称他“德行淳备,文为辞宗”,“实当代名臣,人伦准的”。赞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词藻、书翰。他的书法很好,和欧阳询、褚遂良、薛  相似文献   

19.
《“四季歌”还得唱》; 《“一锤子买卖”做不得》; 《莫玩“回扣术”》……我写的这几篇小论坛在省报发表后,有些热心的读者登门来问我:“你的那些评论题目是咋想起来的?”这个问题,我确实没有怎么考虑过。实际上,这些都是采访中的副产品,是信手拈来的东西。可这样讲,人们往往不大相信,觉得有点“打官腔儿”。这就迫使我不得不围绕着“论坛题目上哪找”的问题进行一番认真的思考。在寻找论坛题目方面,过去我作过多种尝试。一是去上头找,捕捉新提法,借题来发挥;二是去外边找,横向引鉴外地报刊,凑凑乎乎就是一篇;三是去古代找,引经据典,从历史典故说开去,追古抚今评论一番。结果呢,都不大成功。经过反复实践,终于找到了产生论坛题目的第一源泉——群众的斗争实践。  相似文献   

20.
论采茶     
京剧《小放牛》是我们长看的戏,牧童哥和女娘对歌一阵完事,情节和组织都不像舞台戏,因为是太简单了。《采茶》和《山歌》有人说是一种东西,有人说不是一种东西,拿《小放牛》做它们的解答是最有趣的。《郁林州志》说:"元宵以前,乡村中有扮竹马春牛戏者,竹马则唱采茶歌,春牛则唱耕牛曲。"《小放牛》是《竹马春牛戏》移上舞台,可无疑义了。牧牛哥虽不骑春牛,女娘虽不骑竹马,拿马鞭子代牛马是旧剧的老例如此;但他们所唱的是《采茶》还是《山歌》却又不能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