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唐代,士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儒士、文人和官僚的三位一体,是唐代士人的基本风貌。在中晚唐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士人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发生了变迁。他们不再有初盛唐士人那种"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的壮志豪情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开阔胸襟,取而代之的是怀才不遇的愤懑与生不逢时的感叹。他们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实现人生理想常常要以丧失自我人格为代价,体现出极强的奴婢意识、臣妾情结。  相似文献   

2.
文献记载中魏晋南北朝时期服妖现象大量且较为集中出现在士人阶层,作为国家统治阶层的上层知识份子群体出现这种有违传统礼法伦常的服饰风尚,是这一时期复杂社会现状反映在士人精神诉求上的的映照,本文通过士人任情放纵的生活风貌,士人摈弃世俗名教、怡情自然而为,士人对优雅从容的气质风度的追求三个角度对魏晋士人的群体诉求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3.
魏晋时期士人的生活风尚和士人心境是我们常谈的话题。通常是宏观的探讨,鲜有微观论述。在此,一是具体到当时的时代背景,结合张华的《鹪鹩赋》和成公绥的《啸赋》,探讨那个时代士人们的由外在转向内在、由社会转向自我的内在心理进路。二是透过当时的社会风尚和生活方式,以揭示出他们的心理历程。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来论述魏晋士人转向自我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宋江之死是“殉名”,表现了儒家君子的人格理想.宋江个人及梁山英雄的悲剧,体现出儒家理想人格、人生理想的破灭,是奸臣当道,残害忠良,士人求名的正途不畅所致,乃历史的悲剧.  相似文献   

5.
北宋是中国近世社会的开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科举制,完善、成熟的科举制意味着平民士人进入政治舞台。不同于魏晋门阀士族,科举出身的士人没有门第可依,必须寻求出身相同、理想相同的同道作为政治基础,这是一种自觉的士人共同体的建构,也形成北宋政治突出的一个现象:结盟与朋党。士人跻身仕途的途径是科举,科举考察的是文化,因而北宋士人大多博学多识,以“文”著称。他们建构政治共同体的主要途径也是“文”,具体表现为集会、酬唱、书信等形式。“文”包含审美,这意味着他们在建构政治共同体的同时也在建构审美共同体。审美共同体在范围上要大于政治共同体,在政治上他们因为不同的政见而分裂为不同的派别,但在审美上表现出共同的趣味。身处唐宋变革的转折点,北宋士人以他们卓越的文化素养和强大的审美能力,建构了内容广泛、影响深远的审美范式。  相似文献   

