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曹非 《文教资料》2009,(24):13-16
张爱玲有着独具个性的清醒自觉的创作观,她回避了五四以来那种宏大叙事,而去体察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表现人生安稳的一面,以一种平民化、世俗化的面貌出现并以此作为价值标准评价人生.张爱玲洞悉女人的天性,对女性有着深刻的体认、反省和同情,对流行的女性神话进行了颠覆,真正回到了女性复杂的精神世界中来,彰显了女性立场.  相似文献   

2.
李秀春 《文教资料》2011,(27):11-12
陈染作为一个女作家,创造了女性欲望书写的独特话语文本。她站在女人的角度,将对于男权神话的颠覆和拆解作为一种日常的文本策略,具体表现为“恋父”与“审父”情结;对姐妹情谊的书写。  相似文献   

3.
《尘埃落定》中的塔娜,有学者概括为“花妖狐媚型女人”、“放荡型女人”。作为一个女人,她和作品中的其他女人一样,身上承载着男性中心话语对女性主体性的压制。作为一个“妖女”,她和男性作家笔下的其他“妖女”一样,成为男权话语下男性欲望的投射,在欲望化叙事中,为男性中心话语所妖化。“妖女”多歧路,却殊途同归,是男性潜意识的代言者。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的小说以写“永恒的人性”著称,其创作充满了对人性丑恶、灵魂污浊入木三分的呈露。作为女作家,张爱玲以女人特有的敏锐、细腻和冷静的心智,描绘了新旧杂陈的各式各样的婚姻现象。她较深地洞见了女性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的生存与挣扎,以及女性因之产生的无奈和苦痛。本文试从张爱玲的几篇代表性作品来分析她的女性小说系列,为后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健全,女性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婚姻观提供了审美和参照作用,并以此来明示她为女性意识的转型和成熟作了最初的不倦的探索工作。  相似文献   

5.
荒凉、冷漠底下的温情--张爱玲散文中爱的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里不时透出寒意并不断解构爱情神话、母爱神话、女性神话的张爱玲,在她的散中却留下了爱的意识的踪迹。她描画出来一种苍凉的、凄清的爱情情感体验,她所诉说的亲情之爱是隐在无言语的冷静与眼泪后面。她在叙述女性在男性社会的痛苦和悲凉时,流露出对女性弱势群体的关爱。张爱玲散中的爱的意识是隐在荒凉、冷漠底下的温情。  相似文献   

6.
五四运动的影响和作家童年的创伤性体验让张爱玲的作品中有着独特鲜明的女性意识。她用苍凉老辣的笔触构筑了一个独特的“女性世界”,采用对照的写法,以女人的强悍来对照男人的懦弱,其作品表现出来的“强女人,弱男人”模式体现了张爱玲强烈的男性批判意识,是她的女性主体意识的外化。  相似文献   

7.
男性文本中女性常常被异化为“天使”与“妖妇”两个极端。在中国,女人祸水论是妖妇形象产生的心理基础。蝴蝶、猫、狐狸是妖女形象常见的几种喻体。动物比拟是为了表明女人所具有的恶魔力量植根于女人的天性。但在施济美等女作家的文本中,男性意义世界中的“妖妇”,却是一个善良的“天使”。戏拟手法既拆解了男性眼光中的女性神话,又消解了男性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8.
邓媛媛 《考试周刊》2009,(13):17-18
张爱玲对女性的书写是独特的,通过对她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女性作为一种“第二性”的存在的真实生存状态。在一个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中,女性的存在固然有值得同情与怜悯之处,而张爱玲却用一双犀利的眼看到她们身上所存在的源自女性自身的内在悲剧。张爱玲清醒地看到女人在这个社会中的地位,写出了女人的焦灼与无奈,扭曲与沉沦。  相似文献   

