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万晖  孟繁  吕伴 《华章》2009,(10)
在当代疾速的文化变迁的社会背景下,"文化反哺"现象得以出现并且得到发展."文化反哺"是一种反向社会化过程.它打破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文化传承模式."文化反哺"的主体是青年人群,这样的一种文化传输模式对传统文化发展和继承模式提出了挑战.本文基于这样一个背景,通过对"文化反哺"特点及其作用进行分析思考,从其激励功能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文化反哺"现象越来越普遍,青年"文化反哺"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文化传承方式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本文首先对"文化反哺"现象作了简要介绍,然后在分析青年"文化反哺"成因的基础上,探讨了青年"文化反哺"对成人教育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少年文摘》2011,(1):88-89
2010浙江省高考作文传说有雏鸟长大后,会衔食喂养衰老的母鸟。人们把此现象称为"反哺"。人类社会也存在类似现象。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文化影响被称之为"文化反哺"。千百年来,在以父辈对子辈施教为主流的正统传承方式之下,文化反哺犹如潜流引而不现,但在  相似文献   

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传说有的雏鸟长大后,会衔食喂养衰老的母鸟,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反哺"……人类社会也存在着类似现象,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文化影响被称之为"文化反哺"。千百年来,在以父辈对子辈施教为主流的正统传承方式下,文化反哺犹如潜流,隐而不显。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背景下对"文化反哺"现象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新课程背景下"文化反哺"现象出现的成因 何谓"文化反哺"?著名学者周晓红教授认为,它是指在文化承传中,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是当今数字化时代一道亮丽的风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从社会学角度看,"文化反哺"是一个"反向社会化"的过程,即传统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反过来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传说有的雏鸟长大后,会衔食喂养衰老的母鸟,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反哺". 人类社会也存在着类似现象,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文化影响被称之为"文化反哺".  相似文献   

7.
文化反哺的实质是青年文化对成人文化积极、主动的影响过程.当前农村青年文化反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面对农村青年文化反哺过程中凸现出来的问题,试图提出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8.
浙江卷传说有的雏鸟长大后,会衔食喂养衰老的母鸟。人们把此现象称为反哺。人类社会也存在类似现象。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文化影响被称之为文化反哺。千百年来,在以父辈对子辈施教为主流的正统传承方式下,文化反哺犹如潜流引而不现,但在迅疾变化的当今社会,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个人社会化是人类文化的积累、传递和延续的过程。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反哺"现象,这是反向社会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文化反哺"现象对于增强青年的主体意识、规范青年亚文化、推动青年社会化的进程等方面都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应采取客观的、科学的方法来应对这一现象,以推动青年社会化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也发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之中,青少年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切新事物体现出了远远胜过上一辈的接受和适应能力,在当代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文化反哺"这一独特的反向传播方式.国内学者把这种后辈反过来教育长辈的现象,称为"文化反哺".  相似文献   

11.
《欧洲教育》2013,45(1-2):28-52
1. Reflections on Our Future

Problems of education move each generation of parents and each epoch anew.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and historical change, traditions and customs, and the institutions, goals, and norms of education, upbringing, and specialized training, are not received without question in the educative interchange between the generations. Depending on the requirements of individual circumstances, as well as the social situation as a whole, they are examined anew; new aspects are emphasized as problems to be solved; and they are accommodated to new relationships and new forms of consciousness in keeping with their validity and import. This process of questioning and reorientation is always controversial; the point of emphasis and general tendency vary, however, depending on whether the new generation itself is the driving force, unsettling the generation of its parents and teachers, and appealing to their commitment to offer guidance and provide orientation; on whether and how the older generation reacts — with lack of understanding or a readiness for dialogue, with the courage to assume responsibility, or with authoritarian firmness; and on how social and political forces and institutions — associations, mass media, the church, science, and the parties in parliament — attempt to intervene in and guide this process.  相似文献   

