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葬礼的表征是仪式性的,突出文化色彩的,但其所指真相或者"深处"则是政治层面的,而陈布雷葬礼活动正是这样一个渗透着政治动力与政治目的的表现场所。国民党利用其殡葬仪式,进行广泛的组织、动员,使陈布雷"忠君""、忧劳为国"的精神内核获得认同,社会其他组织及民间团体也自发地参与进来,赋予陈布雷模范、榜样的作用;陈布雷殡葬仪式成为国民党统治危机下的一种政治自救意义上的活动。  相似文献   

2.
家庭教育一直以来都是被关注的热点话题。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以及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参与度,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及发展,这一认知已被社会、为人父为人母们的广泛认同。如何做爸爸,做一个合格的爸爸,与孩子做朋友、情感互动、一起成长,实  相似文献   

3.
唐彬文  庞冕  杨刚 《大观周刊》2013,(6):310-310
殡葬行业是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目前在我国悄然发生着变化,其产业链带来的资金流可以媲美房地产行业.足见殡葬行业的迅猛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殡葬行业过分讲求铺张,在人性化的细节上还不够完美.国家对殡葬行业缺乏有力的监管.造成了当前殡葬行业的无序发展.下面结合重庆市石桥铺殡仪馆谈谈中国殡葬行业发展.及其发展中出现的不足和对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4.
父亲的秘密     
“罗伯塔,”父亲低声说道,“我有件事情要告诉你。”父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几天前,妈妈因为癌症去世了,父亲一时接受不了而病倒。忙完妈妈的葬礼我就立刻赶到医院,从小我就喜欢和父亲待在一起。我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和很多家里的“老二”一样,我感觉自己始终在家里是无足轻重的一个。妈妈生病时,我每天都来照顾她,  相似文献   

5.
1952年到1966年,是新中国建立后社会迅速恢复和发展的时期,随着各项建设和改造的不断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陕西作为一个内陆省份,其深厚的传统风俗,民众的保守性都是改革工作中的困难问题。这一时期的殡葬改革是西安市殡葬改革事业迈出坚实的第一步,更为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殡葬法制化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人应该讲真话,但有时也会有例外。比如,在葬礼上的发言。换句话说,出于对死者的尊重,对亲属感情的尊重,在入土为安之前,某些负面真话以不讲为好。那位追刘德华追到父亲跳海自杀的杨丽娟,葬礼未行.就有专家在报上说她有精神病,她的父母可能也"感染"了精神病。如果兄弟是这位专家,俺会对记者说:古人有"三年之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来临,每年死亡人数在不断增加,日益递增的现实需求使人们更加关心殡葬服务业,对殡葬服务的期待与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深入分析了殡葬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在借鉴国外殡葬管理信息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殡葬改革的政策、殡葬管理行业的特殊性,提出了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通过殡葬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殡葬服务网络、殡葬服务交易平台的开通,实现殡葬资源的共享,殡葬服务项目、收费的公开、透明,殡葬窗口办理手续的简化,惠民减免结算环节的优化等,以实现文明化、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殡葬服务,多层次、多方位、多项目地满足社会对殡葬服务方面的要求,同时也为政府殡葬宏观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上午通知我演讲这样一个题目,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那时,鲁迅先生还没有做父亲,做父亲对他来讲是将来的事,可他写了这么一篇著名的文章。而许多做了父亲的人士却写不出他那样的作品来。现在要说怎样做记者,而做记者是你们将来的事,你们  相似文献   

9.
没有比阅读葬礼的消息更为沉闷单调的了、可阅读杨起写的《密特朗的葬礼》(见1月12日《新华每日电讯》),却别有一番感受。它既有悲怆的浓烈气氛,又使人领略到异国葬礼的风俗习惯和了解到一些鲜为人知的情况。 稿件一开始连续推出三个特写镜头,将人带进了事发现场。第一个特写镜头是巴黎圣母院追悼仪式的场面:一位黑皮肤的女歌唱家唱起了一首悲怆、飘逸的安魂曲,为1月8日逝世的法国前总统密特朗送别。 第二个特写镜头又将人从巴黎圣母院带到了密特朗家乡雅纳克镇的圣·皮埃尔教堂,密特朗的亲友在为他做  相似文献   

