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枪打响的地方──格但斯克是波兰的重要港口城市和旅游城市,濒临波罗的海,由格但斯克、索波特和格得尼亚三市组成,总人口 80多万。几个世纪以来,格但斯克港口一直是波兰最大的港口,也是欧洲主要港口之一,是连接东西方文化、经济的纽带。历史上,波兰屡遭周边列国的侵略,格但斯克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众矢之的,从而导致格但斯克几度沦为没有国籍的自由市,直到1945年3月,格但斯克才真正永久地回归波兰。现在,由于其地理优势及美丽的风光,许多外国人选择这里作为居住地,同时也是外商投资的主要城市…  相似文献   

2.
在欧盟成员国里,波兰国土面积排在第六位,自然环境非常好,号称是“天然绿洲”。人们可以在波兰美丽的湖区中驾驶帆船,也可以在波罗的海海滩上享受阳光,还可以去雪山享受登山的快乐。对历史感兴趣的人则会在这里发现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宝藏,以及未遭破坏的中世纪城堡。  相似文献   

3.
克拉科夫(Krakow)是波兰的旧都,被誉为波兰最美丽的城市.如果在地图上用一个最小的圆把整个欧洲圈起来,克拉科夫正巧是圆心.虽然在波兰地图上这里已接近东南部边境,但这里是波兰民族的发祥地,这个国度的心脏.  相似文献   

4.
波兰在学校专门设立了爱国主义教育课程,这种教育寓于历史、地理、语文、文学、音乐、美术,甚至物理、化学等课程当中。同时,学校通过组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把爱国主义的内容揉合在其中。波兰还  相似文献   

5.
1772年、1793和1795年,欧洲最反动的三个封建农奴制国家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三次瓜分了波兰,“曾经是一个比俄国和普鲁士更有文化更强盛的大国”灭亡了。但是,在苏联的各种教科书和专著中却说什么瓜分波兰是普鲁士“建议”的,沙皇政府是“长期反对瓜分和消灭”波兰国家的,而且俄国参加瓜分波兰、侵占波兰大片领土还“有进步意义”。历史真是这样的吗?不。本文就是试图还历史的本来面目,揭穿沙皇俄国是瓜分波兰的罪魁祸首,说明波兰被瓜分的严重政治后果。  相似文献   

6.
这里曾是法西斯杀人工厂─—访波兰国家奥斯维辛纪念馆常近时奥斯维辛纪念馆不仅记录了昔日德国法西斯惨绝人寰的罪行,而且还时刻提醒善良的人们警惕法西斯幽灵借尸还魂。忘记历史就会导致它的重演。去年7月21日,应我的请求,由波兰朋友巴布瓦先生陪同,去参观位于波...  相似文献   

7.
进入20世纪90年代,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进行高等教育的改革。其中改革的步伐和力度倍受西方教育家瞩目的当属波兰。成功的政治改革和经济变革对波兰的高等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在管理,课程,教学和考试等方面很有自己的特色,对我们正在进行的高等教育改革很有借鉴意义。高等教育简况波兰从1999年9月1日实行新的教育体制,新体制分为小学6年、中学3年、高中3年。高等教育一般为四或五年。著名的高等学府有波兰的第一所大学,也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是创建于1364年坐落在历史名城克拉科夫的雅盖隆大学,就是当年哥白尼所在的学校,在历史上与…  相似文献   

8.
波兰《每日消息报》4月5日报道,在为数不少的历史和物理学者强烈批判新课程之后,愈来愈多的波兰教师与科学家反对即将进行的教育改革。波兰本次的教育改革预计从9月1日起启动,高中将依据新课程标准教学,从高二起开始分组。如果学生选择人文科学组,生物理化与数学的课程将予以简化;选择了自然科学组的学生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9.
一每一个历史事件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 ,必定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具体的历史条件。波兰当代历史学家托波尔斯基在论述历史的进程时指出 :“社会中的每一种变化都是特定原因作用的结果……因果论原理因而也形成了论述世界规律的基础。”而且“历史解释的目的也在于表明 ,事件不是‘机遇问题’ ,而是可以根据某些先行或同时的条件加以预料的。这里所说的预料 ,不是宗教的预言或神谕 ,而是理性的科学预测 ,它以一般规律为前提。”这说明因果关系对于更好地理解历史 ,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座秉承了二十世纪最伟大女性宋庆龄“缔造未来”及“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等教育理念的宏伟建筑;这是一片允许孩子纵情欢笑、主动探索、尝试失败的成长空间。这里的一切展览和活动都努力围绕孩子的需要而展开,这里有历史、有生活、有科学、也有艺术……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二战结束60周年,也是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奥斯威辛,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名字,与之紧密相连的那段历史成了上世纪人类文明的梦魇。犹太人用60年去抚平创伤,德国人用60年去反省历史。德国总理施罗德在今年的纪念集会上说:“牢记奥斯威辛是我们的道义责任。”其实,反思那段历史,没有人能置身度外。布痕瓦尔德是德国的一个小村庄,1937至1945年德国法西斯曾经在这里设立集中营。本文作者是犹太人,当年他偷偷地把自己在集中营的遭遇写在了一些小纸条上,本文是其中的两部分摘录,由依地语(Yiddish,犹太人使用的国际语)翻译成英语。第一部分讲述的是他们从一个犹太人集中地被赶到一个叫Belszic的波兰城市。第二部分讲的是他们逃出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毒气室。当时作者还不足14岁。  相似文献   