9.
男性文本中女性常常被异化为“天使”与“妖妇”两个极端。在中国,女人祸水论是妖妇形象产生的心理基础。男性对妖妇的恐惧是男人心中的阉割焦虑使然。蝴蝶、猫、狐狸是妖女形象常见的几种喻体。动物比拟是为了表明女人所具有的恶魔力量植根于女人的天性。在施济美等女作家的文本中,男性意义世界中的“妖妇”,实际上是一个善良的“天使”。戏拟手法既拆解了男性眼光中的女性神话,又消解了男性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40年代初,张爱玲作为现代中国的第三代女作家的代表闪耀文坛,在她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是一个醒目的存在。她大胆地揭示出女性的心理痼疾,站在较高的层面对女性进行审视,中国现代文学所张扬的女性意识在她的手中得到了充实与丰满。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与苏青是同时代的人,她们均描写女性的经历,对女性的悲剧"哀其不幸".所不同的是,张爱玲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苏青是"哀其不幸,悲其无奈".在分析女性悲剧的原因时,张爱玲看到的是金钱对灵魂的腐化作用,苏青则认为是两性之间不平等的关系造成的.张爱玲的作品重在揭示,而苏青还希望在作品中为女性寻求一条出路.因为观察生活的角度不同,所以,张爱玲的作品较多的是讽刺,而苏青的作品则呈现出平实的风格.  相似文献   

12.
城市一直是一个言说不尽的话题。近现代很多作家都以女性为视点塑造、想象城市的现状与个性,以女性来观照城市,书写城市。本文分析了三十年代的新感觉派,到张爱玲、王安忆,到贾平凹,到邱华栋、卫慧等作家笔下的女人与城市。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是有着自觉的女性意识的作家,她的小说以深刻而又平实的笔调揭示出:男权意识是女性内在精神匮乏的根源,张爱玲小说当中有着清醒的女性意识,但女性如何摆脱自己的命运,找到自身的价值,在其小说当中却没有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的小说擅长描写旧文化背景下女性绝望苍凉的不幸命运和殖民文化背景下女性尴尬失落的生存状态。她为了描写女性的遭际而描写男人的世界、述说男人的故事 ,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男性世界的丑陋、自私、无能、堕落 :有生活于旧文化背景下的没落男性 ;有行走于东西文明的新旧兼杂的男性 ;有沪港畸形文明滋生的畸形变态男性 ;有长期居住在中国 ,既远离本土文化又远未溶入中国文化的外国男性 ,他们的劣行劣质无不打上其依存的文化背景和特有的生活方式的印记 ,成为酿成女性悲剧命运的内在根源。  相似文献   

15.
男性与女性具有对心理时间独特的感知方式,这一充满性别特征的个性化的感知方式必然凝聚着两性对生命的独特的观照和感受,于是形成两种不同类型的时间观.美人迟暮是茫茫的时间之流中男性带给女性的阴影心理,与之相伴而来的是,两性时间观的差异,女性与男性的时间之流以不同的流速向前奔淌,女性的时间之流明显快于男性.正是女性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使得女性对时间的恐惧表现为两种样态,一种是张爱玲式的回望过去,一种是穆时英笔下摩登女性式的前瞻未来.因此,只有在从线性时间链条中切割下来的时间单元中,原本生活在不同的时间维度的男女才可能由于被迫遇合而相爱.  相似文献   

16.
西方精神分析学派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及性欲理论在张爱玲小说中有很好的体现。张爱玲在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下,以独特的方式对都市男女的诸种精神现象,如潜意识、变态心理和各种情绪进行逼真的刻画和深入的挖掘。张爱玲对人物心理独具匠心的刻画,印证了她作为“当代中国第一位心理小说家”的创作实绩。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特别关注现代人尤其是女性的生存困境,她的小说把关注焦点投射到了家庭内部的情感领域,关心的是人性在现代社会里的迷失、人情在金钱诱惑下的冷漠。婚恋成了权衡利弊的交易,谋爱实为谋生。伤逝-爱的关系性结构与功能,作为就张爱玲现象的内在本质进行分析的基本框架,即使在今天也应成为我们审理现代性-都市人格的重要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8.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沦陷区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是张爱玲和苏青.她们的创作以表现旧式家庭女性的爱情婚姻与道德心理见长.男性作为女性的对立面,成为她们的叙述对象.本文试从张爱玲、苏青笔下男性形象的特点分析,对两位作家的认知方式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与王安忆都有着鲜明的女性意识。她们立足于中国女性自身的生存体验,从女性的生存状态、情感层面对上海女性加以观照。她们描摹了中国女性由女奴向女人的回归,对男性的态度也有彻底否定与妥协宽容的区别。真正的女性意识必须从男女两性的对立转变为性别的整合,应具备"双性和谐"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张爱玲遗作《小团圆》的解读,阐述了带有自传性的主人公九莉母性遗失背后的情欲意识的自信、自觉,以及其中体现的张爱玲对女性自身命运的深刻认知与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