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林黛玉是从封建压迫下觉醒的一个女性.她是有叛逆思想的,但她对自己的价值,对自己的悲剧,认识得并不是很深刻.她的悲剧,是美好感情、高尚理想、一代才华被毁灭的悲剧,代表了那个时代女性的不幸和痛苦.贾府的贵族主子,可以容许肮脏污浊的垃圾存在,就是不准自主婚姻,不许纯真高尚的理想存在,这是林黛玉悲剧极为深刻的社会根源.黛玉短暂的生命及其感情生活,体现了一种崇高的悲剧价值,令人不得不扼腕长叹.  相似文献   

2.
作为曹雪芹笔下最具诗意且悲剧气息浓厚的女性形象,林黛玉短暂的一生中表现出了新奇而独特的生命意识,从女性主义这一视角反观来看,她的女性独立自省意识对她的人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以封建男权为核心的社会掀起了女性主体觉醒的波澜。  相似文献   

3.
约翰.福尔斯在《收藏家》中塑造的女主人公米兰达极力想摆脱被压制、被摆布的命运。在其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不断地与男性抗争以追求个体自由和价值,建构女性主体。福尔斯赋予米兰达反抗精神,但由于她在困境中的自我贬低、她对男性霸权缺乏明确的认识及其思想上的妥协性,她的主体建构陷入了困境。反抗与依赖,这两者矛盾的纠结加剧了她内心的痛苦和折磨,使她走向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4.
席慕蓉作为女性作家,写了一系列极为精致、极蕴内涵的小品,《贝壳》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海边的贝壳,是文人墨客们经常涉笔的爱物,他们多赞其经风着浪、百磨不衰的阳刚之气。席慕蓉却用她女性的敏感与纤细,将贝壳被“阳光、沙粒和海浪的淘洗”一笔掠过,精微毕现地将视觉投射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  相似文献   

5.
小草     
小草的生命很短暂.一岁一枯荣。然而,小草却能努力地延伸她的生命。不管生长在何处,高山、平原、花园、路旁、沟边,没有哀怨,没有不可企及的失望。每当春天到来,她都奋力地为世界增一份生机勃勃的绿:与寒松一样傲立。与树林、牛群、小船流水、炊烟一起构画一幅幅浓郁的乡村景色,与压枝的繁花一样绽放吐芽,为旅人匆忙的脚步扫除疲惫的尘埃,为净化一方水土宁可自身蒙尘含垢……用生命中永恒的绿来阻止生命的飞逝,用绿的生机来补偿生命的仓促潜逃,使短暂的生命变得如此深邃而长久。小草也很微小,然而,短暂的生命中,微小的小草依…  相似文献   

6.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的一部悲剧性巨著。作品塑造了一个被侮辱、被损害,又不甘于命运摆布,在邪恶的社会底层挣扎、反抗的乡村妇女形象。在她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她死过三次,然后又重生,但终究摆脱不了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7.
丁玲是一个为女性的解放而呐喊和狂奔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特别是前期)始终响彻着女性觉醒而反叛世俗的主旋律。她塑造了一批觉醒的女性形象,她们所经历的自我意识、女性意识和生命意识三个层次的觉醒,诠释了中国女性现代性觉醒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阅读与鉴赏》2006,(7):64-64
《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是一首动听而忧伤的歌曲。濒临死亡的女艺术家,手拿玫瑰的小偷,本来是永远不会相交的两条直线,却因为艺术家对生命对艺术强烈的爱和那个被世人所不齿的小偷尚未泯灭的人性而在夏日里为我们演绎了这一出悲喜剧!那个曾经芳华绝代的女子,在她生命的最后岁月里,谁都忘记了她唯独她没有忘却自己,她一遍又一遍地回忆着曾经美丽的青春和艺术,忧伤但不怨恨。尽管时日无多,但她毫不放弃地追寻着让她能重新绽放光彩的“机会”。  相似文献   

9.
生命,你好吗     
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生命,是漫长的春天,万物复苏一眼看去,所有的生命都是新的我们怜爱她她有一个新的开始我们为她加油生命,是火热的夏天,绿色成荫一眼望去,所有的生命都是茂盛的我们羡慕她她有一个灿烂的过程我们为她鼓掌生命,是短暂的秋天,落叶归根一眼瞧去,所有的生命都结束了我们可怜她她有一个悲伤的结果我们为她惋惜啊。生命,你还好吗我很好你不为你短暂的一生而伤心吗当然不,因为我有过灿烂我恍然大悟只要拥有过灿烂又何必在乎她是否漫长呢生命,你好吗@孙义娜$山东省威海市第十五中学!学生  相似文献   

