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明代屯田分军屯和民屯两种。民屯,既有招抚流移,官给牛、种,收获官民分成,也有强迫把外省老百姓遣送到人户荒凉之地垦荒屯田。军屯,即派驻军队到抛荒严重的地方,一方面驻防,一方面垦种耕地。陕南在明代曾是屯田的重要地区,其移民后藏至今仍分布在汉水流域各地。由于志史对此语焉不详,陕南在明代屯田的具体情况很难有一个准确的描述,而从支离破碎的史料及有关资料中只能观其大略。一、军屯及其移民从明初洪武时开始,就开始在全国实行军屯,以安置为创建大明天下而建功立业的官兵,并设卫、所进行管理。即把数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  相似文献   

2.
三国时期,襄阳是魏蜀吴三方争夺最激烈的地区,先是曹操夺取襄阳,后来关羽又进攻樊城,再后就是孙吴多次北伐襄阳,最后羊祜、杜预经营襄阳数年,将襄阳打造成灭吴战争的前沿阵地.魏蜀吴襄阳争战对襄阳历史文化的重要影响,诠释了襄阳兵家必争之地的地位,提升了襄阳的行政地位,造就了襄阳“中国三国文化之乡”的声誉.  相似文献   

3.
所谓屯田就是“自汉朝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的荒废田地。一般有军屯、民屯、商屯等方式。”屯田在新疆历史上意义深远,作用巨大,为新疆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根据史料记载,屯田在我国历史上从公元前2世纪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我国中原王朝从汉武帝时期在古称西域的新疆进行大规模屯田是我国最先开始的。由此到汉宣帝时期,有赵充国在边郡实行军屯,公元  相似文献   

4.
赤壁战后,刘备占领了原东汉荆州的长沙、桂阳、零陵、江夏、武陵等郡,并从孙权那里“借”得南郡,荆州首府襄阳在曹操控制之下,刘备移治公安,故称“刘备荆州”(以下仍称“荆州”),以与原荆州有别。荆州的占有,打通了进军巴蜀的道路,不久刘备便攻占了益州,基本上实现了诸葛亮《隆中对》“跨有荆、益”,与孙、曹三分天下.鼎足而峙的战略设想,呈现出从荆、益兴师中原,消灭曹氏,一统天下,完全实现《隆中对》战略设想的可能。然而,事隔不久,荆州却被孙权夺走,刘备仅存益州一隅之地。章武二年(公元222年)蜀、吴“彝陵之战”,蜀军几尽覆没,刘备既无力再夺荆州,又无力与曹氏争夺天下,“复兴汉室”了。为此,古今许多学者在叹惜之余,作了种种评说:或  相似文献   

5.
军屯在明初是军饷的重要来源,宣德以后,开始败坏。嘉靖年间朝廷虽多次出台整顿军屯的政策,河南的屯田面积一度有所增加,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军屯败坏的趋势。河南军屯破坏的首要原因是屯田失额,屯田失额主要包括屯田被势家豪强兼并,被军官私占、变卖,被藩王侵占等。军屯破坏的另一原因是军士逃亡。军屯败坏问题,直至明终也未能解决。  相似文献   

6.
吴广成《西夏书事》所引西夏屯田的史料有误。西夏屯田始于宋真宗咸平四年八月,为军屯。至崇宗乾顺时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推行了“堡屯并置”之策,同时出现了“西夏弓箭手”的屯田兵,平时生产,战时打仗。西夏的屯田和营田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浅论曹魏屯田赫连玉芳屯田并非从三国开始,早在秦汉已经出现,但那时的屯田主要局限在西北边境,只有军屯,规模小。三国时,屯田规模要大得多,不仅有军屯,而且还开始有民屯,屯田成了曹魏时期土地制度中很突出的特点。下面就曹魏屯田的有关问题略作述论。一、曹魏实行...  相似文献   

8.
军屯在元代的屯田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在军屯中,侍卫亲军的屯田则尤为重要,一方面它是枢密院直接控制的中央禁卫军;另一方面它的屯驻地在两都之间的京畿地区。统治者给予了相当重视,它也呈现出自己的特点。但是侍卫亲军的屯田效益并不理想。现从屯田的基本状况、管理以及制约因素等方面探析侍卫亲军的屯田状况。  相似文献   

