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小学自然第四册第十五课《植物怎样“喝水”》,课文为了证实植物用根吸水,用导管运输水分,用叶蒸腾水分,设计了三个实验。我认为可以把三个实验合并成一个实验做,不仅简便易行,而且实验效果好。实验目的:使学生懂得植物用根吸水,用导管运输水分,用气孔蒸腾水分,实验材料:试管一个、植物幼苗(根系完整、茎叶透明、叶较大的植物),棉花塞、植物油、红色墨水、塑料袋、棉线、试管架。买验过程:  相似文献   

2.
植物怎样喝水,就是指植物的水分代谢,它包括以下过程:根系吸收水分;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输送;水分的排出。这三个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课通过“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程序,按以上过程来研究植物和水分的关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可采用(或课外补充)以下的实验,作一定的对比观察。  相似文献   

3.
实验课是小学《自然》八种课型中的一种主要的课型。在《自然》第一——六册上都有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其中有些课的教学设计是按照。提出问题——假设答案——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得出结论”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进行的。在这四个程序中,“假设”和“验证”是重要的一环。因为“假设”只有通过实验进行验证,才能考察其正确与否。在《植物怎样“喝水”》(第四册第十五课)里,课文中的小林首先自己提出假设:植物  相似文献   

4.
植物怎样“喝水”是—个能够激起研讨兴趣的问题,遵循“问题——设想——实验验证——结论”的科学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理解植物体内水的运动,同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植物怎样“喝水”》(第四册十一课)之前,学生在上学期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听了一位教师教学“植物怎样‘喝水’”的自然课。课文以小林探究植物怎样喝水为线索,使学生懂得植物用根吸收水分,用导管运输水分,用气孔蒸腾水分的科学,同时使学生了解科学认识的基本程序: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结论。但这位教师却紧扣如下一些词句教学:“小林非常高兴——并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他不灰心——小林问老师。”在课堂小结时,老师还特意与同学们讨论了“应该怎样学习小林虚心好学、勇于探索的品质”的问题。而对应该掌握的基本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听了一位教师教学“植物怎样‘喝水’”的自然课,很受启迪。课文以小林探究植物怎样喝水为线索,使学生懂得植物用根吸收水分,用导管运输水分,用气孔蒸腾水分的科学,同时使学生了解科学认识的基本程序: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结论。但这位教师却紧扣如下一些词句教学:“小林非常高兴——并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他不灰心——小林问老师。”在课堂小结时,老师还特意与同学们讨论了“应该怎样学习小林虚心  相似文献   

7.
杨振峰 《生物学教学》2008,33(11):33-34
1.1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三章第四节“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总结,说明植物吸收水分的原理。并简单介绍了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用途——蒸腾作用及其意义。完整地展示了从吸收水分到利用水分的过程。这一安排反映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即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理解并掌握知识。也符合认识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本单元(十五——十八课)着重介绍植协体内的运动变化及生理机能,以及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目的是认识植物的生理机能,初步懂得按“问题——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结论”的科学程序是研究自然科学的一种常用方法。《植物怎样“喝水”》一课,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植物用根吸收水份,用导管运输水份,用气孔蒸腾水份,以此说明植物的正常生命活动离不开水。同时,把大量的水份不断地蒸腾到环境中。《植物怎样“吃东西”》一课,通过查阅资料,使学生懂得光合作用是绿叶在阳光下,把二氧化碳和水份  相似文献   

9.
下面是小学自然第四册第15课《植物怎样“喝水”》教学中认识‘导管’的片段实录: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把‘导管’都说成‘红线’) 老师:从植物茎的纵切实验中,大家看到的是一条条红线,植物茎中用来吸水的管子究竟是怎样的呢?[出示煤油温度表]请同学们看这支温度表,中间是怎样的构造?  相似文献   

10.
柴光茹 《科学教育》2004,10(3):28-28
日前在锦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研讨会上,锦州市第五中学科学课田教师作了一节题为《植物怎样吸收水分》的观摩课。课上做“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实验,准备的实验材料是萝卜。田老师没有直接让学生按教材上的实验过程进行操作,而是先让同学们分组制定实验计划。经过一阵热烈的讨论之后,  相似文献   