10.
雷妍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北平沦陷区作家之一,其小说取材广泛,在其短暂的生命中创作了六部小说集。其创作总是贯穿着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怀,对女性悲惨命运的申诉。在她的作品中,女性形象多样纷呈。本文将雷妍刻画的女性形象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旧式乡村女性形象;另一类是新式知识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1.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她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蕴,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当今,仍然为世人所认同和推崇,甚至有评论家称萧红的作品具有文学经典的品格,萧红虽以小说知名文坛,但基本质上更属于具有诗人气质的散文型作家。  相似文献   

12.
萧红小说的创作曾长期在她熟悉的乡土生活与她不甚熟悉的政治生活之间摆动着,游弋在社会关怀与内心需求两种创作动力的冲突之间。在她的创作中,往往是疏离社会关怀而源自内心需求的作品更能体现她的艺术才华和天分。但作家在艺术个性充分实现的过程中长期彷徨不定,浪费了很多才华和精力,留下了诸多遗憾。  相似文献   

13.
《小城三月》是萧红系列作品中的一部具有特殊意蕴的作品,“翠姨”则是作品中的一个具有特殊意蕴的悲剧人物形象。翠姨悲剧的诞生是因为她自身有一种弱质性格,更在于她所处的是一个足以造成这种弱质性格的男权社会。本文认为,《小城三月》充分体现了萧红生命最后时刻的孤独和悲切,是她凄婉缠绵心境中的一支悲歌。  相似文献   

14.
萧红的作品,以低处向上看的体恤情怀,始终聚焦在穷人和妇女身上,她完全自觉地站在受难的穷人和妇女一边,控诉社会的不公。此外,她在批判底层民众的愚昧麻木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入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整个东北乃至整个中国底层的人生。展现了沉重的社会悲剧以及历史惰性之源。她的小说所展示的底层生活不是一个阶层或个体的命运,而是民族历史的性格和命运的投射。  相似文献   

15.
萧红是一位命运悲苦但富有传奇色彩的现代女作家,她的一生颠沛流离、悲凉短暂。传统观念里的"母亲"一直是伟大和崇高的化身,是牺牲和奉献的代名词,而萧红划开笼罩在"母性"之上的灼人光辉,使被施予了华丽外衣的"母性"骤然赤裸,她笔下的母亲不仅形体、相貌丑陋,而且大多在无爱的婚姻中进行着动物似的生育,游走在生死的边缘,为"物"而疯狂,都是自私、冷酷、残暴的母亲。萧红之所以淡漠母爱,颠覆母爱,与她成长历程中母爱的缺失、贫穷的流亡生活及萧红对母性的颠覆性认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包法利夫人》:一部理想破灭的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玛是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她短暂的一生是在不断追求理想爱情的过程中渡过的。对她而言,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令人激动的爱情,她终其一生在寻找追求,并不惜背叛现实世界的秩序,可现实世界也给了她狠狠的报复,她所追求的理想爱情一再幻灭,现实世界也抛弃了她,爱玛只能在走投无路中死去。  相似文献   

17.
现代小说家萧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出于悲天悯人的天性,她始终关注普通小人物的命运.在她的小说中渗透着她对麻木自私人性的敏锐洞悉和对社会人生的深切思考。她把自己对生与死的体察融入了小说的创作.她的笔下,描绘的是生的凄然和死的悲怆,由此警醒世人去思考国民性.去关注人类生存的形态和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丁玲的《阿毛姑娘》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文本,它容纳了作家对于女性命运非常密集的思考,而以往的学术界对它的关注不够。在经济基础上,阿毛的悲剧首先是贫困的悲剧,穷是所有人最深刻的人生体验。在女性权利上,阿毛是中国千千万万个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派定了终身的代表。在知识启蒙上,阿毛的无智无识直接导致了她无法决定自己的人生命运。在物质欲望上,都市欲望的无限膨胀与欲望的无法满足之间的鸿沟使阿毛坠入无底深渊。在精神生活上,阿毛遭遇了爱的无法满足的悲剧。多重人生悲剧终于导致了阿毛之死。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阿毛是都市被动现代化过程中殉难的受难者的隐喻形象。  相似文献   

19.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妇女。她不满于封建婚姻,追求真挚自由的爱情。当她不顾丈夫的威胁,公然与青年军官渥伦斯基结合在一起时,整个上流社会就一起向她施加种种可怕的侮辱和非难。但花花公子渥伦斯基却背叛了她。于是她以自杀的方式向这个社会提出了最严正的抗议。安娜的悲剧命运,体现了当时俄国社会自身的逻辑,托翁对这一过程准确客观的描述,使我们看到了作者先进的创作方法的成功运用,是"现实主义最伟大的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