10.
陈智为 《兰台世界》2012,(23):11-12
殡葬单位建立业务档案是为满足市民办理丧事、骨灰安放、祭扫等丧葬活动的需要。随着殡葬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时期如何推进殡葬档案的管理水平,怎样使殡葬档案更好的为殡葬改革服务,已经成为一个崭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殡葬档案,是伴随着我国殡葬改革和殡仪服务业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加强殡葬档案的管理,对于研究我国殡葬改革和殡仪服务业的建立、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笔就殡葬档案的特点及整理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第56届"荷赛"年度照片《加沙葬礼》进行了包括曝光、色调在内的后期处理,遭到质疑.因此,新闻摄影"PS"的底线问题再引争论. 《加沙葬礼》是瑞典摄影记者保罗·汉森(Paul Hansen)于2012年11月20日拍摄的,画面记录了以色列轰炸加沙之后的悲剧:两岁的Suhaib Hijazi和他的哥哥Muhammad以及他们的父亲均在轰炸中丧生,母亲重伤送院.叔叔们抱着他们的遗体经过一个小巷子前往清真寺举行葬礼,后面是挤满巷子的愤怒人群.  相似文献   

13.
最近,我们把《陕西日报》刊登的一组(5篇)关于我省殡葬问题调查及思考的文章一连看了几遍,并信笔写下了感想。过去,我们只到铜川市殡仪馆参加过两位老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对殡葬工作知之甚少,一提火葬场就感到毛骨悚然。第一次看到陕报集中刊登对我省殡葬工作有介绍、有分析的这组稿件。使我们对殡葬工作开始有了新的认识,对殡葬职工的辛勤劳动有了更深的理解,尊敬之情也就油然而生。记者高敬毅在《调查与思考》一文中列举的土葬浪费严重现象和陈规陋俗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及一些人对殡葬工作的片面认识等问题,在社会上特别是在农  相似文献   

14.
老牧师大卫走了。临走前,他留下遗言:葬礼要举行得简短、令人愉快。 没有人知道他的这一遗言,直到葬礼举行的时候。 参加葬礼的中国学生和学者很多,有认识他的,也有不认识他的,还有才来几天,仅仅听说过他的。尽管葬礼没有特别要求,大家还是都着了一身黑,葬礼开始前,大卫的亲属传过话来:大卫生前热爱这些年青学生和学者,请他们都坐到前排来,离大卫近一点,离他的亲人们近点。  相似文献   

15.
小约翰·肯尼迪在他父亲的葬礼上向国旗致敬。南越警察头目正向越共俘虏的头部开枪。一群暴徒向开罗检阅台冲去,将安瓦尔·萨达特射杀。对当代人来说,一提到上面这些形象,人们在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张张熟悉的幻灯片。这些形象被人们铭记着,而且可以想像得出来。层出不穷的历史事件都被照片记录下来了。二十年来,还很少有一件值得记录的事件,没有从十多个不同的角度拍成照片的。  相似文献   

16.
<正>殡葬档案是反映殡葬文化变革、殡葬改革和殡葬服务发展变化的基本凭证和重要依据,是殡葬工作的信息存储库,是继续加快殡葬改革步伐、提升殡葬服务层次的重要基础和参考。随着殡葬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时期如何推进殡葬档案管理水平,如何开发殡葬档案本身所具有的潜在价值,如何把握殡  相似文献   

17.
我出生在河北省怀柔县一个穷苦的雇农家庭里。五岁那年,因大灾荒实在活不下去了,被迫四处逃亡。我父亲拿根扁担,一头挑着破铺盖,一头挑着我,带着一家人逃荒到丰宁县定居。我从小要饭,给地主放牛。16岁跟着父亲学做木匠活。我们父子俩成天在外打短工、耍手艺,盖起了许多房屋,可都是地主老财的,我家却房无一间,地无一  相似文献   

18.
超越自我     
理想的职业状态应该是人的兴趣、爱好、所学专业,谋求生计与所从事的职业能够完美地统一.而我正是这样一个幸福和幸运的人. 我是一名从青藏高原走出来的女子,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从小时候起,做会计的母亲严谨细致的生活态度,做新闻记者的父亲刻苦好学、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就深深地感染着我,教育着我.  相似文献   

19.
任虹 《云南档案》2006,(5):18-18
在父亲珍贵的像册里,有一张发黄的老照片,照片上有一个女人和她的三个儿子,我问父亲那是谁?父亲告诉我,是他的姐姐,叫史秀云,中共陕北妇女工作的创始人之一,中共陕北根据地一个很有名望的妇女干部。父亲搜寻着关于姐姐的记忆,把知道的点滴告诉了我。今年春节,我利用探亲假,去了一趟革命圣地——延安。在那里,我看到了许多有关史秀云姑姑的报道,对她少时参加革命、一生为党、艰苦奋斗、英勇不屈的人生历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20.
父亲形象     
伊宝正 《档案天地》2010,(1):61-62,54
我的父亲,伊鸿飞.生于1894年,终于1948年。自我懂事起,就学着父母举动做事。所以,父母对我的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父亲,是一个粗通文字。能说善辩的聪明人。记得在村里哪家写租赁契约、文书借贴都找他;写分家、过继单也找他:办红白喜事也找他当总管。父亲做过小买卖。当过饭馆跑堂的.拉过洋车,打过短工,挑大粪,开过大粪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