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究智力,脑神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脑内神经细胞包括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两类。以前人们认为,只有神经元突触具有可塑性,因为神经元要担负传递神经信号的重要功能。神经元之间可以通过突触进行信息传递和处理,而且这种突触的能力是可以改变的,即具有可塑性,当受到外界特异刺激时,突触的强度会增大,持续时间也会增长,这称为长时程可塑性。而在神经元周围的胶质细胞,人们过去认为,其主要功能是对神经元起到支撑和营养作用,所以,一直没有引起科学家们足够重视。但是,中国科学家段树民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脑内胶质细胞突触也具有可塑…  相似文献   

2.
侏儒眼镜猴     
毕役 《百科知识》2009,(19):45-45
1921年,当最后一只侏儒眼镜猴被制成标本收藏在博物馆,人们就再也没有看到过这种动物。因此,科学家认为侏儒眼镜猴可能已经灭绝了。2008年,这种像老鼠一样大小的灵长类动物被科学家意外地发现,原来它们一直隐藏在印度尼西亚茂密山林中。  相似文献   

3.
自从1665年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光学显微镜发现了生命的基本组成单位——细胞,人们的视野就拓展到了肉眼看不到的微小世界。细胞看似十分微小,其实还包含更加细小的“零件”,科学家得借助“眼神超好”的超分辨率显微镜才能看到它们。
  在这些科学家中,有3个杰出代表获得了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他们分别是来自美国的科学家埃里克·贝齐格、威廉·莫纳,还有来自德国的科学家斯特凡·赫尔,正是他们的发现,打破了光学显微的极限。  相似文献   

4.
无线输电     
在用导线来输送电能的过程中,有一部分电会变成热而损失掉。为了减少这种损耗,人们在输送大量的电能时,要加粗导线,用绝缘子把它挂在高高的铁塔上,并将电压提高到几十、几百万伏,这就大大地增加了工程投资和检修费用。因此科学家们设想,是否可以不用导线,而用无线电电子学的方法,把电能转换成高频电振汤,然后通过天线以无线电波的形式传送出去?  相似文献   

5.
"衍生小技术"是在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过程中从复杂技术中独立出来的"附属品"技术,可按照技术标准和与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的技术相关性两个维度将其归纳为三种类型。本文结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双光子-受激发射损耗(STED)复合显微镜项目,阐释了类型Ⅰ的产生过程、与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的关系及走向市场的原因。基于此,未来衍生小技术的转化过程中应该处理好在知识产权归属、收益分配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1665年,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光线显微镜发现了生命的基本组成单位——细胞。从此,显微镜让人们的视野可以拓展到肉眼看不到的微小世界。细胞看似十分微小,其实还包含更加细小的"零件",科学家得借助"眼神超好"的超分辨率显微镜才能看到它们。在这些科学家中,有三个杰出代表获得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他们分别是来自美国的科学家埃里克·白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和科学家(或曰科学工作者)理所当然地受到了人们的尊敬。人们把鲜花、掌声和荣誉献给了科学家。这是应该的,但这并不是无条件的。科学家是一种社会角色,又是一种社会职业。科学家有科学家的职业道德,人们对于科学家这种社角色的社会期望。科学家不违反科学家的职业道德,人们有理由希望科学家的言行符合人们对科学家这种社会角色的社会期望。有些科学家的言行没有辜负人们的期望,但也有一些科家的言行辜负了人们的期望。我们不认为政治权力都是同科学道德冲突的,但我们必须承认政治权力有时是同科学道德冲突的。当…  相似文献   

8.
封伊 《世界发明》1998,(2):15-15
在夜晚的星空中,科学家们经常能看到一种神秘的青色光辉。一个多世纪以前就有科学家在观察它,研究它了。人们已经知道,这种青色光辉的波长是557.7毫般米,存在于大气层中。  相似文献   

9.
正对绘画艺术的初始启发古时候,自然主义者观察到植物和动物都有双侧对称结构,冰雪有六边形对称结构。近代以来,科学研究加强了这种认识。19世纪,透过显微镜,科学家观察到大自然的基本构造单元(细胞、晶体)也呈左右对称结构。20世纪,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证明了物质可以转化为能量,能量也可以转化为物质。这使科学家又观察到新的对称结构——物质和能量的对称。进  相似文献   

10.
楚杰 《发明与创新》2007,(11):40-40
1879年,美国著名的科学家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结束了人类"黑暗"的历史,为人类带来了新的希望.人们在欢呼、庆祝这一伟大发明时,却也有科学家已经看到了白炽灯的不足:它只利用电能的10%-20%,其余的80%-90%的电能以热损耗的形式被浪费掉了.这种电能的利用形式实在很浪费,能不能开辟一条电能利用的新途径呢?  相似文献   

