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记者如何提问,不仅能反映出记者的个人“兴趣”,更能体现出一个记者的职业素养。在美国举行的体操世锦赛上,美国NBC电视台女记者采访奥运会冠军李小鹏时的问题是:“你平时喜欢干点什么?你最好的朋友是谁?拿了冠军之后你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洛杉矶时报》记者采访中国体操队总教练黄玉斌时的提问则是:“如果不当教练你最想做什么工作?你的家人对你从事体操运动有抱怨吗?你有孩子吗?”而中国记者提问起来紧皱眉头:“中国队的失误为什么会这么多?我们为什么会落后美国队两分多?赛前准备会你对队员讲了些什么?”更有中国记者问黄玉斌:…  相似文献   

2.
在新闻界,有个不成文的惯例,那就是,采访对象知名度愈高,这条新闻的价值就越大。所以,当记者的总想采访名人,以便使自己的报道播、发于重要时段或版面。然而,名人们要么公务繁忙,要么被身边的警卫团团围住,采访他们,谈何容易?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住难得的机遇,出色地完成对名人的采访任务呢?经验丰富的记者们大都有这样一个共同感触:仔细琢磨好采访时的第一句问话,力争有一个漂亮的开场白,这对整个采访来说,如同初战告捷,即奠定了整个战斗胜利的基础,作用至关重要。采访名人时第一句话应该问些什么,这要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及其学识、性格、心…  相似文献   

3.
有 关人士认为 ,只要是法律没有规定保密的公务活动场所 ,都应该公开并接受监督。而新闻媒体又是公民实现知情权的中介 ,拒绝采访就是拒绝公众的权利。然而在实际工作中 ,新闻记者的采访特别是有关监督性的采访往往会遭到拒绝 ,甚至受到暴力威胁。受众拒绝采访的原因有三 :(一)新闻采访触及到采访对象的利益。(二)新闻采访侵害了采访对象的合法利益。(三)采访时机不当。面对拒绝采访 ,记者该如何处置?笔者认为 ,新闻媒体应该慎重对待采访对象的“拒绝采访”。要尊重采访对象的“拒绝采访”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新闻媒介有必要尊重采访…  相似文献   

4.
一、交叉采访 记者到一个单位或一个地区采访,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往往可以发现好几个新闻线索。对这些新闻线索,不外两种做法:一是单打一,采访完一个线索,再采访另一个;一是在采访第一条新闻的同时,就顺便为第二条、第三条新闻搜集材料。待到第一条新闻采访结束,第二条、第三条新闻的材料已搜集了一部分或大部分。这后一种做法,叫作交叉采访。 交叉采访当然得有一个条件,就是采访对象能够为你交叉的任务提供材料,否则纵有交叉愿望,也不能实现。在一般情况下,几个新闻线索发生在同一单位或同一地区,是有可能交叉进行的,因为…  相似文献   

5.
采 访是获得新闻的基本手段 ,不论写作技巧多么高超的记者 ,如果他不是一个卓有成效的采访者 ,他也不会写出好的新闻。最有价值最有独创性的新闻作品往往都是来自成功的采访。总结十几年的新闻采访经验 ,对新闻采访技巧作一简单论述。技巧之一 :采访动机要正确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把握好采访动机。为某一个人去“吹捧”的采访不宜搞 ;带着“敌意”的采访不宜搞 ;拿了人家钱的采访不宜搞。因为你带着这三种动机去采访 ,就不可能采访到真实、有价值的新闻。为吹捧某一个人去采访 ,那你就可能只看成绩不看缺点 ;带…  相似文献   

6.
南行 《青年记者》2003,(10):56-56
老练的记者能很容易地回忆起职业生涯中第一次和最艰难的一次采访,因为他们往往感觉他们被采访对象欺骗、操纵或误导了。一些被采访者社会阅历丰富,他们常常利用自己对谈话的操纵能力来达到把记者当作工具的目的。那么对于记者来说,该如何识破这个策略并反击呢? ●当被采访者把你问的问题拿来反问你的时候,比如问你:“你是怎么想的?”或者“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你可以回答,“我确信我们的读者对您的观点更感兴趣。”  相似文献   

