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打开我们的报纸,经常看到一些工业三部曲、农业四季歌式的报道,年年花开总相似。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增加报纸新闻的可读性,把新闻写出点新意呢?近年来,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并有3篇稿子获得了河南省好新闻奖。我以为从锻炼自己的采写基本功入手,放开眼界深入思考,准确地使用新闻的价值尺度,是写出有新意的新闻的途径. 留心平常处记者要采写那些读者欲知而未知的不平凡的新闻事实,同时也不应忽视那些许多人都熟视无睹的事物,因为生活中越是平常的  相似文献   

2.
甘苦常从极处回──采写《陈景润,精神魁力永存》有感温红彦值得回味的事情,往往是那些尽了极大努力去做的事情。在采写《陈景润,精神魅力永存》一组两篇(见3月21、24日人民日报)报道的过程中,我想自己是尽了努力的。文章见报后,受到来自读者、同行的好评,《...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名蒙古族记者,从事新闻广播事业已有10年。10年中,有数不清的人和事让我激情在胸,难以忘怀。听众反映,听雪奇采写编播的新闻和节目,充满了挥之不去的激情。是的,这激情是我前进的动力。我来自草原,草原给我以激情。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赋予了我强壮的体魄和博大的胸怀;是绵延的群山和潺潺的小河,造就了我坚强的性格和细腻的感情。然而,更是10年间我接触的那些纯朴可爱的牧民老乡,那些生活贫困但却乐观向上的山里人,给了我采访写作的动力和源泉。  相似文献   

4.
在读者的印象中,往往认为专副刊是时尚的,小资的,甚至是阳春白雪的。但我认为,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在专副刊的采写中,我们也可以距离基层老百姓很近,专副刊的题材同样是越到基层越鲜活。扎根乡村土壤,采写更动人的越文化绍兴晚报每周日推出的《新知周刊》是由我主写的。这个周刊的宗旨是:品味古今绍兴,相约文化新知。而我在采写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想要探寻那些鲜为人知的越地文明,还是要多下到基层去,于是也就有了我的一次次“乡村穿行”。这样,去年4月就有了我撰写的走进绍兴古村落系列文章。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采写的一些新闻报道多次获得中国晚报好新闻奖、华北晚报好新闻奖和山西好新闻奖。作为一名记,谁都想出新闻精品。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好新闻呢?我认为,好新闻是记厚积而薄发,吃透“上头”和“下头”.用心思考、用心观察、用心采写而来的。现结合我的从业经验,粗浅谈些采写好新闻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记下连蹲点,是报社的一个优良传统。为了尽快熟悉基层、了解基层,采写出贴近基层、贴近战士的作品,去年3月19日至4月26日和今年4月12日至5月10日.我先后两次住到连队,体验基层连队生活,体味战士喜怒哀乐,在编辑部领导和记部领导的具体指导下,分别采写了两组记蹲连稿件(共6篇),稿件见报后受到了不少好评。在采写稿件的过程中,我对寻找线索、提炼主题和框架构思等产生了一些感悟,觉得颇有些收获。  相似文献   

7.
从事新闻工作10多年,在新闻人物的采写方面,我曾做过一些探索,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获得1994年全国晚报西北五省区好新闻评选一等奖的《赵春生印象》(原文载伊犁晚报周末版),就是我跳出新闻人物的传统写法,将文学表现手法融入新闻写作而写出的一篇探索性作品。具体地讲,我在以下三个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用敏锐的目光捕捉新闻素材在我们生活的现实社会里,进入我们视野的各种新闻人物肯定不少。然而,值得我们去用心写的人物却并不很多。这里无疑存在着一个发现和选择的问题。如何用敏锐的目光去捕捉那些具有鲜明个性、在…  相似文献   

8.
谢顾问:前不久遇到一件这样的事:某医院破格为一个住院费不足的被撞伤的司机办理了入院手续,并使这位司机转危为安。可由于我采写这篇新闻晚了一步,加上稿子还要—一核对审查,稿子送到报社后,编辑说“过时了”。可也有人说,新闻过了时也可以“抢救”,是这样吗?52973部队刘喜刘立同志: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倘若等新闻变成旧闻时再去采写,那还有什么价值呢?因此,新闻单位总是偏爱一两日内发生的鲜活新闻事件,而对那些过了时的新闻,总是忍痛割爱,“枪毙”了事。然而,对于作者来说,是否稿子因为“过时”而被枪毙,就…  相似文献   

9.
刘雁宾 《新闻窗》2007,(1):36-37
翻开尘封的记忆,打开那些保存多年的作品,一条2003年采写的新闻《一村两校发人深思》使我想到了作为一名电视新闻记者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也为自己能采写这样一条新闻而感到无比的欣慰!这条消息主要是用电视镜头记录了某村公、私两校强烈的场景反差,暴露出我国西部边远农村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的真实现状,是一篇典型的警示性报道。这篇作品先  相似文献   

