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忧思 :探究理性化在《语文课程标准》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之后 ,在许多的课堂教学中 ,探究之风便时兴起来。只要有问题存在 ,教师就会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 ,自行探究解决问题。教学片断实录 :(教师正在引导学生探究《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师 :同学们 ,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生 :神奇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师 :现在请你们读读课文 ,找一找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方面?(学生读、画、找)生 :我认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懂天时。师 :你是从哪儿读懂的?生1 :我是从这儿读懂的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 ,第二天仍不见诸…  相似文献   

2.
《家教世界》2013,(Z1):79
赫赫有名的诸葛亮先生肯定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错,诸葛亮是古今智慧的化身,好像没有什么他不知道的。但课堂上,老师介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许多调皮的男生却不服,他们喊道:"诸葛亮不会解方程!"我听后暗笑,心想这帮男生怎么这么搞笑。没想到,有朝一日,我竟会亲自教诸葛亮解方程!那是一次运动会结束后,我拖着沉重的步子回到家,妈妈一开门就说:"你的好朋友在房间里等你,要你  相似文献   

3.
正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这些名字想必大家不会陌生吧!这不,我们班的一群"活宝"正在上演一场别开生面的"三国演义",看到他们,你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到《三国演义》里的某些人物……神机妙算、才思敏捷之"诸葛亮"班级——王宣朝说起诸葛亮,紧跟着就是一连串"的成语:足智多谋、神机妙算、雄才大略……可我要说的"诸葛亮"却是三我们班的王宣朝。你别看他看起来呆头呆脑的,和诸葛亮一点儿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4.
教师在教《草船借箭》一文时,先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中心词熟读课文,并找出有关语句加以理解,随后组织学生交流阅读体会。学生议论纷纷:有的同学认为,诸葛亮能料定三天后必有大雾,可谓“神机妙算”;有的同学感叹,诸葛亮能猜测到曹军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却不敢出兵迎战,可谓“神机妙算”;也有同学谈到,诸葛亮猜到鲁肃会借船相助,且预测船返回南岸时必定顺风顺水,足见其“神机妙算”……在组织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出人意料,杀了一个漂亮的“回马枪”——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面对学生多元化的理解,作为教师,正确的做法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请看《草船借箭》教例:师:学了这篇文章,你最佩服的人是谁?为什么?生:我最佩服诸葛亮,因为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师:你读书很认真,善于总结。其他同学呢?生:我最佩服周瑜,因为他很有才华,年纪轻轻就当了大都督,统领军队。师:你很有眼光,长大你也许就是一位出色的将军。生:我最佩服鲁肃,因为他诚实,信守…  相似文献   

6.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故事以周瑜一声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作结束句,这句话既是周瑜自愧不如诸葛亮的表白,也是全文对诸葛亮足智多谋,才能惊人的画龙点睛之笔。引导学生抓住“神机妙算”这条主线,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弄清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教好这篇课文的关键。一、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已经能从故事情节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周瑜要诸葛亮赶造十万支箭是事情的起因;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事情的经过;借箭成功是事情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以果导因,剖析诸葛亮借箭前后巧妙安排的原因,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1.熟知气象地理,运筹帷幄。文章开篇就揭示了周瑜同诸葛亮的矛盾。周瑜为了陷害诸葛亮,苦心设计了一个圈套,要诸葛亮十天造出十万支箭来。按照当时的工艺水平,这件事是很难办到的,况且周瑜还  相似文献   

7.
(<草船借箭>教学过程中) 师:同学们.对于文中的几个人物,你喜欢哪一个?请各抒己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我喜欢诸葛亮,因为他神机妙算. 生:我喜欢鲁肃,因为他忠厚诚信. 生:我喜欢周瑜. 师:喜欢周瑜?你一定有自己的想法,说说你的想法吧!  相似文献   

8.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并启发学生质疑。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学生在初读课文后,为了让他们积极思考,学会质疑,我这样启发: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问题?你想解决哪些问题?现在提出来。小学生求知欲很强,于是争先恐后地提问题,提出了各种各样重要的或不大重要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正确地思维呢?  相似文献   

9.
话说当年周瑜心里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命令他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即可。第三天四更时分,诸葛亮便驾二十只船驶向曹营,向曹军“借箭”。周瑜听了诸葛亮的借箭过程,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诸葛亮真的那么神吗?假如诸葛亮“借箭”的时候,曹操用的是火箭,诸葛亮还会那么神机妙算吗?火箭会把草船和草把子烧掉,那诸葛亮会怎么办呢?难道他会法术,还是他有别的锦囊妙计呢?我估计诸葛亮没办法了。  相似文献   

