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译者在翻译中国古代典籍的过程中,实际上经历了两次连续的翻译阶段。首先是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语内翻译,其次是从现代汉语到英语的语际翻译。本文在对这两次翻译过程转换的论述的基础上,对翻译过程中译者的选择与适应进行探讨,并联系具体的典籍翻译作品,以期加深大家对典籍翻译活动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的动态交际活动,译者在其翻译过程中担负了重要的责任和义务。本文将从语篇翻译这一视角来全方位可考察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体现的不同角色。由于译者作为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中介,首先带有明确的翻译意图阅读源语语篇,并且能运用自己的语言及认知能力来诠释原文,而在遇到翻译阻碍时能灵活运用自己的创新能力来实现翻译这一过程,因此译者在语篇翻译过程中可以说是一名协调者、阐释者和创新者。  相似文献   

3.
协调理论是语性理论视界下的一种翻译策略。其基本精神为:翻译作为一种语际转换行为,译者应尽可能地查清、弄对、摸准、吃透双语的语言个性,并通过无绝的协调,努力寻求双方语性的最佳融合点和最好的结合形式,进而保证应有的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4.
荣子英 《考试周刊》2014,(62):27-28
基于语篇语言学的语篇翻译为翻译研究开拓了新途径,语篇翻译把语篇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不再仅仅拘泥于语言形式。本文旨在探讨语篇和语境两个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强调译者在语篇翻译中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分析《道德经》英译本中的误译案例,指出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的差异、不同译者的文化背景差异以及译者认知层次的差异等是造成误译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分析《道德经》英译过程中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两个阶段的特点和要求,对《道德经》复译提出针对性建议,包括精准理解源语文本、灵活使用译语表达、有效再现文化意象等,以期为将来翻译《道德经》和其他中华文化典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源语文化有其独特的蕴涵意义,恰如其分地诠释蕴涵意义取决于语言的共性,译者的主体性及目的语文化的包容性。译者应利用异化法,归化法等多种翻译技巧尽可能忠实传达源语文化的蕴涵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月红 《湘南学院学报》2006,27(4):48-51,55
从语篇翻译角度来看,翻译过程是译者在宏观翻译情境和微观语言层面等客观条件制约下的主观抉择,译者首先是一个交际者和决策者,然后是一个阐释者和创新者。语篇翻译将传统语言学视角和现代文化视角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系统地考察译者主体性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英汉翻译除了反应语句的直观意思之外,还要做到语义内涵、文化信息等方面的传达,因而文化转换关乎着英汉翻译的质量水平,论文通过对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分析,探讨对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的必要性和转换研究,以实现无缝衔接,使英汉翻译达到更高的一个水准。  相似文献   

9.
认知翻译观充分肯定译者的主体地位,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镣铐"是其自身的文化先结构。译者的文化先结构对公示语翻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价值观差异、思维方式差异和民族文化缺省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翻译不是简单的语际转换,它涉及到很多方面。笔者认为,在翻译中,译者应树立篇章意识、语篇观,从而提高译文质量、再现原作风格,达到交流之目的。  相似文献   

11.
魏萍 《海外英语》2011,(10):229-230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plays an indispensible role in the translating activity. As a senior translator, Prof. Zhang Peiji brings his subjectivity into full play in his prose translation, and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e Lane" can be regarded as one of his representatives. An examination of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reflected in this version helps to better understand Prof. Zhang’s art of prose translation.  相似文献   

12.
译者的主体性是指在对外宣传文本翻译中,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即译者不按汉语原文逐字逐句地翻译,而是根据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和接受心理,对原文信息进行能动地加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译文明白晓畅、清晰易懂,从而达到对外宣传与交流的目的。结合怀化学院五十华诞庆典简介的翻译,探讨外宣文本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3.
宁泉 《培训与研究》2002,19(3):96-97
翻译理论的发展表明,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而且是跨化交际活动,其中译的主体性逐渐为译界所瞩目。本从学翻译的视角出发,阐述了译的主体性在本阐释中的地位,同时又探讨了译主体性的限度,以求最大限度达到学翻译的忠实。  相似文献   

14.
舞者,还是舞?——论女性主义翻译观与译者主体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女性形象谱系、女性构成性、女性阅读策略等方面来讨论译者的主体性.可以发现,在翻译过程中.作者、译者的主体性,亦如男性与女性关系的构成.没有他者的参与,其主体是不存在的.只有通过自身外在性的他者才能辨认出主体的踪迹。  相似文献   

15.
翻译研究的主要困惑在于如何认识译者与他的主体性.关于译者主体性的理解,在实践层面抑或不是问题,因为翻译行为原本发生在个体.由学理层面探讨译者主体性以及可译性等问题,从出发点上就是一个认识论问题.梅洛-庞蒂紧紧抓住身体知觉、意识等概念,认为人的"身体场"直接地参与了历史意义的构建,并由此主张身体、语言、意义是在同一视域被提供的,由此对我们重新认识原文与译文/译者之间的关系与译者主体性具有建设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从性别研究的角度对传统译论中的译者主体性进行了重新阐释,颠覆了传统译论中译者“隐形人”的角色,彰显了译者尤其是女性主义译者的主体性。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由于过分强调“性别意识”,因而在译介活动中会在某种程度上偏离,甚至歪曲翻译活动的本的质。  相似文献   

17.
译者主体性是翻译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而译者主体性意识的培养,也是翻译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培养译者的职业意识和社会责任,培养译者自身的兴趣和发展取向这两个方面对翻译教学中的主体性意识培养进行论述,以期拓宽翻译教学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翻译批评的社会文化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译的双重化身份使他不可能完全忽视译语的社会化因素,相反,译语的社会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译对原的理解和阐释。社会化因素在意识形态、学传统和规范、化价值观三方面对译的影响,翻译批评理论体系中应涵盖这些方面,以便对译作出客观、科学、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翻译的目的就是要使译作忠实地体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及风格。然而,译者在努力追求这一境界的同时,其译作中流露出译者个人风格在所难免,任何译作都会留有译者再创作的痕迹,这是由译者在翻译中的角色所决定的。对译者的翻译风格不应简单地否认或抹煞,而应正视其存在,努力实现译者风格与作者风格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0.
吴菽蓉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0):103-104
传统翻译理论强调忠实于原文,忽视了译者主体性,造成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脱节。与传统译论相比,创造性叛逆在强调译者的主体性的同时,赋予了译者二度创作的空间。在文学翻译中,译者承担着原文读者与译作创造者的双重角色,创造性叛逆不可避免,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在充分把握叛逆与忠实的辩证关系,以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