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1 毫秒
1.
“干”姓,读若“甘”,不读千部的“干”。 “行”姓,读若“形”,不读银行的“行” “应”姓,读若“英”,不读应酬的“应” “黑”姓,读若“贺”,不读黑白的“黑”。 “仇”性,读若“求”,不读仇恨的“仇” “区”姓,读若“欧”,不读地区的“区”。 “任”性,读若“人”,不读任务的“任”。 “朴”姓,读若“瓢”,不读朴素的“朴” “折”性,读若“舌”,不读折旧的“折”。“单”姓,读若“善”,不读单位的“单”。 “舍”姓,读若“设”,不读舍己的“舍”。 “查”姓,读若“扎”,不读查找的“查”。 “解”姓,读若“谢”,不读解放的“解”。 “…  相似文献   

2.
1.“委曲求全”误为“委屈求全”。“委曲求全”勉强迁就,以求保全之意,指为了顾全大局,而暂时忍让。是“曲折婉转”的“曲”,不是“含冤负屈”的“屈”。 2.“戒骄戒躁”误为“戒骄戒燥”。“躁”,性急,不冷静;“燥”指缺少水分。二者意思完全不同,不能混淆。 3.“既往不咎”误为“既往不究。”“既往不咎”又作“不咎既往”,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责备。“咎”在这里是责备的意思,与“追究”的“究”要区别开来。 4.“销声匿迹”误为“消声匿迹”。“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  相似文献   

3.
古代汉语,词性较活。名词“动化”,情况较多。单个记忆,很难掌握。抓住规律,不难掌握。以下分述,七个段落。为了好记,编成歌诀。 (一) “不”“弗”之后,名词“动化”。例如“不雨”,“雨”即“下雨”; 又如“不事”,“事”即“做事”。“不农”“不疫”,“不衫”“不履”, 翻译方法,相同无异。 (二) “欲”、“能”之后,名词“动化”。例如“能诗”,“诗”即“作诗”; 又如“能水”,“水”即“游水”。“莫能名之”,“尚能饭否”“能官”“能民”,都可类推。  相似文献   

4.
汉语的某些词在古代含有相反的两个意义。例如、“乱”字有“治理”、“紊乱”两义,后世只通行“紊乱”一义。我们以“治”去解释“乱”,这在训诂学上称为“反训”。古代汉语中这类词确实不少。“逆”有“违背”义,又有“迎接”义;“离”有“相连”义,又有“分开”义;“舍”有“存留”义,又有“弃去”义;“贷”有“借与”义,又有“求借”义;“假”有“暂时求取”义,又有“暂时给予义”;“借”有“暂时求取”义,又有“暂时给予”义;“受”有“付予”义,又有“承接”义;“息”有“灭”义,又  相似文献   

5.
房产类契约涉及房产的计量情况,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常用不同的房产类量词。福建畲族文书契约房产类量词主要有“间”“?”“橺”“堵”“植”“透”“所”“座”“号”“位”“栋”“块”“爿”“撇”“僻”“进”“扇”等,经考证,“间”“?”“橺”“堵”“植”是表示房屋局部的量词,犹“间”,但它们出现的地域有差异;“透”“所”“座”“号”“位”“栋”“块”是表示房屋整体的量词,犹“座、幢”;“透”除用于房屋整体,还可用于表示房屋局部;“爿”是表示半的量词;“撇”“僻”是表示附属建筑的量词;“进”“扇”是间接表示房屋的量词。房产类量词考释,可以反映契约的地域性、复杂性,也有助于补充词典释义和促进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6.
《说文》:“厂,山石之 岩,人可居,象形。”本义是“山崖”,又指“水涯”,是“岸”字的初文。古代常通“庵”(音ān),多用于人名。从“厂”的字中,有一些原从“广”,见下。圭厂厅 原作“厅”,现简为“厂”旁。同样的还有“厕”(原作“厕”)“厢”(“厢”)“厩”(“厩”)“厨”(“厨”)“厦”(“厦”)字等。仄 常指古汉语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与“平声”相对。音zè。厉 易与同音字“历”“利”“励”相混。注意:“厉害”不等于“利害”;“再接再厉”不要误写为“再接再励”;“秣马厉兵”不要误写为“秣马励兵”。丶丶丶丶丶赝 音yàn…  相似文献   

7.
姚建宏 《语文知识》2005,(10):15-16
数字从“一”到“万”都可以构成成语,如“一鸣惊人”“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三令五申”“四面楚歌”“五湖四海”“六月飞雪”“七擒七纵”“八仙过海”“九牛二虎”“十目所视,十指所指”“千钧一发”“万籁俱寂”……这些成语言简意赅,具体形象,具有很好的修辞作用,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嵌入数字的成语,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一)由数字“一”“半”和“不”“莫”  相似文献   

8.
对本体的追问是“人”与生俱来的。从“人”对“天”、“上帝”、“诸神”的膜拜,到对“始基”、“逻各斯”、“理念”、“道”、“理”等的探求,再到对“存在(是)”的贞认,标志着“人”对本体的认识的进步。“人”对本体的认识是由对“是者”的探求而深入到对“是”的贞认的,这也是“人”自科学意识苏醒之后哲学意识的苏醒。“是”显现于“是者”,对“是”的把握是“总有一天会死”的“人”。在持守“思”与“是”同一的境域中,“人”能通过“思”实现对“是”的把握。  相似文献   

9.
二十八、“即”与“及” “即”,意为“靠近,接触”。如“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 “及”,意为“达到”。如“波及”“普及”“及格”。  相似文献   

