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文萃》,在全国众多的文摘报刊中(包括报纸的文摘版),具有它自己的风格和特色,犹如“一枝”“出墙来”的“红杏”,别有韵味。两年来,《文萃》推出了4700多篇较为精致的文摘,字数达330万之多,向海内外广大读者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精神食粮。《文萃》以其精选精编的编辑作风,赢得和扩大了读者。据说《文萃》的人手很少,负担的工作量却很大,运转的节奏又很快。在这种情况下,《文萃》能够编出较高的水平,并且办出特色,确实不容易。这其中蕴含和体现着一种令人钦佩的编辑的劳动和精神。  相似文献   

2.
从2001年1月1日创办《法制文萃》到2002年1月1日改版为《法制天地》,我在《湖北法制报》编辑法制文摘已近两年了。在这期间,我曾走过弯路,有过教训,也从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慢慢地摸索出了一点门道。 如何编好法制文摘类报纸板块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  相似文献   

3.
《读友》杂志是一本新生代的文摘刊物。在编辑过程中,杂志努力开辟“第三种文摘模式”,即淡化文摘杂志“吃现成饭”的痕迹,强化编辑在选稿后的主动性,加大编辑“整合”力度,给“旧稿”赋予一种新形式、新含量、新角度、新思想,依靠刊物的“保鲜”特色在文摘刊物中赢得自己的市场份额。  相似文献   

4.
解放军报《报刊文萃》专栏已出版了1074期,历时8年。该文摘专栏具有导向正、文字精、信息多、可读性强等特点。适应社会生活的快节奏,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读者纷纷来信赞扬它是“知识的百花园”,“编外辅导员”,是“期望与她约会的知心朋友”,“集百科于一体,融天下之大事”,是备受读者喜爱的专栏之一。8年的编辑实践,我们的体会是:一、文摘的生命力在于博。《报刊文革》从诞生至今,除了具有文摘的共同特点之外,已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求新不猎奇,求博不芜杂,求深不繁琐,求趣不庸俗。据粗略统计,目前全国共有文摘报刊…  相似文献   

5.
时下,不少报纸都有自称“萃”的版面,如《周末精萃》、《报刊文萃》、《读者文萃》等。这类“萃”版编辑的着眼点大都侧重于可读性上,所以一些“萃”版的文章大多是很好看的。  相似文献   

6.
童兵 《当代传播》2000,(6):55-56
靠“三把剪刀”起家的《中国剪报》,历 10年创业艰辛,获得发行 65万份并在全国渐有声誉的收获,在众多文摘报刊中走出了一条很有特色的新路。  翻阅《中国剪报》,很快会被她的一种不同于其他文摘报刊的特色所吸引,这种凝聚着编辑多向思维,以多报集萃的方式实现的创造性劳动,可以说是《中国剪报》的“特色菜”,尽博采精编之力,收梅开二度之功,实现了 1+ 1>2的积极编排效果。这表明《中国剪报》的编辑们已经走出剪刀加浆糊的窠臼,开创了文摘报刊再思考、再策划、再创造的新天地。真正做到了该报的宗旨:集千家精华,成一家风骨。…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开放路线,带来了我国报刊事业的空前繁荣。其中文摘类报刊和报纸文摘专刊(版)的大量涌现,堪称一枝独秀。 从新闻出版部门提供的情况得知,改革开放15年来,全国文摘报刊已发展到180多家,其中仅专门类文摘报纸就有27家,期发数已达1400多万份。譬如北京的《文摘报》、上海的《报刊文摘》、江苏的《中国剪报)、福建的(每周文摘》、四川的《文摘周报》、湖南的《文萃周报》、安徽的《文摘周刊》、吉林的《文摘旬刊》、贵州的《文摘》等,都已成为寻常读者熟悉的文摘报纸。与此,中央级和各省市级大报、地县报纸、专业报、行业报等,也都相继推出了《每周文摘》、《每日文摘》、《百科文摘》,《书报摊》、《博采》等文摘专刊(版)。这些文摘类报刊和报纸文摘专刊  相似文献   

8.
刘民安 《新闻知识》2000,(11):30-32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有文摘类报纸近30家,包括综合性文摘报和专业性文摘报、多年来,由于文摘类报纸立足读者需要,紧紧把握市场信息,发挥其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知识广博、服务周到的优势.并注意适应新形势和读者市场需求,适时调整内容结构和更新栏目,从而,多数文摘类报纸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而且发展较快。有几家发行量超过百万份,多数也在20万到70万份之间。文摘类报纸的基本特色总的看,全国办得较好的文摘类报纸约有10多家,如上海的《报刊文摘》、福建的《每周文摘》、江苏的《中国剪报》、湖南的《文萃周报》、…  相似文献   

9.
《文萃》事件李杨《文萃》周刊与丛书,是解放战争时期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上海,由我党直接领导的一个重要的时事性政治性刊物。它创刊于1945年10月9日,初为周刊,16开本。以文摘方式大量选载重庆、昆明等地《新华日报》及进步报刊的文章,并设有“本刊特稿”,公...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的话,那么,文摘编辑就是“在嫁衣中选嫁衣”。初做文摘编辑时,思想上并没引起多大重视:文摘无非“摘”文而已,有何难哉?所谓“剪刀加糨糊”是也。何况还有“吃人家嚼过的馍”一说。谁料,接手半年来,逐渐感到,他山之石不是信手拈来,文摘编辑当好不易。应该说,有的文稿编辑可以做见仁见智的修改。而文摘编辑却不得随意引申、附会、拔高、扩展,必  相似文献   