9.
《历史教学》1961年第11—12期合刊发表的国庆昌先生著《元代的军屯制度》一文,在引用史料上有些地方显然是错的,有些地方是值得商榷的。 1.该期第39页,左栏第16—22行:“蒙古统治者成吉思汗为了对抗草原区和农业区的所谓‘坚城大敌’,解决军队的军需供应,曾在1212年令闍里必在镇海屯田于阿鲁欢,置海成戍守;屯田的劳动力是来自半农半牧区被征服的人民,如钦察、唐兀、只温、契丹、女直、河西、塔塔儿等。”这段史料的来源,国先生自注引自《元史》卷一二○《镇  相似文献   

10.
明代的军屯,若根据地区和战守需要来分,有边屯和营屯两种类型。顾炎武说:“屯田有边屯,有营屯。边屯,屯于各边空间之地,且耕且战者也。营屯,屯于各卫附近之所,且耕且守者也。”若从屯田的劳动者来考察,其生产组织也可以分两个类型:从现役军人进行耕屯,即所谓之“正军”,是在服役期间,拨到屯田上进行生产的,实  相似文献   

11.
明初的军屯繁盛空前,其规模最大、组织和管理最完备,作用是巨大的。明初大兴军屯,是当时特殊的政治、军事、经济形势的需要。屯田军士被强制在封建国家的国有土地上劳动,为封建国家服兵役,还遭受残酷的屯田租剥削,他们对封建国家有着很强的封建人身隶属关系。  相似文献   

12.
自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河西走廊归属中原王朝版图之后,为了充实边防,建立制匈奴通西域的强大根据地,汉室随即在河西筑长城,列亭障,置设郡县,移徙兵民屯田,由国家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大规模的开发经营。其中边防设施的建立以及军垦运动的兴起为汉代河西开发经营的主要内容之一。借助于居延地区和疏勒河流域所出大量的汉代简牍材料,学界对于河西西部地区军防建置和军屯状况已多有研究。然而,由于史料的缺乏,对于河西走廊东部石羊河流域的边塞设置及军屯状况则较少有人论及。笔者不揣浅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考古资料等,拟对残存在这一地区的边城遗址及其军屯区域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以期对于复原汉代河西走廊边塞设施及其土地开发的全貌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3.
汉屯田劳动者所受剥削之性质与数额上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个人认为:任何屯田上剥削的形式和性质,不可能是单一的;整个屯田的历史段落(不管是五十年或者一万年)不可能是不发展的、不分段落的。陈直先生对汉屯田上剥削的形式和性质,只有如下的一段话: “屯田收获,入租每亩四斗。卒田每人种田平均约二十亩左近。”这未免单一化了一点。很可能平均种田二十亩是一种形式,一种性质;亩租四斗,又是另外的一种形式和性质。张维华先生,倒是向多样性方面考虑的,在五十年代时他曾说,“秦汉时代,在国有土地上,有‘军屯’之制,有‘民屯’之制,有‘假田’之制”。但张氏语  相似文献   

14.
河湟地区有文字记载的田赋征纳始于元忽必烈统治之初,以前,则史无明文记载。中统八年(1267年)规定,西宁州赋税与僧道同,即“白地(旱地)每亩输税三升,水地每亩五升。”然而迨至明代,河湟地区的土地占有关系仍以各种形式的屯田为主,其中以军屯最为常见,其收获物除了军户食需外,悉以“屯田子粒”的名义为国家征取,以供军需。“屯田子粒”是土地税与地租的合一物,不是纯粹的田赋。到明中后期,屯田多被军官吞噬,军  相似文献   

15.
《汉书·地理志》及《后汉书·郡国志》都载荆州辖七郡,即南阳、江夏、南郡、长按、武陵、零陵、桂阳。然《后汉书·刘表传》载,刘表初为荆州刺史,延谋士激越为其画策,认为只要“兵集众附,南据江陵、北守襄阳”,“荆州八郡,可传激而定”。这说明东汉末年,荆州却辖有八郡。那么,荆州八郡又指哪八郡呢以汉官仪》载:“荆州管长沙、零陵、桂阳、南阳、江陵、武陵、南郡、章陵”。其中,“江陵”当是“江夏”之误。前七郡都是西汉以来既已设置的旧郡,章陵郡当为新增置的郡。然章陵郡为何时所置呢?清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洪亮吉说:“案…  相似文献   

