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关于残疾后的史铁生如何走出人生的樊笼这一命题,我认为母亲的榜样力量影响更深远。母亲与史铁生一样承受着苦难,而且这苦难是加倍的,当史铁生在苦难的路上彷徨时,母亲没有被命运击昏,她在思想上无意中秉承了“慢养”的思路,态度上平静地面对,行动上用自己的双脚开拓了一条如何应对苦难的路,母亲像天边的启明星指引着史铁生迎来了黎明,而且这样的启示是“润物细无声”型的,充满着温情的。  相似文献   

2.
让母亲骄傲     
有一次,与一个作家朋友聊天,我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他想了一会儿说:“为母亲。为了让她骄傲。”——史铁生《地坛》那一年,我读小学三年级。像所有的乡下孩子一样,我也每天大清早便背上了心爱的小书包去上学,放学了便急急忙忙地赶回家,帮着母亲做农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父亲过世得早,只有我和母亲两个人守在一起孤苦伶仃地过日子。很小的时候我便已经懂得,我该用我嫩小的双手为母亲分担一点忧愁了。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语文界在史铁生作品教学中存在“史铁生只写母亲不写父亲”的观点,并对“史铁生为何不写父亲”得出了不正确的结论,严重地误读了史铁生及其作品。对此必须进行质疑和辨正,方能正确解读史铁生及其作品,利于史铁生作品教学。同时,由此得出启示:语文教学一定要强化学术性,而不是仅凭教师的“创意”;要正确合理有度地解读课文,而不是片面追求解读的个性化。  相似文献   

4.
<正>在《我与地坛(节选)》中,作者多次提到母亲从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而当母亲去世后,“我才想到”自己曾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由“我”没有“想到”的母亲到“我”“想到”的母亲,再想到未来自己的难题,构成了理解《我与地坛(节选)》的一条新的线索。在这个“难题”中隐伏的普遍爱和个体爱以及“道路唯一性”等难题是我们解读《我与地坛(节选)》时容易忽视的一个面向。对史铁生而言,如何去面对这些难题,将是我们再次阅读《我与地坛(节选)》时需要重新关注的问题。因此,从这一角度出发,  相似文献   

5.
【教学设想】1.这是一节审美阅读课。从课文入手,按照母亲的“形象美———群像美———意象美”的思路,如切如磋,且诵且歌,引导学生去认识母亲的人性美、人格美,从而受到美的激赏并得到别一种阅读方法的感悟。2.制作与教学相配的课件,增强审美效果。【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屏幕显示:湛蓝的底色,以地坛为背景,左上方写着《我与地坛》———史铁生,右下方史铁生坐着轮椅,微笑着。左边字幕:母亲的形象美、群像美、意象美。《我与地坛》第一节里,史铁生搏击命运,摆脱阴影,感悟人生,超越死亡。他认识到,“死是一件不必…  相似文献   

6.
教学片断一:师:你们理解了史铁生,他听不进去。母亲是怎么做的呢?读读课文。生:母亲让儿子去看花。师:你怎么理解的?母亲让儿子去看花呢!  相似文献   

7.
史铁生《我与地坛》共七章,教材选了前两章。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文革”初期响应号召去陕西务农,因积劳成疾导致下肢瘫痪。返回北京后,与母亲相依为命,经过精神上痛苦的“炼狱”,潜心文学创作,成为专业作家。代表作品有《合欢树》《命若琴弦》《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  相似文献   

8.
史铁生的作品一向以清淡悠远见长,《合欢树》正体现了这一点。全文思绪飞溅,笔致灵动,以“合欢树”为中心意象却并不拘泥,以“母亲”为着力点却又时时荡漾开去,构思平实自然又不落俗套。全文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母亲生前与母亲去世之后。在叙写母亲生前场景的时候,作者以十年为一个分界线,描述了大量母子相伴的生活细节:十岁的“我”是一个聪明而调皮的小男孩,作文写得好,年轻的母亲居  相似文献   

9.
<正>【教学目标】1.体味母亲艰难的爱。2.理解史铁生的精神变化及伟大品格。【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手上拿到的资料,由《秋天的怀念》《合欢树(节选)》《我与地坛(节选)》组成,这三个文本都是写母亲的。在史铁生所有的作品中,只有这三篇是集中写自己母亲的。他在一次访谈中说:“我母亲去世的时候,这家好像就是疲于应付了,哪儿都是窟窿的感觉,残缺不全的样子,  相似文献   

10.
张金晶 《新读写》2011,(4):35-35
近日,学习史铁生的《合欢树》,感触颇深。文章写作者死去的母亲种的一棵合欢树,其中写到小院儿里的一个刚出生的孩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这里的“树影”自然指的是那棵合欢树。  相似文献   

11.
培训母亲 拿破仑有一次在同贡庞夫人交谈时问道.“传统的教育体制似乎一无是处,为了使人们受到良好的教育,我们缺少的是什么呢?”“母亲。”贡庞夫人回答。这个回答深深地打动了皇帝。“不错!”他说,“在这一个词里包含着一种教育体制。那么请您费心,务必要培养出知道怎样去教育自己孩子的母亲。”  相似文献   