7.
一、电视新闻采访方法1.做好采访准备,是新闻采访工作的第一步准备工作不到位,势必会给采访工作带来一定影响。因此,在新闻采访开始前,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做好采访准备工作。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有:采访对象、采访时间、地点预约;采访内容拟定,问题准备,时间控制,主题把握;了解采访对象的背景,收集相关资料。如有必要,还要征询采访对象是否允许拍照、录像;第二方案制定,在采访有变动时,及时实施第二方案等。总之,新闻  相似文献   

8.
此次调查所提问题如下: 1.你认为一个采访灾难事件的记者,应该做哪些心理准备?具备哪些素质? 2.你认为你和你的同行身上有哪些"英雄品质"和优秀素质值得肯定和颂扬? 3.常采访痛苦场面,常接触悲惨的人和事,这会不会对你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一般如何进行自我调适? 4.作为较多报道灾难事件的记者,一定经历了比一般记者更多的灾难场面,身在其中,你怎样看待竞争中的一些同仁为完成任务而不顾当事人感受,残酷"挖新闻"这类情况(诸如儿子遇难,家里人担心已近耄耋的长辈不能承受打击而竭力隐瞒,但记者为了抓拍"精彩"照片而故意将噩耗告诉老人)?  相似文献   

9.
某日收到某报社稿费,凡6篇,计58元。妻子苦笑一下说:“稿费还不及你的路费呢。”我是浙江省舟山市某报的通讯员,对采访成本是深有感触的。通讯员有单位的还好,稿子发了除稿酬外,单位亦有奖励,采访中发生的费用,单位大都能报销。而对另一类通讯员,如我——无单位的“游民”,要报销采访花费何其难哟。不仅如此,由于通讯员没记者证等“大”证件,造成了通讯员与记者在采访上的不平等。要获得一些新闻线索、采访到位,通讯员要花费比记者多几倍的精力(本单位新闻除外),更不用说世俗的偏见,编辑在同一选题上对本家记者的照顾了。现在一些基层通讯员…  相似文献   

10.
银笙 《新闻知识》2001,(6):31-32
一篇稿子能不能成功,当然与谋篇布局和文字有很大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看能不能深入采访。有人说“深入采访是成功的一半”,我以为是“七分采访三分写”,也许有些偏激吧。   深入采访就看你 是否挖出别人不知道的东西   现在的一些记者到一个地方去采访,常常是随便问一问,要上几份材料就打道回府,这样怎能写出好的报道来 ?根据我自己的实践,我总要挖出别人不知道的材料才结束采访。   在这里,我想举一个文学创作上的例子。著名的法国大作家莫泊桑年青时曾拜福楼拜为师。他向福楼拜请教时,福楼拜讲了这样一段有见地的话:“如果…  相似文献   

11.
异地采访,是跨越省界到一个你不熟悉的环境里,存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的采访任务,那么,如何能够突破时间的有限性和空间的陌生性,最大限度地完成好采访任务,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客观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美国学者肯·梅茨勒1997年出版的《创造性的采访》一书中,作者向我们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199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生大地震,消息传出的第一时间,在距离灾区400英里的旧金山,编辑要求记者采访地震目击者,女记者黛博拉·克罗薇素(Deborah Crowe)转向网络寻求帮助。在一个公告板上她发现有几个洛杉矶的网民也在线,她及时通过网络对他们进行了在线采访,在没有离开办公室的情况下获得了第一手资料。为什么不用电话采访?因为那个时候长途电话线路拥挤不堪,克罗薇素也根本不知道该把电话打给谁。事后得知,克罗薇素并不是那天唯一一个采用在线方式进行采访的记者。  相似文献   