12.
海外华人文学对于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异"视野的拓展和"异"美学形态的丰富,华人新生代作家和新移民作家的创作继承发展了"和而不同"的传统,在走出"异"歧视、"异"痴迷心理中关注多元种族题材的开掘和异族形象的塑造,在东西方文化的距离观照中互见"异"处而表现出自觉的跨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导演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重要的电影文化现象,其构成比较复杂但理路清晰,有迹可寻。他们的创作是对转型期文化与“全球化“时代的某种文化反应,也是对第五代导演“影响的焦虑”之反抗与突围。其独特的文化意义则是自我意识的觉醒、个体主体性的确立和现代性危机的个体承担。相应的,他们的影片表现出“回到个体经验的历史和当下”、“从个体自我转向个体‘他者’”、“从青年身份焦虑到社会身份认同”、“对多元影响源的兼收并蓄”等文本策略和文化指向。  相似文献   

14.
“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传统体例的民俗志对民俗事象的分类写作,存在着将作为整体并具有互释性的生活文化割裂的倾向。因此,在借鉴民族志书写模式与解释人类学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对《北京市门头沟区民俗文化志》调查与写作实践的反思,提出“标志性文化”这一核心概念,倡导“标志性文化统领式”的新式民俗志写作,以提升抢救与保护民俗文化的认识水平。所谓标志性文化应具有:一、能反映这一地方的特殊历史进程和贡献;二、体现地方民众的集体性格和气质,具有薪尽火传的生命力;三、深刻地联系着地方民众的生活方式和诸多文化现象等三个主要特征。这种民俗志书写也将促进民俗文化调查的深入和研究范式的创新,间接对地方社会协调发展和增强社会自我调节能力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美国青年文化运动从世纪初的迷惘的一代到世纪中叶的垮掉的一代,一直在冲击着美国的主流文化。这种运动被描绘成美国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文化之战。到了世纪末,布波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于是有人称文化之战结束了,代之而起的是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融合,多元化论出现了。主导关国社会达400多年的盎格鲁撒克逊新教文化的权势衰落了。然而新世纪初的历史事件表明美国社会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文化之战并未结束。盎格鲁撒克逊新教文化衰败了,可远未消失。美国文化演变的走势怎样?多元文化的命运如何?世人正在审视着展开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朦胧诗”的崛起是新时期诗歌运动中最重要的事件。“朦胧诗”这一指称是观念差异的产物。由于论争的话语效果 ,“朦胧诗”也一度遮蔽过一些为当代诗歌复兴作过重要贡献的诗人。“朦胧诗”主力作者在“文革”中的诗作 ,经评论界的发掘与阐释 ,与新的时代构成了热烈而暧昧的历史想象关系。而实际上 ,在“历史新时期”因为主客体的错位 ,他们的诗歌写作出现了与思想界想象的时代气氛不协调的现象。80年代中期集群式崛起的“新生代”诗歌 ,有着比“朦胧诗”丰富得多的精神资源。新生代的诗学是生命诗学。在寻找诗歌本体的过程中 ,新生代诗歌群体凭借自身文化构成上的优势 ,并利用了开放时代提供的机遇 ,对新诗建构生命形式的可能性进行了全面的尝试。这场诗歌实验留下的丰富创造实绩 ,值得我们投身其间进行灵魂的探险。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进程中,如何使市民适应城市生活?如何创造和谐的居住环境?这给成人教育带来新挑战。社会文化教育在城市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当前发展社会文化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须积极寻求对策。  相似文献   

18.
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中国劳动力供给的主流,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对于城市社会结构的改变发挥着重要作用。新生代农民工的核心问题是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他们对城市体现出较多的认同感和更强的归属感,渴望融入城市。但受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与自身文化、技能的制约,在城市中难以获取稳定、高收入的工作,在城乡两端都处于某种边缘化状态。他们在市民化进程中面临着制度、经济、文化和个人等诸多因素上的挑战,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工业化、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因此,应多管齐下,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经济全球化推动"两制"国家关系从"共存--对抗"模式向"共处--竞争"模式演化,从而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新特点,主要表现为:两制并存,西强东弱;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矛盾依然,较量无声.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校智库在生成机理、运行机理、发展机理上展现不同的价值特点,对其服务国家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影响。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高校智库同我国对外开放事业存在紧密的关系,基于培养和供给"高精尖"人才方面较为薄弱、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缺乏实际影响力、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存在重量轻质现象等现状,高校智库需要在助力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运行机制及文化服务能力上加强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