11.
一、揭示课题 师:提问(1)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2)绿叶在阳光的作用下有什么作用? 生: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养料的作用。 师:那么根吸收的水分,叶制造的养料怎样运输到植物体的各部分呢?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研究这个问题。揭示课题:板书《茎的作用》 二、推想茎的作用和内部构造  相似文献   

12.
一、指导学生发现问题科学发现于问题 ,具有科学创造力的人是敢于怀疑一切的。自然教学应培养学生“有问题的头脑” ,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从而达到启发思维 ,指导学习的目的。在教学中可抓住新旧知识的关联点或与课本知识相关的生活实际去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如教学《植物怎样喝水》一课 ,可联系“人的消化吸收”等旧知识 ,引导学生产生“人要吃食物 ,植物吃食物吗?”“人通过内部器官消化吸收食物 ,植物怎样吸收?”“组成生物体的很大部分是水 ,植物是怎样喝水的”等问题 ,从而揭示研究课题 ;而后 ,教师继续联系人体循环知识 ,又…  相似文献   

13.
现行高中哲学教材中有两处“看本质”内容:一处是第三课在讲“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时,要求看问题要看本质、看主流(以下简称第三课“看本质”);另一处是第五课在讲“认识的根本任务是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论意义”时,要求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以下简称第五课“看本质”)。教学过程中有同学提出,这两个“看本质”有何异同?怎样理解?下面就此谈一点个人浅见,请专家学者指正。笔者以为,教材中这两个“看本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区别表现在:首先,两个“看本质”的含义不同。第三课的“看本质”,实际上是看…  相似文献   

14.
在对高中《生物》教材“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进行课堂设计时,教材上只有观察渗透作用传统演示实验,为了让学生对“水分的渗透作用”和“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有感性认识,拟引导学生再设计两个探究实验。第一个实验是这样设计的:取两块体积大小一样的萝卜块,分别放在装有等量的清水和30%蔗糖溶液的两个烧杯中;第二个实验是教材上的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第一个探究实验的设计是自行增加的,目的是让学生有更直观的印象。这节课学生一定很感兴趣。因为要做实验,这节课安排在实验室上。学生看到那么多的实验器材非常兴奋。  相似文献   

15.
(本课选自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设计思路】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是植物体普遍具有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它与叶片的结构关系密切,对促进根毛细胞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对植物自身以及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都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运用实验进行探究。本节课将采用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将“科学探究”置于核心的地位。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逐渐掌握科学知识、学会科学技能、训练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  相似文献   

16.
在自然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在“玩”中掌握知识。例如,教植物怎样“喝水”一课时,课前给学生布置游戏:①找植物的“嘴巴”;②找植物输送养料的器  相似文献   

17.
观察课是小学《自然》八类课型之一,而且是主要课型。例如:“植物的种子”、“植物的花”、“鱼”、“植物怎样繁殖(一)”、“春季星空”等均属这种课型。这类课的特点是:以自然条件下的事物或现象为观察材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观察材料进行定性、定量的观察分析,然后自己去研究、发现问题,最后得出结论。它是人们认识自然界,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面以《自然》第二册十一课《植物的花》为例,谈谈观察课的教学特点。  相似文献   

18.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是新华师大版八年级上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植物根毛是怎样吸收水分的,教材中安排了“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过程如下:将两块大小和质量都相同的条状萝卜分别放入20%Na Cl水溶液和清水中.一段时间后,比较两个萝卜条的质量和形状,通过质量的变化和形状软硬的变化来帮助学生认识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然而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该实验存在以下不足:  相似文献   

19.
现行高中哲学教材中有两处“看本质”内容:一处是第三课在讲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时,要求看问题要看本质、看主流(以下简称第三课“看本质”);另一处是第五课在讲认识的根本任务是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论意义时,要求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以下简称第五课“看本质”)。教学过程中有同学提出,这两个“看本质”有何异同?怎样理解?下面就此谈一点个人浅见,请  相似文献   

20.
《植物怎样吃“东西”》一课学完以后,一个学生提出:海尔蒙在实验中有一个疏忽:他在实验中只比较了植物和土壤前后重量的变化,而忽略了对水的研究。 对此,我没有简单地回答,而是表扬这个学生具有不断追求新知,勇于探索的精神,引导学生再次认真阅读课本中“海尔蒙的研究”这一节,思考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