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文章采用访谈调查、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苏州大学35名三级跳远运动员的运动损伤进行研究,探讨普通高校三级跳远运动员损伤发生的规律,以预防运动损伤。结果显示:运动员损伤多发部位为足部、踝关节、膝关节、腰部等;损伤类型以韧带和肌肉拉伤、肌肉劳损居多;损伤性质主要是急性损伤;在技术、速度训练中运动损伤比例最高;准备活动不充分、训练安排不合理、身体疲劳、技术动作不规范等是损伤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一、三级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部位 从三级跳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部位来看,主要分布在踝关节、膝部、腰部、足部等部位。这说明在三级跳远运动员项目中,踝关节、膝部、腰部、足部等部位承受的力量较大,另一方面还说明中学生三级跳远运动员的身体发育不是很好,他们的踝关节、膝关节、  相似文献   

3.
为了了解三级跳远运动员损伤情况及其原因,笔者对苏州大学三级跳远高水平运动员以及01、02、03、04级运动训练专业三级跳远专项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三级跳远运动员损伤多发部位为足部、膝关节、腰部、踝关节等;损伤类型以韧带和肌肉拉伤、关节损伤、肌肉劳损居多;损伤性质以急性损伤为主;在进行技术练习和速度力量练习时运动员发生损伤最多。经过进一步调查,笔者认为准备活动不充分、训练安排不合理、疲劳、技术动作不规范、某些身体素质较差等是损伤发生的主要原因。本文旨在通过调查来探讨三级跳远运动损伤发生的规律及原因,使三级跳远教练员在指导运动员训练时有所注意,减少三级跳远运动员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前对于摔跤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研究远远无法相比于河南省体育中学摔跤运动员的发展规模,研究的更新速度较慢,跟不上河南省摔跤运动员运动水平的发展速度,通过文献综述法、研究分析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摔跤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后继研究不足,缺乏系统性、长期追踪性研究。通过研究得出建议,加大摔跤运动员运动损伤研究的引导、加大摔跤运动员运动损伤各项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加大和鼓励摔跤运动员运动损伤项目研究申请审批,构建河南省对代表性重竞技运动项目运动员运动损伤全面探索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依据我国高水平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素质训练水平和专项运动成绩,通过相关和因子分析,选定了三级跳远运动员应该具备的5项身体素质因子,构建了三级跳远运动员专项素质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秩和法”对所有参赛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建立了我国高水平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水平的综合评价量表。该方法较为直观、简便、实用、精确,为今后男子三级跳远项目的训练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运用CitespaceV软件,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收录的主题为“Triple Jump”的期刊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表明:在国际范围内,美国最为关注三级跳远项目的研究,而英格兰、意大利在三级跳远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国外三级跳远项目研究热点主要为提升运动表现、生物力学分析、运动损伤与康复等。2004-2020年期间,三级跳远项目没有出现明显的研究分支与阶段划分,研究始终围绕着提升运动表现、运动损伤康复等基本内容展开。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及归纳分析对比法等方法,分析了国内外女子三级跳远的发展现状,并对我国女子运动员主要技术问题进行研究探讨,结果显示我国女子运动员助跑速度较慢、速度利用率不高、大都采用了平衡式技术为我国女子三级跳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对我国女子三级跳远今后的发展和训练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山东省现役400米运动员为调查对象,以山东省现役400米运动员的运动损伤为研究对象,对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现役400米运动员运动损伤率高,受伤部位集中在大腿和腰部,损伤的类型形式大多为急性损伤的肌肉拉伤和慢性损伤的肌肉劳损。促进策略为加强思想教育,提高相关知识储备,合理安排训练,加强监控和及时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和避免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采用测试法、摄像法、解析法和统计学方法,结合对我国21名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指标和三跳技术参数的测试和解析结果,建立了三级跳远运动员技术类型判别函数,为具有不同专项身体素质的运动员确定技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李勇  任浩  易鹏 《湖北体育科技》2009,28(6):691-692,673
