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庄子·养生主》中"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历来为诸家注者所难解。究其根本,在于对"善"、"恶"归义范畴的不同和对"名"、"刑"的解释落入"名声"、"刑罚"的局套所致。探析庄子思想中的"善"、"恶"、"名"、"刑"四个概念,认为"善"、"恶"应纳入"知"的范畴;"名"指显露名迹,"刑"指"天刑",即遁天倍情,"无近名""无近刑"正属于"养生"范畴。此句应释为"防止俗知引发的善恶欲念,养生于外无以显名,养生于内不遁天倍情"更能揭露庄子"养生"思想的关键,即"应帝于外而德充于内"。  相似文献   

2.
《新体育》重新发表了毛泽东同志的早年著作《体育之研究》。其中把“庄子效法于庖丁”做为我国古代阐明体育的一个代表。因此研究庄子关于体育的思想论述,对学习《体育之研究》,对研究我国古代体育理论与历史都是必要的。一、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和治天下的体育目的庄子名周战国时宋人、其生卒年代约为纪元前355—275年。他在论述养生的目的时,曾说过这样两句话: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视,可以尽年”(《养生主》)。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的“无善无恶”之说在后世引起了极大争论,批评者讥其“源于佛老”。本文通过分析王阳明“无善无恶”学说的提出及其思想内涵,并与佛教特别是禅学的“无善无恶”说进行比较,指出王阳明之“无善无恶”论与佛学确有共通之处,二者均认同本体界无善无恶,现象界有善有恶,均强调形上虚寂本体与形下现实生命的贯通。然心学之“无善无恶”论的理论依据为儒学传统之体用论,与佛教之缘起论迥然有异。就阳明心学的思想实质来看,是援释入儒而以儒为宗,心学与佛学是在保持各自差异基础上的交融。  相似文献   

4.
“浩然之气”一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般用来颂扬爱国的仁人志士的精神。作品在运用这一词语时,文字常稍有变化,例如:①“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全祖望《梅花岭记》)  相似文献   

5.
《庄子·天下篇》在总论部分对“古之道术”的基本评价,就是“无乎不在”。“古之道术”是指五帝时代的神巫之学。由于神巫之学的影响力深远,是后来史官之学与百家之学的源头所在,故曰“无乎不在”。明确“道术无乎不在”的真正含意,对于解决篇中其它难点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袁青 《文教资料》2010,(2):100-101
《传习录中·答陆原静书》集中体现了王阳明良知学说,主要包括:良知的基本内涵——良知是心之本体;良知具有即体即用、整体性、知善知恶三个特点:恢复良知本体要依靠“此心存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的作圣之功;心之本体——良知本身不动,但心落实到现实中的“照心”和“妄心”则有动静之分——“照心非动.妄心动也”.  相似文献   

7.
"庖丁解牛"为《庄子》中极具深趣至理的一则寓言,尽管广传泛释,但是不乏义理未明。只有结合《庄子》全书诸篇的意蕴关联,契中"庖丁解牛"的关键命题,领会庄子层层转进的情致理境,才能最终揭示庄子的生命视域及处世艺术。亦即庄子以"道也,进乎技矣",通过技而通达道的境域,并进而"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突显生命主体的挣得和生存空间的敞开,最终"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则是君臣乃至万事万物在"人相造乎道"、"相忘乎道术"的道域中各得"养生",其中实则蕴含一种以道为依托而具平等自由的生命理念。  相似文献   

8.
庄子是一个崇尚自由的人,《庄子》是一部诠释自由的书。《养生主》说养生同样是说“自由”,而要达到“自由”的境界,必须实现对“道”的观照。那么“养生之道”是什么?《养生主》用了几则寓言来阐释“养生之道”。最终让我们明白了“养生之道”就是“养神”,这也正是养生的真谛。  相似文献   

9.
成语“每况愈下”语出《庄子·知北游》。原作“每下愈况”。原文如下: 东郭子问於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  相似文献   