10.
《草船借箭》(第十二册)第七、八自然段有声有色地写了诸葛亮巧妙地向曹操“借箭”的经过,生动地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这两个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七、八自然段,想想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的什么?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堂公开课,教学的内容是《草船借箭》。在读置课文后,教师让学生说出课文中自己所喜欢的人物,学生们各抒己见,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气氛十分热烈。有的学生说喜欢诸葛亮,因为他神机妙算;有的学生说喜欢鲁肃,因为他忠厚诚信。就在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他喜欢周瑜,教者此时并没有慌乱,而是眼前一亮,抓住这个难得的课堂生成机会,让这位学生说说自己的真实想法。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堂公开课,教学的内容是《草船借箭》。在读置课文后,教师让学生说出课文中自己所喜欢的人物,学生们各抒己见,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气氛十分热烈。有的学生说喜欢诸葛亮,因为他神机妙算;有的学生说喜欢鲁肃,因为他忠厚诚信。就在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他喜欢周瑜,教者此时并没有慌乱,而是眼前一亮,抓住这个难得的课堂生成机会,让这位学生说说自己的真实想法。  相似文献   

13.
当学生学完小学语文第七册《晏子使楚》一文,你是否注意到有的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夸:“晏子真有办法”?当他们学完第八册《草船借箭》时,你是否听到过学生异口同声地赞“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 晏子、诸葛亮为什么这样聪明有办法?不就是他们妙用了人们不常用的思维方法——非常规思维,从而创造性地解决了摆在面前的难题吗?成人的这种妙用非常规思维技能能引起  相似文献   

14.
1.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他们质疑能力。如《草船借箭》一课,引入课题后,学生质疑:“我觉得诸葛亮不是借箭,而是骗箭。”他的这种想法,充分说明孩子在预习课文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教者首先充分肯定他善于动脑,大胆质疑,这是会学习的表现。请大家读课文后说清自己的意见。究竟是“借箭”还是“骗箭”?孩子们兴趣大增,调动自己探究的意识,同时分小组讨论,进行合作探究。2.引导学生在课中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  相似文献   

15.
教人教版九年级《隆中对》分析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我试着让学生理解诸葛亮是一个胸怀大志,决非庸人之流的人物。这时一学生突然举手质疑“:老师,如果诸葛亮胸怀大志,那么他为什么不去辅佐曹操,那样不就更能成就一番大业吗?为什么还要等刘备三顾茅庐后才辅佐刘备呢?”她的问题一抛出,立即得到许多学生的响应。也有学生不同意她的说法“:诸葛亮若是去投靠曹操,未必得到曹操的重任,而刘备三顾茅庐后像兄弟一样对待他。”回答马上又遭到了其他学生的反驳“:诸葛亮这样等待,与姜太公一样,是消极的,若是没有刘备,他的才能不就被埋没…  相似文献   

16.
智力大挑战     
正一、诸葛亮列等式诸葛亮是三国时的名人,他智谋超人,神机妙算,在刚到刘备军中任军师时,有人曾因他年纪轻轻而不服,就假装请教,给诸葛亮出难题。如图1,在摆出的算式中,有三处不相等,请诸葛亮移动一根木棍儿,使各算式成立,诸葛亮早就猜出来人的心思,一见题目,稍一沉吟,便指出该怎么做。来人惊叹诸葛亮的才思敏捷,心服口服。你知道诸葛亮是怎么移动木棍儿的吗?  相似文献   

17.
一、现象扫描如今的课堂,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转变,很多教师都能给予学生平等的交流机会。课堂上常常看到这样热闹的交流情境:"老师,我是这样想的……""我还有不同的方法……""老师,我还有补充……"你说我说他说,真是不亦乐乎。然而当教师提出:"他们主要讲了哪些方法?""你认为他们讲得怎么样?""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这一类问题,让学生梳理前面学生的不同表达内容,或者进  相似文献   

18.
话说诸葛亮在刘备那儿当了军师后,闲着无聊,便出去溜达溜达.当走到一片小树林的时候,他突然看见了一个手持时空穿越器的现代人.他不知道那人是谁,就摇着鹅毛扇问:"尔乃何许人也?为何打扮得如此古怪?"那人赶紧回答:"我是未来人,来这里玩玩."他瞧了一下诸葛亮的鹅毛扇,笑道:"没想到如此有名的诸葛亮先生竟用这般破烂的扇子.走,我带你到未来世界去买个高科技的电风扇.放心,钱由我出!"说完,没等诸葛亮同意,那人就一把将他带到了现代,也就是2008年.  相似文献   

19.
课题《草船借箭》教学技能训练目标应变技能、提问技能、组织教学技能课堂教学指导学生朗读“诸葛亮笑着说:‘……’”一句话,并体会“笑”的内涵。教具多媒体课件时间安排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活动)应用教学技能要素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活动)应用教学媒体约六至八分钟师:谁愿意把这句话美美地读一遍?师:请停下来,把这句话再读一遍,眼睛看准,不要慌。师:再仔细看,诸葛亮后面有一个词,我想,你第三遍一定会读得比前两次好的。师:(慢步走到他身前,温和地说)老师和你共同把这句话读一读,怎样?师:(故意提高嗓门惊喜地赞道)成功啦!成功啦!师:你向大…  相似文献   

20.
[教例]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草船借箭》。生:诸葛亮能借箭成功,我认为并不完全是他的神机妙算,其中也隐含着很多偶然和侥幸的因素。师:好!你敢怀疑连周瑜也不得不佩服的诸葛亮,足见你有胆识,有勇气。我和同学们都洗耳恭听,愿闻其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