13.
因为中国没有颁布《新闻法》,所以,法律上没有规定新闻记者到底有多大的采访权限。而对采访对象来说,他的权限却大得要命。他要想将你拒之门外,可以找到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西方记者中流行一句话:“他把你从门口推出去,你要想办法从窗户再爬进来。”这里,笔者根据中外记者在采访实践中的成功范例,总结归纳了几种接近采访对象,敲开拒绝之门的方法,以资新  相似文献   

14.
王洁 《青年记者》2002,(5):27-28
在采访中,谈话是采访的主要形式,而在谈话采访中,记者是否善于运用情感因素,则影响着谈话采访的效果和质量。如何营造有利于采访的情感呢?笔者认为采访中宜采用以下几种调控情感的方法:化异为同法。在人际交往中,一致性往往成为双方倾谈的重要因素。双方初次接触,刚开始,也许因生疏不好交流,但若一方说出双方意见一致的话题,彼此就有可能谈得很投机很融洽,对方就会感到你与他有共同语言,然后你再问想了解的事就容易多了。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名片效应”,即以提出对方赞同的意见作为引出随后观点的“名片”。在采访中,记者应充分利用这种“名片效应”,增强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一致性,化异为同。  相似文献   

15.
王军 《新闻三昧》2004,(3):34-36
记大多都遭遇过“无可奉告”的外交辞令。为了顺利地完成采访任务,面对被采访对象日益增强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面对频率不断升高的拒绝采访现象,新闻记应如何对待?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本试图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记者的责任     
虽然在媒体工作也不少年头了,但是上全国“两会”采访却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遭。拿到报道安排后,不由得心一沉:任务好重,而且给我安排的是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别,是一个我从来就没关心过的领域。没办法,我只好拿出笨鸟先飞的精神来,政协会议还没开幕,我就已经大张旗鼓地展开了采访。  相似文献   

17.
李坚 《新闻记者》2001,(2):33-34
三 星堆似乎与我有点缘分。三星堆激发了我采访的灵感 ,也点燃了我艺术的灵感。90年代初我曾两次采访三星堆 ,世纪之交 ,我第三次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有趣的是第一次与第三次都是来去匆匆。有关三星堆的信息最早是画家章涪陵教授告诉我的。他说 :“李坚 ,你知道吗 ,四川出土了一个与人等高的青铜像 ,时间比秦兵马俑早1000多年 !”我不信 ,但章老师说是确实的 ,只是具体地点他说不清。后来在一次社交场合 ,与文汇报的郑重老师谈起此事 ,他说确实是有的 ,就在四川广汉的三星堆 ,而且他刚刚从那里回来 ,大饱了眼福。于是 ,我便以最快…  相似文献   

18.
有的通讯员问我:怎样才能做到深入采访?采访需要把握哪些重点和要领?我根据自己的体验作以下回答:要把稿件写得充实、生动,关键得有丰富的材料,而丰富的材料哪里来呢?这就要通讯员到发生新闻的单位、地方去了解,有计划、有目标地去进行材料的收集,这就是采访。“先搜集材料,越多越好。”(作家老舍语)。日本一位著名的记者也说过:“要写一百行的报道,就要积  相似文献   

19.
新闻报道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打交道离不开提问。一个好的记者,首先应该是一个高明的提问者。高明之处就在于把自己的政治水平、社会阅历经验、学识、机智、口才等融会在提问中,让采访对象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这样,记者才能顺利采访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当一个高明的提问者,要讲究提问的方式,也就是提问的艺术性。首先要避开在提问中的误区。记者采访时提问的“误区”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记者的问题太简单机械,一问一答像审问,容易引起对方反感,出现冷场的情况。二是当采访对象谈了情况后,记者由于准备不足,提不出新的问题,只好草…  相似文献   

20.
叩开被采访者的房门,只不过迈出了采访的第一步。他在心理上能很快地接受你继而敞开他的心扉吗?这不仅取决于你的气质和风度,还取决于你能否成功地切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