10.
庄子哲学的主题是放歌生命。《齐物论》是庄子系统责难和嘲讽人类知性的一篇著名文章.其中心是阐述“道通为一”。“道”是天地万物的生命本性或生命世界的本真之境.道通为一即天地万物的生命整体惶。“齐物”要在齐“心”.主旨是化解“成心”及“物论”对本真生命的遮蔽。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阅读》2007,(1):112-112
《庄子·至乐》载:“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伯之丘,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支离叔曰:‘子恶之乎?’滑介叔曰:‘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学界一般从《性恶》篇出发,认为荀子主张“性恶论”,此处“性”往往指情欲,按照情欲“顺是”而为会导致乱,而化性起伪的关键在于“心”。这一思路即“以心治性”,“心”可以治理“欲”带来的恶,因此“心”是善的来源。在《正名》篇中,荀子对“心”与“欲”的阐述却似乎导向“心恶”的解释,即“心”才是导向乱和恶的根源。在《性恶》和《正名》中,荀子对“欲”和“心”似有相互矛盾的解读,“恶”有两种不同的来源,这为理解荀子的人性论造成了困难。基于对《正名》和《性恶》中荀子论“心”“欲”和“性”的分析可知,“心”只是“欲”的关卡,“恶”的来源仍归于“欲”,“心”可能消极不作为而放纵了欲望,因此对恶负有道德责任,但亦能积极作为以心伪去化性而导向善。  相似文献   

13.
一、“逍遥游”——人在天地自然中的精神漫游人教版第四册所选《逍遥游》为《庄子》一书的首篇,主旨是讲人生的境界。在庄子看来,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作“逍遥游”。那么,什么是“逍遥游”呢?先说“逍遥”的语义。在《庄子》一书中,“逍遥”一词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状态或内心状态。《庄子》一书中,多次使用到“逍遥”一词,有时单独使用,有时和“彷徨”一词对举使用,但词义始终不变。如“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庄子·逍遥游》);“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大宗师》);…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三册所选《庖丁解牛》一文节选自庄周《庄子·养生主》。把这篇课文当作独立的寓言故事来看,作者创作的目的是阐明养生之道。他认为,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一样,避开矛盾,“以无厚入有间”,做到顺应自然,才能明哲保身。就《养生主》全文看,作者是为了阐明“缘督以为经”的观点,并指出它的作用:“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我们如何让中学生理解庄子“一切顺乎自然”这一核心思想,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庄子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这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让语文老师在教…  相似文献   

15.
《庄子·齐物论》中有个大家所熟悉的“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已也,先诳之曰:“与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从狙皆伏而喜。  相似文献   

16.
王阳明是我国宋明时期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哲学思想,在明代中后期曾经风靡一时,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里,仍保持着广泛的影响,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在王阳明的整个哲学思想中,最引起当时与后世人议论的,就是王阳明在故乡天泉桥“证道”时所提出的“四句教法”,即“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传习录下》)  相似文献   

17.
《养生主》和《大宗师》中出现的“悬解”这个关键词,是解读《庄子》的重要线索之一.历代对“悬解”的解释主要分为以郭象为代表的“适性”和以成玄英为代表的“空幻”两种观点.读《庄子》不能仅仅立足于文学立场或者先贤注疏,也可以尝试从文化的角度进行思考.“悬解”这个词,在春秋战国时代不是庄子一家使用,因为“悬解”是一个有着共识基础的词语.联系庄子的时代以及《庄子》文本中的线索,“悬解”应该是一种带有宗教性质或者一种刑罚性质的遗留物,衍至后世才将之内涵固定化而成为一种表达生命状态的词语.  相似文献   

18.
还是在十年大动乱期间,有一“四人邦”文痞到某大学做报告,故弄玄虚说出“每下愈况”四字。在那“新精神”满天飞的年月,有些不知此成语出处的人就以为又是什么“新提法”。其实这是古董。《庄子·知北游》:“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死所不在。’”于是庄子举一连串例子:从道在蝼蚁、稊稗、瓦(?),一直举到道在屎溺,并且说明他自己越往下作比喻,越能  相似文献   

19.
影片《天下无贼》赋予了许多人生的哲理,诸如:人是不断变化的;坏人也是情感之躯,也是可以改好的;人都该象傻根这样憨厚;但损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也不可无;要想天下无贼,就得防贼,见贼起码要敢喊抓贼;人不可上贼船干贼事,糊涂犯傻。日常生活中,谁都希望别人都是爱心大使,周围无骗,近边无盗,人间无欺, 社会安定。要真能日不上锁,夜不闭户, 百无禁忌有多好!真能天下无穷无苦,无灾无祸,无烦无恼,无虑无忧,无污无染, 无假无坑,无欺无诈,无冤无仇就好了。  相似文献   

20.
《达生》认为生命是形、精的结合,养生包括养形和养精两个方面。但在形、神二者中,神重于形,养神重于养形。“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的原因在于“神全”,“神全”则“形全”,可以不受外物伤害而得长生。《达生》篇的生死观、生命观和养生论都与《庄子》内篇不同,而与《管子四篇》相似,是受黄老学派影响的庄子后学所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