12.
单昱 《生活教育》2011,(7):69-69
上海东方绿舟实践体验活动中最让我刻骨铭心的是漫步智慧大道! 智慧大道,长达700米、宽25米,古今中外162位著名人物的雕塑汇聚在这里。有孔孟老庄等中国的思想家,也有苏格拉底等西方哲学巨人;有爱迪生等发明家,也有雕塑大师罗丹、音乐大师贝多芬等艺术家……在这个充满历史气息的智慧大道上,我吮吸着无穷无尽的历史知识,赞叹着无数名人的功成名就,学习着他们献身事业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波兰的地缘处境和历史经历决定着波兰外交策略的选择.在后冷战时期波兰正是从历史和地缘出发构筑起三重均势,从而维护自身的安全.  相似文献   

14.
在波兰旅游,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历史,尤其是二战的历史,它和波兰人的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比如说,我们在波兰索思诺维兹市住的这条街叫利沃夫斯卡(Lwowska)大街。朋友告诉我,这街名是为了纪念利沃夫市。利沃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波兰的城市,二战后划归前苏联,现在归乌克兰。朋友说,那里的人至今仍然说波兰语,  相似文献   

15.
历史观是世界观的重要内容。全球化时代的头等大事是重新审视世界历史。苏联解体后,《联共党史》受到大批判,因为它伪造历史,曲解事实。俄罗斯开放苏联档案,有利于历史学的科学化。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小国把苏军烈士纪念碑从市中心移到苏军墓地,当地人民说:苏德秘密瓜分波兰,苏联吞并波罗的海三小国,这足以证明斯大林同样也是侵略者。过去我们宣传,抗日战争主要是共产党打的;现在承认,国民党战区大,军队多,  相似文献   

16.
<正> 波兰问题是近代欧洲国际关系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而1772年波兰的第一次瓜分,则是波兰问题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一个面积仅次于俄国和土耳其的欧洲第三大国一下子被邻国剥夺了三分之一的领土,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震惊,也吸引了后人浓郁的兴趣。许多历史学家往往把波兰被瓜分的原因归咎于波兰内部的虚弱和混乱,认为正是由于这些因素才使得一个民族国家被肢解。这种观点应该说是正确的,也是有说服力的。但仅仅强调这一点,还不够全面,因为波兰的虚弱由来已久,在他被瓜分以前的七十年里,波兰的国土多次被外国军队占领,它的几个国王也多次被列强任意废黜,瓜分波兰的计划早在十四世纪就已经被谈及。那么,为什么瓜分计划直到1772年才得以实现?为什么没有发生在更早的一些时候呢?显然,仅从波兰的内部虚弱这一点来解释波  相似文献   

17.
波兰通过1982年的宪法修正案和1985年的《宪法裁判所法》引入宪法审查制度。1989年波兰社会制度发生转型,不过宪法审查制得以保留,但是宪法审查的性质和功能已发生根本转变。1997年波兰通过现行宪法,新宪法成为新的制度背景下宪法审查制的基础。基于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两部《宪法裁判所法》及其宪法基础的分析,以此揭示波兰宪法审查制在性质、功能等方面的变迁。  相似文献   

18.
波兰战后东西边界的划定,直接关联苏波边界和波德边界的变动,而且涉及整个东欧历史的重组,战后的波兰虽然赢得民族独立,但并未走出被束缚的阴影。波兰人奋力抗争,在新的领土上重新谱写自己的历史。冷战氛围和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注定战后波兰社会的复杂性。所以,边界的划分析射战后波兰人热诚的向往、现实的无奈和命运的苦难。  相似文献   

19.
身处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波兰,在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残存在东西强邻的夹缝之中,始终无法摆脱大国博弈和被瓜分的命运,形成了一种极强的不安全感。长久以来,波兰国家经历了数次沦亡,但波兰民族却始终没有泯灭,历史的悲情锻造了波兰人不屈的独立抗争意志,残暴的外国统治促使波兰人在天主教的信仰里寻求民族认同与慰藉以及波兰-立陶宛联邦鼎盛时期的大国荣光与尊严并一直激发着波兰大国雄心的复苏。因此,要理解当前波兰的政治取向和社会生态,其民族性不可忽视。本文从历史维度出发,探究并揭示出久经风雨吹打之后波兰民族性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20.
最初接触余秋雨先生的作品,还是几年前的事。中卫市文联与沙坡头旅游公司联合举办游记散文大赛,组织我们去沙坡头采风,顺便逛书店,我特意买了余秋雨先生的《行者无疆》《文化苦旅》等几本书。看后我知道,其中《行者无疆》一书主要写了,"废墟、大海、海浪、历史常常从这里出发;森林、山丘、古堡,历史常常在这里隐藏;热闹、精致、张扬,历史常常在这里转折;苍凉、寂寞、执著,历史常常在这里凝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