12.
在交织着历史和文化意蕴的地坛,史铁生痛苦而执著地寻找精神的坐标和人生的信仰。可以从地坛之于史铁生、母亲之于史铁生和史铁生之于史铁生三个维度,理解影响史铁生生命历程的重要因素、逻辑联系和思想嬗变过程。史铁生不是依靠宗教信仰的力量而是依靠自我精神的力量调和了与命运的信任危机,消解痛苦,战胜苦难。这是史铁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13.
听到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母亲有次带儿子去看“月亮花”。当月亮花还是花苞时,倘若人们用手去轻轻拍打它,它会在十秒钟之内倏然开放,仿佛一个袖珍月亮。这位母亲在拍打月亮花时,她的五岁的儿子拉着她的衣襟。小声地央告他的母亲:“妈妈,不要拍它,让它自己开,好吗?”  相似文献   

14.
捕获意外     
十来岁时,惠特尼·休斯顿在母亲——60年代美国“甜美灵感”乐队创始人的严密关注下,培养出了良好的歌唱才能。休斯顿17岁那一年,一次她正在为当晚与母亲同台演出的演唱会做准备时,突然接到了母亲打来的电话。母亲声音嘶哑着说:“我的嗓子坏了!不能唱了。”听了母亲的话后,休斯顿很着急地说:“我总不能一个人上台去唱啊!”而她的母亲却对她说:“你完全能够一个人唱,因为你很棒!”于是,休斯顿因为母亲的这次意外得病,而第一次独自走上了舞台。休斯顿一唱成名,从而成了美国的王牌歌手。克里斯蒂安娜·阿曼波尔的姐姐报名参加了一个新闻培训班,…  相似文献   

15.
<正>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班上转来一个小孩,在两岁时因车祸失去了双腿。从此,这个孩子便注定终身与轮椅为伴。而他的母亲,从此也多了一项任务——陪读。别人的孩子去哪里,母亲就把他抱到哪里。孩子一天天长大,身体也一天天变得沉重,母亲身上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只为给孩子一个完整的童年。看着这位母亲,我想到了史铁生的母亲,一位受尽苦难、坚韧不拔的伟大母亲。《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已读  相似文献   

16.
目前 ,许多《大学语文》课本中都节选了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的前三节。这确实是一篇十分优秀的散文 ,它以一个残疾人对生命的思考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解读这篇散文的教学参考书很多 ,但除了分析结构的时候提到以外 ,几乎都没有注意到一个重要的细节 ,那就是第二部分的结尾句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 ,这园中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 ,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 ,但如果我们结合前面的文章仔细分析 ,就会发现 ,它蕴含着很深的内容。我们甚至可以十分宽慰地说 :“由此看来 ,史铁生终于找到了通向幸福的路…  相似文献   

17.
《秋天的怀念》是人教版语文第9册的一篇课文。史铁生哲学般的思考、斗士般的生活姿态让我敬慕不已。我带着圣徒般的虔诚走进《秋天的怀念》,在作者冷静的叙事中,我分明感受到儿子与母亲心中巨大的伤痛,所不同的是,母亲的痛苦湮没在她对儿子朴实无华的关爱中,并身体力行地诠释着什么叫“好好儿活”.她给予史铁生的是面对苦难的精神力量。母爱有多种,这属于救赎灵魂的爱。  相似文献   

18.
苏友雄 《广西教育》2012,(42):62-64
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透露出来的生死观具有明显的积极性。首先,作者是想通过对生命的珍惜以便给母爱以回报。如,他克服死亡欲望以后,“为了活着”进行写作,“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此刻“我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作者敢于面对现实,积极追求,热爱人生,挑战死亡的精神,自然地引起人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史铁生的散文,心平气和地娓娓道来,质朴隽永耐人寻味。他的散文名篇《合欢树》就是这样的佳作。 古往今来,写母爱的文章太多了,如何独辟蹊径,写出自己独特的视角,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是较难的事。史铁生的这篇散文的独到之处,就在于他写出了一个不同于一般的独具个性的鲜活的母亲形象。在母亲身上体现的不止是对儿子的爱,还有对生活的爱,甚至是她身上的“缺点”。  相似文献   

20.
母亲的脚和父亲的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是开学第一天,我照例要向大家讲一次话,题目是“母亲的脚和父亲的腰”。日本一所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到一家大公司去应聘。社长问他:“你替父母擦过身吗?”“从来没有。”“明天这个时候,请再来一次,不过有一个条件,来之前,你一定要为父母擦一次身,能做到吗?”这个青年从小丧父,家境贫寒,靠母亲当佣人挣钱生活。青年回到家,看着在外劳累了一天的母亲,决定要为她洗脚。母亲很奇怪,说:“脚,我还洗得动。”在儿子的坚持下,母亲坐下了。儿子端来水盆,把母亲的脚放进盆里,当他用手握母亲的脚的时候,发现母亲的脚像木棒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