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每时每刻都与人类的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社会在变化,语言在发展,人类语言的终极将是什么样的?也就是在几十甚至上百个世纪以后,人类将会使用什么样的语言?现有的几千种语言将会发生什么变化?这是一个令人遐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语言是为人类的各种各样的交际服务的.正因为如此<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之一是通过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交际能力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应当引起英语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呢?就这问题本人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艾喜荣 《英语辅导》2010,(4):143-145
有关人类语言的问题是哲学界和语言学界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对人类语言习得的基本观点主要有“先天论”的观点、行为主义的观点以及认知发展的观点。人类语言获得与知识获得的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母语习得与外语学习的比较也是值得人们重视和研究的课题,它对于揭示人类语言获得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普遍语法"的性质 乔姆斯基早在1976年提出.普遍语法是"由人类所有语言所共有的原则、条件和规则组成的系统,是人类语言的本质所在."它主要研究语言知识能力、语言知识能力如何获得、语言知识能力怎样运用、语言知识能力的物质实现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语法问答     
一、“是”是判断词还是动词?它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二、关于趋向动词,有没有“趋向合成谓语”一说?有没有趋向动词作补语一说?要回答以上两个问题,首先要从“语法”和“语法学”两个基本概念谈起。“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律。任何语言的结构规律都有极其鲜明的系统性,它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而存在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法体系”。“语法体系”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类思惟长期抽象化工作的结果,是人类思惟所获得的巨大成功的指标”。一种语言只有一个“语法体系”。  相似文献   

6.
心理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自然获得的科学.在这个领域里,许多研究者已从各种途径说明儿童说话能力的获得过程.他们研究的主要点集中在儿童与其他人的早期交往.在其他人中,很明显,儿童的母亲与他接触最多.这些研究者对语言获得的表述,其不同之处是;如何表述这种早期语言的型式?这种早期语言的含义是什么?如何评价儿童与母亲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人类的美德从何而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珩 《科技文萃》2004,(9):63-64
人性是善还是恶?人类的本能是自私还是无私?为什么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会有无私的利他行为存在?人类的美德从何而来?这些本是伦理学家研究的问题,却由一位动物学家给出了惊人的答案,这就是--<美德的起源>.作者麦特·里德雷是一位获得牛津大学动物学博士学位的学者,他从多学科的独特视角对上述问题重新进行的考量和诠释是本书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数学文化体现在哪些方面?在中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它能够发挥哪些作用?这些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拟对这些问题作一点抛砖引玉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桑哲 《现代语文》2006,(12):4-6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也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学是掌握语言工具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多年来,对"语文"这个概念一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理解:"语言说""语言文学说""语言文化说"等等.工具如何掌握?人文性特征怎样体现?怎样才能避免顾此失彼?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采访了国内部分专家、学者(以姓氏拼音为序编排).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以外,无所谓语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施予语言以巨大的影响。但是,社会给予语言的作用是外因,语言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内部矛盾。这种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如何?内因是什么?它的性质怎样?这是理论语言学必须认真探讨的问题。本文试就这一些问题,谈一点粗浅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语言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作为人类特有的和在进化中产生的一种物种特征或者说一种能力,可以称为内在语言;一是作为人类社会生活形态的产物,属于人类内在语言的开发和利用,可以称为外在语言。从儿童语言获得的立场看,个人外在语言表现为个人内在语言通过经验触发而直接形成;而从成年人语言获得的立场看,个人外在语言则表现为个人内在语言受到抑制,同时排除先已获得的作为第一语言的外在语言的干扰而形成。  相似文献   

12.
普遍语法框架下的语言习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姆斯基试图从人类语言官能和人类生物学角度寻找语言的基础,制定适合人类所有语言的语法,即普遍语法。普遍语法以儿童母语习得为载体研究不同语言背景条件下具有共性的习得模式。由于研究目标的共通性,普遍语法理论引起二语习得者的兴趣。语言学家们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可及性。普遍语法不断发展和完善将给人类的语言认知领域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language learning”和“language acquisition”从语言学习的本质上看可以互译;语言的“学习”和语言的“习得”在本质上本来相融。文章从分析关于“学习”与“习得”的已有的正反两方面理论入手,介绍中外经典的定义,列举知名专家的历验,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学习”是即时的“习得”,“习得”是即时的“学习”.二者交融相通。  相似文献   

14.
先天与后天之争形成了语言习得三派观点。生物语言学为语言习得理论提供了跨学科的全新论证角度。人类语言的生物学性主要表现大脑功能三个方面:语言的器官性、语言的模块性、语言的基因遗传性。大脑功能的这三个方面论证了生物语言学与三派语言习得理论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5.
蔡红 《双语学习》2007,(10M):25-26
Language is at the center of human life. This essay tries to seek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anguage learning from the theory achievements of some linguists. On this basi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the effect of sub consciousness, while language learning is connected with conscious system. Thereb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and the influence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  相似文献   

16.
心智主义者(mentalism) 提出语言习得的最佳年龄在10 岁之前, 在这段时间内, 人脑中的“语言习得机制” (LAD) 具有可塑性(plasticality) , 但从青春发育期开始,这种可塑性就会逐渐消失, 甚至产生“僵化现象” (fossilization) 。但事实上, 成年人经过努力仍然能获得较好的语用能力。本文围绕“语感训练模式” (language sense training model) ,  相似文献   

17.
儿童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都属于语言习得范畴,但习得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以及最终达到的水平却相差甚远。本文通过研究和分析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找出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适用于二语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并通过具体事例进行阐述,希望对二语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语言的输入同输出在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中的情况是有所不同的,通过较为细致的对比分析,发现并掌握了母语习得中输入、输出的自然平衡关系和二语习得中常规性失衡的特点,以及二者心理机制方面的主要弄同,进而可知输出在二语习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外语学界一直关注二语习得的效果问题,并针对外语学习特点注重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积极加以应对。二语习得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影响因素颇多。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更应关注学习主体本身潜在因素的挖掘,重视其内在潜能的激发和利用。归因理论提出的不稳定因素更会增强失败者成功的希望的主张对研究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提供了借鉴。通过调查分析,二语习得成败与非智力因素关系紧密,学习主体自我效能判断、动机认知因素、情感因素、意志调节因素等不稳定的非智力因素都是二语习得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只有加强对这些非智力因素的控制,才能取得二语习得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20.
二语习得的基础理论,包括习得与学得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习得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将二语习得理论提炼加工成可供具体语言教学使用的方法,并运用于我国的外语教学中,为我国的外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习得环境,从而提高学习者学得外语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