11.
你知道吗?     
正为什么成人学习外语比儿童难?科学家认为,这是因为成人大脑与儿童大脑不同。婴儿大脑所具有的神经元突触数量大约是成人的两倍,负责左右脑的联系的神经也比成人丰富,所以小孩子在获得语言时,左右脑一起紧密配合使用。而到了大约6岁时,如果这些神经元突触还不使用就开始消退。到了12岁,这些神经元突触就只有小时候的一半了。所以成人以后,左右脑分工开始变得重要,但学语言的优势反而失去了,因为成年人  相似文献   

12.
X射线的发现     
关于电的知识,在公元前3世纪,人们便已开始掌握.后来又经过富兰克林、伽伐尼、伏特、安培、欧姆、法拉第等许多科学家的研究,更加完善系统.到1643年,意大利的托里拆利发现了气压和真空,人们便又把真空和电联系在一起研究.将放电管抽空,再充入各种不同的气体,就会显示各种美丽的颜色.科学家还发现,这时放电管的阴极会发出射线,这种"阴极射线"能使几种荧光盐发光,还能使照相底片变黑.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郁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观察这种暗室里的神秘闪光.可是发现的幸运往往只能落在一个人头上,这个人就是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的教授伦琴(1845~1923).……  相似文献   

13.
你能想像一台显微镜连镜头都没有.而且只有硬币.大小吗?最近.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就制造出了这样一台显微镜.并用它来观察血管中流淌的血液。  相似文献   

14.
魏佳 《世界发明》2003,26(12):28-28
1879年,美国著名的科学家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结束了人类“黑暗”的历史。人们在欢呼、庆祝这一伟大发明的时候。富有远见的科学家已经看到了白炽灯明显的不足之处:它只利用电能的10~20%,其余80~90%的电能以热损耗的形式被浪费掉。“白炽灯靠电流加热,使热能转换为光能,这种电能的利用形式太浪费了,能不能开辟一条电能利用的新途径呢?”  相似文献   

15.
人类自公元300年以来就观察到大气中这样的奇特现象,这就是圣埃尔莫火球——大气中闪光束形状的放电。以后,人们在不同时期和许多地方曾看见与圣埃尔莫火球类似而又难以解释的现象。奥地利科学家马赫最近在菲律宾群  相似文献   

16.
在本刊2009年11期《粒子的"穿墙术"》一文中我们已经介绍了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工作原理。这种显微镜利用隧道电流来工作。但它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只能用于观察导体和半导体材料,因为要形成电流,材料必须导电才行。而对于那些不导电的绝缘体材料,比如某些高分子有机物,那该怎么办呢?科学家为此发明了另一种超级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  相似文献   

17.
《大众科技》2008,(9):6-7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科学家近期在实验室内再现了光合作用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光合作用将水分解成氢和氧,并产生了可供燃烧的氢气和氧气。该实验的意义在于光合作用产生的能量能够被人类利用,这种技术将引发一场太阳能使用革命,并补偿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损耗。这两名科学家名叫诺塞拉(DanielNocera)和卡南(MatthewKanan),  相似文献   

18.
鱼会放屁     
《知识窗》2009,(3)
鱼会放屁吗? 一位从事鱼类研究的科学家告诉人们,他曾多次观察到鱼类向水中释放气体的现象.不过遗憾的是,气体虽然从鱼的排泄孔排泄出来,却无法在水中嗅出这种气体是否带有臭味. 鱼释放气体,或者通俗地说鱼放屁,可能是它吞咽饵料时,吸进了太多的空气.因为如果不把体内多余的气体排掉,鱼在水中就会失去平衡.无法随心所欲地游泳.这一点人和鱼相同,都是为了排出体内的废气.  相似文献   

19.
光谱分析     
大約在三百多年前,捷克斯洛伐克科学家馬尔奇發現,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鏡以后,分解成为各种顏色的光线,这些光綫由紅到橙、黄、綠、青、藍、紫,按照一定的次序逐漸过渡(圖1)。这种光綫的組合就叫做光譜。虽然人們在自然界中早已观察到太陽的光譜——虹,但是人为地將光分解,这还是第一次。后來英國大科学家牛頓也做了这个实验。  相似文献   

20.
彭慧 《发明与创新》2006,(12):29-29
人类寿命的极限到底是多少?这是人们最关心的话题之一,科学家们也一直在寻找答案。尽管百岁老人仍然少见,人类的平均寿命(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一直在延长。但是这种趋势能保持多久?科学家通过对实验动物的研究发现,包括限制热量摄入在内的一些方法可以显著地延长它们的寿命。但是这些方法是否可以成功地应用到人类的身上,以及能延长多少寿命呢?一些科学家认为,至少人类活到100岁可以成为家常便饭。加拿大渥太华心脏研究中心主席罗伯兹表示,科学家曾认为,可能还需要100年,人类的寿命才能延长一倍。但多项研究成果已使科学家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