16.
刘备在汝南失利后,投奔荆州刘表,他曾想乘曹操北征乌桓之机,劝说刘表袭击许都,但刘表未能采纳。 刘备和关羽,张飞闲住荆州,正遇江夏有人谋反,刘备请战前往征讨,很快平了江夏之乱,得了“的卢”马。 刘表之妻蔡夫人担心刘备要夺荆州,为此刘表只好让刘备去新野屯住。 一日,刘表约刘备来荆州倾诉心事,刘备言道:“自古废长立幼,取乱之道,若忧蔡氏权重,可徐徐削之。”不料这一番话被躲在屏风后的蔡夫人所窃听。蔡夫人和蔡瑁密谋,在即日襄阳大会众官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历史上,明代军屯推行范围最广,制度最完善,作用也最显著,这在云南尤为突出。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政府在平定云南的过程中便开始在云南部分地区屯田。至洪武十九年,明太祖又正式“定云南屯田”,形成了“诸卫错布于州县,千屯遍列于原野”的局面。有明一代,云南的卫所从洪武二十三年的十五卫一所,增加到以后的二十卫三御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封建统治者为了防止官吏徇情营私,曾长期实行一种称之“回避”的制度,即规定:官吏不得在本籍或原籍任职,有亲族关系的不得在同一地区或同一机构作官。据清代史学家赵翼考证,西汉一朝与东汉中前期,尚无回避之例。回避之例的出现大约是在东汉末年。《后汉书·蔡邕传》记载说:“初,朝议以州郡相党,人情比周,乃制婚姻之家及两州人士不得对相监临。至是复有‘三互法’,禁忌转密,……”就是说,婚姻之家及两州人不得交互为官,这是亲族回避的创始。当时,朝廷委任史弼为山阳太守,但是,他因自己的妻子是钜野人(属山阳郡境内),便“以‘三互’自上,转拜平原相”。这种情况,在晋朝也有,如刘宏任荆州都督军事,朝廷要刘的女婿夏侯陟做襄阳太守,因襄阳是荆州的属郡,刘宏便向朝廷说明自己与夏侯陟的亲族关系,于是“乃罢之”。(《陔余丛  相似文献   

19.
出土资料中载有大量汉代农官的内容,其中有军事屯田机构中的农官护田校尉、戊校尉、己校尉、将兵护民田官;有地方政府机构中民屯的农官使领护敦煌、酒泉、张掖、武威、金城农田官,力农丞,司禾;军屯、民屯机构中皆有的农令、农长、农丞、代田长、屯田丞、别田令史;有地方政府机构中由诸曹直接统属的农官农司马、渔监、田典、左田、劝田史、劝农史;有中央派驻地方的农官漆官、橘官、都田啬夫、都田佐。这些出土资料所见而文献所遗的汉代农官,补了文献记载内容的缺失,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 曹魏军屯以邓艾两淮屯田(以下简称"淮屯",其中也有部分民屯错杂其间)规模最大,效益最显著.历来史家都高度评价邓艾"淮屯"对于加强曹魏在东南地区的经济和战略地位,促进全国统一的重要作用.如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和史学家王夫之说:"曹孟德始屯田许昌,而北制袁绍,南折刘表;邓艾再屯田陈、项、寿春,而终以吞吴.此魏晋平天下之本图也."①与王夫之同时代的另一著名学者顾祖禹云:"魏晋之际,戍守淮南,用刘馥、邓艾之策,兴陂堰,事耕屯,则转输不劳,而军用饶给."吴不得淮南,而邓艾理之,故吴并于晋."②不仅如此,邓艾在淮南实行的"五里置一营,营六十人,且佃且守"③的营屯方式,也被学者们作为曹魏军屯的典型而加以强调.但直到目前人们对邓艾"淮屯"的研究还存在着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如关于邓艾"淮屯"的起迄时间,历来众说纷纭,迄无定论;对邓艾"淮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