10.
王弼哲学的基本范畴是“无”和“有”。“有”必须“由乎”“无”,此之谓“崇本”;“无”则应“因乎”“有”,此之谓“举末”,合起来即是“崇本举末”。“本”与“末”、“无”和“有”如何贯通联结,其关键在于“自然”这一范畴。王弼的“自然”哲学观念对于魏晋玄学、魏晋时代的思想文化均具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数字“一”,含义较广。首先,它表示数的开始,《汉书》曰:“元元本本,数始于一。”所以由一构成的词语,大多有元始、少、小等的含义。例如“一夫”“一苇”“一隅”“一字千金”“一呼百诺”“一寸光阴一寸金”“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失足成千古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等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12.
一九八三年九月商务印书馆新版《马氏文通·序》中有这样两句话: 天下之事可学者各自不同,而其承用之名,亦各有主义前不能相混。佛家之“根”“尘”“法”“相”,法律家之“以”“准”“皆”“各”“及其”“即若”,与夫军中之令,司官之式,皆各自为条例。 句中的“及其”“即若”,标点错了。正确的标点应是“及”“其”“即”“若”。换言之,从“以”到“若”,所指凡八事,非六事。洪诚先生的《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中选有此序。洪诚先生的书早出一年,但其标点错误与此同。洪诚先生注解了“根”“尘”“法”“相”,未注“以”“准”“皆”“各”等八字,想是盖阙之意。  相似文献   

13.
浅析兼词     
一个单音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叫做兼词。现代汉语词汇里的“甭”,“咱”,“别”等是兼词。“甭”兼用。不”和“用”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咱”兼有“早”和“晚”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多早晚”就是“多咱”,意思是“什么时候”或“几时”。在“别动手”和“别开玩笑”里的“别”,兼有“不”和“要”两个词的意思和作用,表示禁止或劝阻的语意。  相似文献   

14.
《老子》书里,道>象>物>精>信构成连续性和包孕性的序列。精是物的极微细者,相当于《墨子》的“端”和古希腊的Atom(原子);那么“信”就可能是“亚原子”,进入“量子论”的范畴。而“信”近于“非常名”的“名”,是“语言”,是“信言”,颇像后现代思想者所谓“话语”。原始思维里,“语言”或“话语”具有创生功能。万物的原初是“无名”,“有名”才是万物的母亲。世界是在被认识、被命名以后才成为人类的对象,成为“人化的自然”,“文化的自然”,亦即“话语化的自然”。也许可以在此视界下理解“解构主义”所说的“话语”先于“实在”。而“道”也有“言说”即“话语”的涵义,然则“信”(信言)又是道的超微存有或原初状态。道回归为“信”,“信”再现为“道”,构成“永久循环”,螺旋上升,臻于无穷  相似文献   

15.
孔子把“从心所欲,不踰矩”作为人的最高境界。“从心所欲”即内在的“仁”。“不踰矩”即外在的“礼”。文章论述了“仁”与“礼”之间内转与外推的关系,其内在的“仁”与外在的“礼”是可互相建构,互相转换的。“仁”的实现要“礼”的约束,外在的“礼”在一定的时间后会内化为“仁”,这是一个循环圈,由“仁”外推为“礼”,由“礼”内化为“仁”,循环往复,完成其理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趣话元旦     
现今,我国人民将每年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元”,是“开始”“开端”“第一”“为首”“居首”的意思;“旦”,是“天亮”“一天”的意思。“元旦”,就是新年的第一天,一年的开始。  相似文献   

17.
“他”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没有直接的字形。如果那时用表示人的“他”时,只能是用“它”字。小篆从“亻”,“它”声,即“佗”字。隶书、楷书是从“亻”,“也”声。第三人称用字,原本不是现在的样子,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才逐步稳定下来。古时候全用“它”字,后来加“亻”写作“佗”,因为“它”的另一形体写作“也”,所以“佗”又写成“他”。佗、他是一个字的两种写法。后来,“佗”作“负荷”义使用,读音是tuY;“他”就专门作第三人称用,读音为tQ。“她”字未见古文字形体,《集韵》收“她”字,以为是“姐”的异体字。有人考证,认为“她”字…  相似文献   

18.
“做”“作”之间的区别很多人查过字典,但是人们仍然常常混淆。现辨析如下:“作”“做”的本义不相同。“作”的本义是“起来”,“日出而作”是说太阳出来就起身,“日落而息”是太阳落山就休息。“作”从“起来”引申为“发难”“兴起”。“做”的基本义是“制造”,表示制造具体东西时,用“做”。例如:做饭、做家具等。  相似文献   

19.
《氓》之“垝垣”初被释为“毁坏的墙”,沿用至今。有学者曾提出质疑,以为“垝垣”应作“高墙”解。通过对“垝”“危”通假现象的梳理、“垝”“垣”等相关字形的分解、“垝”“垣”等文献词义辨析,文章论证“垝”表“毁坏”义,“垣”指矮墙,即“女垣”。  相似文献   

20.
说“有X于”     
“有X于”指的是“有利于”“有损于”“有志于”“有别于”等词语形式。有的“有X”形式在一些辞书中有所收录,如《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有赖”“有利”“有益”等等,这些词要么在注释中注明常跟“于”连用,要么在例证中加“于”使用。因此有必要把“有X于”作为一种格式提出并加以考察分析。一、结构构成“有X于”由三部分构成:“有”+“X”+“于”。“有”表示“领有、具有”,后面不能加“着、了、过”。“有”跟“无”相对,也有“无X于”的形式,如“无益于”“无济于”“无损于”“无愧于”“无异于”等。“X”经常由单音节的名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