11.
海边 《出版参考》2007,(2S):16-16
本刊讯该书作者毛鹏1981年调入国家出版局,随后进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先后参与编辑《中国出版年鉴》《出版参考》等刊物,本书即为作者20年来从事编辑出版的工作记录与思考。本书首辑“论文与编辑札记”,从一个编辑的视角大体上反映了出版业改革十多年的历程。若干文章与论点曾为多家报刊转载,如关于出版产业文化性的思考一文在《出版发行研究》1996年第1期刊登后,被黑龙江《出版之友》转载,其中关于我国出版业文化性的特点的论点被《新华文摘》1996年第5期刊载。本书第二三辑为书评文章,包涵广泛,涉及中外古今,文史哲经及科普,充分展现了编辑杂家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王驰 《青年记者》2009,(16):99-101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文摘类杂志市场出现了一个“小阳春”,其标志性的事件是:《看天下》改版并获得初步成功;《博客天下》创刊;出自党建杂志门下且具有高度市场化气质的文摘杂志《畅谈》问世。这三本文摘杂志无论从市场定位还是编辑手段上,均呈现出与早期文摘杂志截然不同的风貌,将其称为“新文摘杂志”并不为过。以下试对其内容定位、编辑手法做一简析。  相似文献   

13.
《红旗飘飘》第22期上,刊登了王元化同志的一篇回忆录,题目是《从<展望>到地下<文萃>》,对《展望》周刊解放前的斗争,作了翔实的报导。元化同志是党组织派来负责编辑《展望》周刊的,所以,他着重回忆了《展望》的编辑工作。元化同志的文章说:“关于这个刊物是怎样创办起来的,我并不  相似文献   

14.
文化厨子     
真正用心去读《东西南北》是我成为它的编辑之后。《东西南北》是一本综合性的文摘月刊,同其他非文摘杂志不同之处是,它的稿源是国内外一切正式公开出版的报刊书籍。所以有人曾戏称,文摘编辑是“扒手”编辑,是雕虫小技的杂耍。我觉得,世上任何职业都不应该简单地用崇高或卑贱之类道德标准来看待它的存在价值,这正如同人不应该因为美丽而可爱,而应该因为可爱而美丽一样。那么,作为《东西南北》的编辑,则要  相似文献   

15.
我与金志涛、许运江、孙宗勇、田宏耀、卢杰采写,王桂平编辑的1.5万余字的通讯《永不陨落的“两弹”之星——共和国“两弹一星功勋”郭永怀追记》一文,在2000年10月27日威海日报上首发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新华社、人民日报、大众日报、工人日报、法制日报、《报刊文摘》、《文摘旬刊》等多家媒  相似文献   

16.
文摘三题     
罗新 《编辑之友》1995,(3):42-44
文摘三题罗新【重庆】在十年的文摘编辑生涯中,我先后参与过责任编辑、栏目编辑和复审工作。回想起来,有艰辛,也有欢愉。现以《文摘三题》为题,谈谈个人之见,以请教于前辈和同行。选摘也是一种创造文摘编辑工作,离不开“选”和“摘”。这究竟是一项什么样的工作?我...  相似文献   

17.
1993年,我从事新闻工作时间不长,采写的一篇短新闻《五十块钱一部车》,在7月1日的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发表后,迅速引起强烈反映,光明日报社主办的《文摘报》,解放日报社主办的《报刊文摘》,法制日报社主办的《法制文萃报》以及四川的《每周文摘》、广东的《南方日报》等均予转载;同时,《中国青年报》10月12日的“经济蓝讯”把这篇短新闻做为发生在国内重大新闻事件列名刊载。当年,《经济参考报》将该稿评为“十佳短新闻”,是年6月,《了望》新闻周刊记者以此稿为内容之一刊发《该对小车  相似文献   

18.
时下 ,不少报纸都有自称“萃”的版面 ,如《周末精萃》《报刊文萃》《读者文萃》等。这类“萃”版编辑的着眼点大都侧重于可读性上 ,所以一些“萃”版的文章大多是很好看的。但什么东西多了都难免鱼龙混杂 ,不少以“萃”名之的专版越来越不“萃”了。有的非但不“萃”,还很芜杂。如果谁想查一些资料 ,到“萃”版上去查某年入选好新闻、优秀言论这类文章一般是要白费力气的。但若是查找稀奇古怪、后来被证明是乱编的假新闻十有八九不会空手。像“山城有了卖报女”、“熊掌风波”、“卖人肉包子”这类假新闻都不只被一家报纸“萃”过。至于哪…  相似文献   

19.
解放日报主办的《报刊文摘》,发行量已达二百六十万份之多,读者遍布全国各地。一张小报为何能吸引这么多读者?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访了来南京讲学的解放日报副总编辑陈迟同志。《'报刊文摘》是一九七九年筹办,一九八O年元旦正式创  相似文献   

20.
文摘报刊的新闻价值及编辑思想陈华飞近几年来出现的“文摘热”,是新闻改革的产物,也是新闻事业繁荣的反映。在改革开放的第一次浪潮里,《四川日报》、《解放日报》分别率先创办了《文摘周报》和《报刊文摘》,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此后,众多报刊也纷纷投入“文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