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性逻辑"是维柯《新科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通过分析维柯的"诗性逻辑"中的内在"逻辑",认为早期人类社会所具有的诗性智慧是诗性逻辑的起点,诗性思维是诗性逻辑的演绎方式,而诗性逻辑的价值旨向则是探寻人类社会各民族的"共同性"。  相似文献   

2.
世界遗产与民族国家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遗产"是人们对工业时代生态破坏、传统文化失落等问题进行反思的结果。"世界遗产"的提出和遗产事业的发展也是人们追求人类认同的一个基本表征。然而,"世界遗产"必须具备"普遍价值"的言说,所表达的只是人类认同的一个愿景。确定缔约国地位,完成申遗的过程以及对遗产进行保护等与世界遗产紧密相关的各种事项,都明确肯定了民族国家是"世界遗产"的实质性拥有者。多民族国家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以所在国国家文化的名义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从根本上说就是将多元民族文化融和到民族国家的文化符号之中的结果,从而具有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网络的出现加剧了现代性进程中文化认同的复杂程度。网络既增加了现代性后发国家的文化认同焦虑,也影响民族国家内部文化认同机制的建构。网络改变了社群文化认同原有的区分机制,"男性/女性"、"成人/儿童"、"英雄/平民"这些对立项之间的区隔正在模糊。在个体文化认同中,网络虚拟性的多重文化认同将导致主体和身份的分裂。  相似文献   

4.
在《新科学》一书中,维柯从“诗性智慧”“语言产生”“文明起源”“历史循环”等角度探讨了原始人类的思维和文化,以此作为解读人类史前文明的钥匙,从神话考查原始社会与原始思维的方法对了解早期人类文明开辟了新路径,并影响了此后美学、神话学等学科的发展。维柯在《新科学》中对神话故事的解读反映出他想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人类是如何起源并发展的”。这种肯定神话价值并将其自觉运用到认识人类社会的尝试,对后来众多学者的研究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如赫尔德、缪勒、卡西尔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沿袭了这种方法,由此可见维柯在西方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文化帝国主义"是一个寓意丰富、张力巨大的理论术语。目前,学术界对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研究存在三种解读方式:其一,是把"文化帝国主义"看成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的表征加以批判;其二,是把"文化帝国主义"当成是一种文化民族专制主义的借口;其三,是把"文化帝国主义"作为是一种民族文化认同的参照,以此文化策略来加强民族文化的自觉认同。  相似文献   

6.
维柯通过对神话与原始人类的考察,认为想象力是创造之眼,原初人的创造是由“共同意识”决定的。这种创造观将诗性置于人类文化创造之本,并强调一种实践智慧,从而为西方思想文化的反思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7.
两岸互动自1949年起大致经历了相对隔绝期、官冷民热期和全面交流期三个历史时期。当前,两岸互动轨迹呈现出新的特点:注重民众交流和强调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文化的核心,是民族形成、存在与发展的凝聚力。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认同的基础,也是两岸文化群体的黏合剂。因此,广电媒体应该立足文化认同,挖掘传统文化,强化台胞祖根认同;批判式吸收台湾岛内特有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共建中华文化新认同;善用"文化红利"加强两岸影视界合作,联手创造引领世界的"华流"风潮。  相似文献   

8.
流散作家由于无法疏离母国文化,也无法认同居住国文化,处于"无根"的状态。"无根"性的产生有其地缘政治、殖民历史的原因,也有其文化身份、自我认同的原因。对于流散作家来说,流散经历带来"无根"的痛苦,更带来多种文化的体验、精神家园的追求和"根"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文化因素的多元性,往往会造成个体身份认同的矛盾与紧张,但孔子的身份认同却实现了多元文化因素的统一。孔子在周是殷人后裔,在鲁则是宋的移民,但他对周文化及鲁国存在强烈的认同。孔子是传统的继承者,同时又并不排斥新兴礼俗。孔子为恢复周代礼制四处奔走,是一位积极的入世者,同时又能欣赏出世隐者的生命态度。孔子的"仁道"理念,是他消解不同文化因素之间的冲突、实现个体身份认同多元文化相互统一的根本依据。在"仁道"基础上,"用中"的方法,为孔子的身份认同提供了重要的文化选择模式。  相似文献   