10.
《今传媒》1997,(12)
记者要有创优意识——采写《雷仁义代表四年提一案有了结果》的体会文/江长录企业以生产名优产品而兴,记者以采写佳作而名。创优,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生产者永恒追求的目标。去年,我采写的《雷仁义代表四年提一案有了结果》一稿有幸获’96陕西新闻一等奖。...  相似文献   

11.
选好思维点──采写《走出真空带》随感万县日报社李杰如果说我采写的《走出真空带》这篇稿件称得上是成功之作,获得了省上的奖励,那么,其成功之处,我觉得主要是选题的成功;而一篇稿件选题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一个记者思维点的选择。敏锐的新闻判断力和捕捉力,是...  相似文献   

12.
进行式报道,顾名思义,就是指能够真实、及时、准确地反映新闻事物发展变化历程和规律的新闻报道。进行式报道是相对于结论式报道提出来的。我们过去的某些新闻作品,常采取下结论的方式,而不去报道那些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新闻事实。由于客观世界纷繁复杂,人们认识能力的局限,由于采写时间、采写地点、采写条件、采写方法和采写作风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结论式报道往往有下列弊病:一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我先后做过工会、教育、党务和安全等工作,工作变了多次,但我的业余爱好——采写新闻,却从没间断。近年来,我更把它看作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编辑的指导下,我的新闻采写能力由门外汉逐步上了轨道。作为业余通讯员,我的新闻线索来源是:从身边人中找、耳闻  相似文献   

14.
一九八二年和一九八三年,我练习写作的《老草匠改行》和《仲木匠巧为农家做书橱》两篇通讯分别被评为江苏省广播系统两个年度的一等奖稿。回顾这两篇通讯的采写过程,我体会到:要使新闻报道避免“似曾相识”的窠臼,必须锻炼自己的新闻敏感,留心日常生活,不断提高我们发现生活和表现生活的能力。我采写《老草匠改行》是八二年底的事。那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召开了三年,而农民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却  相似文献   

15.
深入到采访对象的生活里──采写《孤岛烛光》一得南充日报社吴奉天通讯《孤岛烛光》分获1996年四川省新闻奖一等奖和第十一届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二等奖。我作为到报社工作刚满一年的年轻记者,有作品能获此鼓励,实属幸运。细想采写此稿的体会。使我更加深信王充的一个...  相似文献   

16.
近三年来,我采写了40多篇批评报道,有的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有的还在全国、省、市获了奖。我的感受是:采写批评报道时,新闻记者既要有“胆”,更要有“识”。所谓“胆识”,就是要把握批评的选题、时机和分寸。选准对象、抓准事实批评什么,反对什么,要根据每个时期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来确定题目。应当选择那种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和鲜明性特点,能够充分体现选题思想和宣传意图的典型,而不是选取意义不大、偶然性很强的事,尽量做到揭露、批评个别典型事例,推动解决一批类似问题。1998年下半年,全…  相似文献   

17.
我认为,多在经济与社会的结合点上作文章,是扩大新闻报道面,吸引广大读者关注的有效途径。前年,我在《人民日报》“经济生活”版上先后发表了《168“电话算命”风波》和《打工者不是“包身工”》两稿,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不同反响,说明采写经济社会新闻是大有可为的。 这里,我们不妨先来探讨一下什么是经济新闻?为何要采写经济社会新闻?如何采写好经济社会新  相似文献   

18.
每当我打开刊稿剪报本,看到那些已经发黄的剪报,便感慨万千。其中一张发黄的剪报是《解放军报》1980年10月15日的,那是我在军报,也是在中央级大报上发表的第一篇消息。从那时起,我的成长进步便与军报有了密切的联系。1986年8月,我从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毕业后,当了新闻干事。到了年底,正值老兵退伍,我到某部通信连采访,被几位面临退伍而忘我工作的老兵的精神所感动,采写了通讯《老兵多可敬》,投到军报。半个月后,1986年10月6日军报二版用四分之一版的篇幅并配我拍得3张新闻照片,发表出来。看着那天的报纸,我喜悦的心情难以用…  相似文献   

19.
岁末年初,各种“年度十大新闻”纷纷评出;“十大公安新闻”也在鲜花与掌声的簇拥下隆重登场了,清一色的正面新闻让我充满了疑问。也许这些新闻比那些负面新闻都来得“重大、显”,采写得也比其它的好;  相似文献   

20.
在几年的记者生涯里,我一方面注重采写那些显而易见的新闻;另一方面.还注重在容易被人忽视的领域里抓新闻;在一般人认为不可能出新闻的地方和人们司空见惯不以为是新闻的事物中。我挖掘、采写出了一些较有份量的新闻,其中有3篇新闻还成为获奖好新闻。 1986年我在全县各地采访时,发现近年来不少农民充分利用当地特产龙须草,编织草地毯加工增值、出口创汇,到处搞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