高校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容易造成运动损伤,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随机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推理法,对湖北省高校高水平武术运动员的运动损伤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找出湖北省高校高水平武术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指出容易造成运动损伤的动作及部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预防运动损伤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湖南省体操运动员运动损伤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我省体操运动员运动损伤成因与运动场景的关系,旨在最大限度地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结果显示:运动场景是导致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运动损伤的运动员中,由于运动场景的原因,城与乡、一线队与二线队、男与女的受伤人数比例成显著差异。而一线队与二线队运动员因“情景回顾”受伤人数比例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运动视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东京奥运会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东京奥运会,国内运动员踏板准确性较差,起跳腿蹬伸力量不足,蹬伸不够,蹬伸时间较短,肌肉收缩力量不强,腿部力量没有完全得到发挥,但其积极着地,对三跳节奏和比例掌握控制能力较好,有利于取得好的成绩。本文研究东京奥运会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关键技术存在的优缺点,旨在为教学训练提供参考,我国发展三级跳远运动助力。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参加江苏省第18届大学生运动会的68名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其运动损伤的现状,分析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根据运动损伤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为减少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运动损伤是影响专业运动员运动寿命的主要因素。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法、数理统计法对专业散打运动员损伤部位及特征进行调查研究。为散打教练员和运动员对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提供参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由密执安州教授,东密执安女子跳跃教练员拉凯斯所作。文章的核心是初学者与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的异同点,拉凯斯强调了三级跳远运动启蒙教练员的重要性。 研究人员曾对6名女运动员进行以生物力学分析其技术为目的的三级跳远训练,进而用来提出训练方法,改善专项训练。本研究由4台16毫米摄像机记录不同的动态变化,全过程通过图绘法与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  相似文献   

16.
本课题根据运动员在场上位置分析伤病形成的原因,从而为篮球运动员在以后的训练和比赛中防止运动损伤提供参考。本文研究对象为按篮球场上的位置分工随机抽取的参加CBA 2002-2003赛季的60名优秀男运动员。作者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文献资料法、专家访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为: 1.教练员和运动员应加强对有关运动损伤理论知识的学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三级跳远的运动技术、训练方法不断发展,国内外对三级跳远技术的研究也不断深入,但多偏向于助跑技术、起跳技术、落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缺乏三级跳远摆臂技术的相关研究,特别是三级跳远的摆臂技术对运动员身体平衡的控制。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三级跳远摆臂技术对运动员身体平衡能力的作用进行研究和探讨。在三级跳远运动中,运动员对于整个运动过程的时间、空间的感知以及控制平衡的感觉尤为重要。通过研究分析三级跳远运动过程中摆臂技术对运动员身体平衡能力的作用,以引起相关从业人员的重视,为提高三级跳远科学化的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提升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8.
笔者对青少年三级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损伤多发部位依次为小腿胫骨、足跟部、膝关节、踝关节、腰部等,伤病种类以疲劳性骨膜炎、挫伤、软组织损伤、肌肉拉伤居多,与三级跳远的项目特点及青少年身体发育特点密切相关。笔者就此做了较为细致的分析,认为局部负荷过大、技术动作合理性差、专项化程度过高、过早等是伤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训练的科学化程度对青少年运动员显得更为重要。本文还就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或减少伤病的发生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使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现场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调查了阿克苏地区青少年排球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情况,通过分析回收问卷,研究发现不同等级运动员的损伤发生率具有显著性差异;排球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在病程上多属于急性损伤,损伤的轻重程度上多属于轻度损伤和中度损伤;运动员损伤主要发生在比赛和技术训练时期,身体训练时期运动损伤的发生率相对较少;运动损伤以软组织挫裂伤、关节韧带损伤、肌肉损伤为主等特点。分析了排球运动员的致伤因素为潜在因素和直接因素两大部分。探讨了运动员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20.
运动损伤是影响专业散打运动员运动寿命的主要因素。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法、数理统计法对专业散打运动员损伤部位及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以期为散打教练员和运动员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提供一些参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