6.
明清两代,士人的休闲意识浓厚,休闲观念独特。这种对休闲生活的认同意识造就了不少隐逸之士。士人休闲思想的美学意味主要表现在对"休闲人格美"的认同上,其内涵就是心不竞物、淡泊名利、悠游自适。士人的休闲文化活动高雅脱俗,除了旅游、赏景、看书、写诗之外,还有歌咏、下棋、书画、音乐等方式,均富于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7.
田纳西·威廉斯是战后美国戏剧界出现的杰出剧作家。其作品中颇具代表性但又为人们所忽视的两位南方绅士———《玻璃动物园》中的温菲尔德先生和《欲望号街车》中的艾伦 ,是庄园制度下人们对理想的男性的一种定位。他们在时代的变迁下抛弃了原先社会赋予他们的角色 ,开始寻求属于自己的空间 ,并为此付出了代价。他们的产生、发展与消亡与美国南方的庄园经济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8.
侠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特殊产物,它产生于民间,扎根于民间,盛行于民间。唐代侠风炽盛,任侠使气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思潮,进而上升为唐代士人理想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唐一代咏侠诗创作空前繁荣,侠的形象在诗歌、小说中大量出现。这时,侠就具有了一种符合象征意义,它本质上是唐代士人主体意识的张扬和独立人格的追求在文学领域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西晋时期名噪一时的"金谷宴游"具有深远的审美文化意义——山水进入了士人的文化生活中。上层社会整体的享乐风气造就了西晋文化独特的审美情趣,"金谷宴游"集中体现了士人群体对山水的关注,并将愉情山水的审美情趣与对生命的感叹结合在一起,成为山水文化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0.
士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社会角色。唐前士人的社会角色经历了曲折的变化。唐代士人社会角色的变迁是与唐代社会政治的变迁紧密相连的。儒士、文人和官僚的三位一体,构成了唐代文人的基本面貌。从社会身分的角度看,活跃在唐代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几种社会角色,基本上可说是郎官、翰林学士、谏官、幕僚、州官等等。这几类人中,除了翰林学士是新产生的一种社会角色外,其他几类基本上是在原有的官僚体制格局中略作调整;但郎官、幕僚和州郡官之流在社会政治和文化活动中尤为活跃,所起的作用也更加明显。科举和入幕,特别是科举,成为士人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转换社会角色的两大基本途径。大多数士人都走过这条坎坷不平之路。而科举和入幕的共存,集中体现了唐代士人社会角色变迁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1.
“庄园档案”是指与庄园领地有关的以法庭卷宗、土地登记册、庄园账薄等为载体的各种文本资料,它形成于12世纪,虽领主类型和庄园位置不尽相同,但当时的庄园档案大都有着一个基本的模式。“庄园档案”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关于当时庄园上各种资源的描绘;一类是关于庄园资源及权利的实施行为,以及它在某一段时期内的财政收支状况的描述。“庄园档案”是了解中世纪时期英格兰农民土地权利的重要原始资料之一,通过对“庄园档案”的研究显示,中世纪英格兰农民的土地权利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世说新语>一书以记载魏晋士人的言行逸事为主.此书对魏晋社会政治、哲学、宗教、文学以及士人之生活风貌、心理状态,莫不有真实记录,堪称"魏晋风度"之生动图画.在<世说新语>中,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为清谈之风、品题之风、任诞之风,由此可知魏晋风度这一社会时尚对中国人文精神产生了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研究俄罗斯的庄园文化在俄罗斯的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俄罗斯的庄园文化,作为俄罗斯文化的一种独特现象,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它的特点在于它的综合性。庄园是一个社会—行政、经济—经营、音乐、建筑艺术以及文化的中心。在这里,贵族文化与农民文化、家庭传统与社会传统、城市文化与省城文化、俄罗斯文化与世界文化相融合。因此,“庄园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从庄园文化的一方面——庄园内的家庭教育着手,剖析家庭教育系统对庄园内独特的精神文化世界的形成、俄罗斯人性格的形成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庄园内对儿童的家庭教育形成俄罗斯独特的精神传统。  相似文献   

14.
唐代社会开放,士人和妓女交往频繁,这在唐人的士妓诗中有集中反映。然而,士人和妓女毕竟属于两个不同的阶层,所以在相互的交往中,也就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心理状态。士人和妓女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也使得士人在对待妓女的感情上会作出违心的举动,加上封建社会的传统影响,唐代妓女也就很难摆脱悲惨的社会命运。  相似文献   

15.
贬谪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贬谪使贬谪士人身心俱创,使他们的生存、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另一角度来说却促成了他们在文学上的成就。刘长卿一生两度被贬,长期谪居,有着更为深刻的生命沉沦的体验。本文着重从贬谪文化角度探究刘长卿诗歌创作类型、使用的诗歌意象、诗歌风格,以及他特有的贬谪文化心态,从而了解封建专制制度下贬谪士人生命成长的轨迹。  相似文献   

16.
本文包括两个部分:一、民俗节日里的屈原故事;二、士人向往的屈原形象:(1)爱国情操;(2)社会理想;(3)行业方式:(4)生命如歌。  相似文献   

17.
北宋初,宋太宗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治国方针。有宋一代,科举和教育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意义。同时,世家大族的势力日益衰落,为新兴社会力量的崛起提供了空间。在这种形势下,新兴士人家族的出现,在社会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宋代新兴士人家族具有三方面特征:读书应举成为家族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并身体力行;士人家族的兴衰与政治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士人家族都拥有一定的财富。  相似文献   

18.
袁怡 《职大学报》2011,(2):25-28
贵族士人向职业士人的转化,是我国古代士阶层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场转化中,中国士人逐渐形成了他们独特的性格,为中国古代历史书写着华美的乐章。孔子家族的兴衰以及孔子的生平,是春秋末贵族士向职业士转化的例证。  相似文献   

19.
潘炫 《阅读》2011,(5):12-13
一夜之间,一场雷电引发的山火烧毁了美丽的“森林庄园”.刚刚从祖父那里继承了这座庄园的保罗·迪克陷入了一筹莫展的境地。  相似文献   

20.
元杂剧多方位、多视点、多层次地展示了青楼女子的风貌。她们多才貌双全、大胆泼辣、不甘沉沦,与士人拥有忠贞专一的爱情,更有奋起反抗的勇气和智慧。着重论述了元杂剧中青楼女子形象的差异性,并从社会历史和元代文人爱情理想方面寻找差异性的原因。剖析了人物形象本身蕴含的极其丰富的文化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