10.
文化认同是人类对文化的倾向性认可和社会成员对特定群体文化的归属感。通过对近年来大学生文化认同内涵、大学生文化认同培育现状、大学生文化认同引导策略等方面的梳理,分析了大学生文化认同研究取得的成就及不足,并就大学生文化认同未来的研究视域提出了思考,以期为提高大学生文化认同培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阎真、张者、邱华栋等作家的新世纪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体现出"三维语境",即历史语境、空间语境和文化语境。这三维语境对中国当代知识分子身份的建构具有巨大作用:不断变革的历史语境为建构知识分子身份提供深刻的历史背景;归属怎样的空间关系是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准;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他们从"立法者"的角色向"阐释者"的角色转变,文化已然成为商品,作为文化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他们具有"文化资本家"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2.
文化多样性产生的根源来源于地理环境的千差万别,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依赖于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生境的。文化多样性应该是人类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这是我们理解文化多样性的最基本点。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殊性,往往是这个地区或民族赖依生存的精神支柱,这种文化的认同往往成为一个地区人民或一个民族"自信"的基础。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落后,民族整体上的"自信"往往不够,面对现代化、全球化进程中"优势"民族文化进入,这种传承社区、文化生态区对整体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自我恢复能力十分有限。东亚日本、韩国和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较快进入和完成现代化过程,但其传统文化却得到较好的保护,体现了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较好结合,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3.
梁林 《许昌学院学报》2010,29(1):116-118
全球化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化"是"人的全球化",人是具有"全球性的"人。全球化有力地推动着人类个性的丰富发展和人的鲜明个性的彰显。全球普遍交往要求个人成为开放的个人,使得人类个性的发展摆脱了民族文化的局限。人们不仅通过民族文化来塑造自己的个性,实现自我认同,也借用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个性,逐步使自己的个性具有集聚各民族智慧和能力的多样性文化特征;全球化使人的个性独立凸显,进取和竞争意识增强,每个人只有充分发挥以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为特征的主体性精神,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才能在全球化的竞争中把握机遇,争取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相似文献   

14.
D.H劳伦斯是一位具有原创性思维和表达的小说家。其小说《虹》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与意大利哲学家维柯在《新科学》中表述的诗学理论相呼应。维柯认为诗性是一切人类文化生成的根本。劳伦斯在《虹》中以诗性思维、史诗结构、意象化语言及诗性化人物丰富了小说这一艺术形式,使其成为一部诗性化的文学巨著。  相似文献   

15.
在多元民族一体化的推动下,跨界民族的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跨界民族文化认同也不同程度地显示着国家的软、硬实力。"我国跨界民族义务教育"与"我国文化认同"尽管是两个内涵不同的理论范畴,但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从相关概念的界定、跨界民族义务教育、跨界民族文化认同方面进行文献综述,试图能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以解决跨界民族教育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从小区域内对各民族的民族认同归属感和文化认同趋向性为切入点,以"大杂居,小聚居"为地理分布特征,对滇西边境地区腾冲县团田乡各民族心理意识状态进行取证、分析,以一个小区域的调查研究来展示内容繁杂的民族认同现象,从而显示出民族认同的历史趋向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教师专业认同主要是指教师个人或群体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对自己身为教师的理解与看法,是教师对自己"我是谁"、"我该怎么做"、"我为什么要这么做"的认知、思考和看法,并将这些认知、思考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专业认同具有三个特点:教师专业认同是由教师自觉发起的,教师专业认同是由教师自身不断与社会文化共同建构而成的,教师专业认同具有多元性和动态性。教师专业认同是新课改的客观要求,也是新课改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培养教师的专业认同情感、激发教师的主体意识、唤醒教师的专业自觉是形成和发展教师专业认同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8.
董丹 《辽宁教育》2018,(1):22-25
梁启超曾言:"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历史是人类群体的记忆。有了相同的记忆,个体便对群体产生认同,人类创造的文化由此世代相传,它对于加强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的作用。2017年秋季经过反复打磨、精雕细琢的人教版部编历史教材(以下简称部编教材或新教材)在全国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和交锋日趋复杂,使得"我们是谁"的身份拷问日益凸现在每个社会成员面前。詹小美教授的专著《民族文化认同论》(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长期进行民族精神研究的基础上对民族文化认同这一重大问题的探索。《民族文化认同论》以中华民族文化为主线,从理论和实际两个层面、国内和国外两个视角、民族整体和个体成员两个主体。  相似文献   

20.
迟子建在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描写了一群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他们常年居住于山林、鲜为人知。小说以萨满文化为主调,从萨满仪式、"崇拜"等方面展示了鄂温克族人独特的民风习俗。以一曲弱小民族的挽歌展示了人类进程的某种悲哀,现代科技的入侵、原始文明的失落,这些还混杂着作者独特的心灵感悟。独特的风俗书写一方面展示了迟子建对异域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启迪我们要珍视、保留并继承原始文化中的优秀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