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明与革新》2014,(2):48-48
去年底,我国首颗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一“高分一号”卫星正式投入使用。“高分一号”卫星是我国首颗寿命大于5年的低轨遥感卫星,也是国家重大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中的首星,它的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国产化迈出了决定意义的一步。它将在国土资源调查与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2.
成宇 《百科知识》2007,(4S):6-6
遥感技术集现代科技之大成,因为其中用到了很多领域的最新成果,无论是宇航技术,计算机技术,还是各种分析技术,都体现了现代科学的面貌。遥感卫星从空间观测地球,能够观察大量的地球信息,从而客观地反映各种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性。在近些年,人们已经拓展了遥感卫星的用途,最早用来观测气象,搜集军事情报,后来,又进行遥感资源勘探,如今考古工作也开始借助遥感卫星来进行了。  相似文献   

3.
50年前第一届国际环境遥感大会“遥感”的诞生,使得人类掌握了利用对地观测技术获取地球客观而现实的时空信息、从空间高度分析并认识地球系统宏观变化规律的手段。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在地球研究中具有难以比拟的优势,在遥感问世50年之际,在世界面临环境、资源、能源、灾害以及全球变化等挑战背景下,分析国际和我国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剖析空间对地观测的科学内涵和应用方向,对更好地建设我国的空间对地观测体系,让遥感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8月10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三号卫星。该卫星是我国首颗分辨率达到1米的C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将显著提升我国对地遥感观测能力,是高分专项工程实现时空协调、全天候、全天时对地观测目标的重要基础。微波"体检"轻松"透视"与利用可见光观测地球的兄弟姐妹相比,高分三号卫星是"高分家族"中唯一的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它不需要借助光线,而是利用微波给地球照相"体检"。  相似文献   

5.
《百科知识》2011,(8):70+69-F0002,F0003
遥感卫星是沿地球同步轨道运行的人造卫星,它们能连续地对地球表面指定地域进行遥感探测。遥感卫星有气象卫星、陆地卫星(也称地球资源卫星)和海洋卫星等几种类型。下面就是一组遥感卫星所拍摄的地球假色图片,图中的地球如调色板一般绚烂多彩。  相似文献   

6.
《百科知识》2011,(7):2+71-F0002,F0003
遥感卫星是沿地球同步轨道运行的人造卫星,它们能连续地对地球表面指定地域进行遥感探测。遥感卫星有气象卫星、陆地卫星(也称地球资源卫星)和海洋卫星等几种类型。下面就是一组遥感卫星所拍摄的地球假色图片,图中的地球如调色板一般绚烂多彩。  相似文献   

7.
《百科知识》2009,(2):10-11
美国研究人员发表报告称,根据卫星观测显示,地球磁场出现迄今为止最大的裂缝。美国航天局发射的由5颗小卫星组成的“西弥斯”卫星组旨在找出地球大气层中短暂而强烈的地磁扰动从何而来。其观测结果表明,地球磁场有时出现两道裂缝,致使太阳风(太阳喷射的带电粒子流,时速达160万千米)穿透地球高层大气。科学家说,“裂口扩大得非常快。”可保护地球免受大多数太阳强风暴影响的磁场犹如一幢漏风的老房子,有时会让太阳猛烈爆发的带电粒子趁虚而入。这种裂缝能引起耀眼的极光并干扰卫星与地面的通信。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3):F0002-F0002,F0003
遥感卫星地面站是我国对地观测领域的核心基础设施,负责接收,存档,处理国内外对地观测卫星数据,并为全国遥感用户提供数据与信息服务。目前,卫星遥感已逐渐成为各国空间对地观测领域的主要科技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地球观测卫星携带有大量的科学装备,能帮助科学家对地球环境进行监控.它们能传回大量的图像和数据,帮助研究人员追踪致命的飓风、帮助政策制定者制定政策、帮助对水资源进行管理,还能预测冰川的融化。但现在,它们的未来却并不乐观——其中的很多都已经老化或者损坏,而且计划发射的新一代地球观测卫星寥寥无几.美国科学促进会称这是一场危机.美国地理协会主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以下简称遥感地球所)所属的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是世界上接收与处理卫星数量最多的地面站之一,数据分发服务量居于世界前列。目前,由密云、喀什、三亚3个接收站构成的陆地观测卫星数据全国接收站网已实现了我国全部领土和覆盖亚洲70%陆地区域卫星数据的实时接收。其中,地处我国新疆的喀什卫星数据接收站的科研人员在祖国的西部边陲履行着他们的责任与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