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女性写作受到文坛内外的广泛关注,这与消费文化语境下文学生产机制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消费文化语境下女作家的身份、文学期刊杂志以及出版社的角色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换,这一转换深刻地影响着90年代女作家的写作行为,并进而决定着她们文本的命运,与此同时也使得读者对她们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生产机制的积极介入在给女性写作带来繁荣景观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女作家写作中的女性主义的意识形态感召力,使女性写作陷进了消费主义的陷阱里,并使其文化政治意义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女性都市小说受到文坛内外的广泛关注,这与女作家们确立了与阅读市场相匹配的叙事策略有密切的关系。女作家们在创作小说时,把蒙太奇结构、场景的迅速切割转换、空间造型意识、视听效果的意象呈现等大量影像叙事手法运用其中,有效地开拓了中国小说的传统叙事空间,并让影视传媒及读者对她们的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影像叙事在给女性都市写作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蚕食了文本的深度想像空间,损失了作品的思想内涵。这是女作家们要超越自我时所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3.
女作家们在90年代的都市小说中对女性在消费社会中的生存境遇给予了极大关注。从她们的作品中可见,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在大众传媒的诱导下一部分女性开始从社会角色向旧有的女性角色逆转。当然,女性角色的这种逆转很大程度上也在于女性自身。在展现都市女性在消费社会沉沦身影的同时,女作家们也以积极的姿态探求了女性突围之途,然而最终都没能成功,突围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女性们采取的策略依然是依照男性社会的游戏规则而制定的,所以不可避免地再度陷入了男性的圈套。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与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主义作家的女性意识的觉醒,都是伴随着西方的女权运动而起的.相比较而言,颠覆父权体制的文化秩序、颠覆男权制度是张爱玲与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主义作家文学创作的共同点;不同的是,两者的叙事角度、叙述方式大相径庭:张爱玲是远离自身地用旁观者的眼光来关注旧式家庭中旧式妇女的命运,而90年代女性主义作家的写作是一种纯粹的女性写作,她们只关注女性自身,把那些极端的女性经验作为叙事的核心.  相似文献   

5.
90年代女性个人化写作原生态地展现了欲望时代女性的生存困境。作为一种新锐的女性叙事,个人化写作为女性写作的多元化提供了可能。个人化写作以其对当下现实的独特把握力、对传统爱情模式的解构以及躯体语言的运用为叙事策略,表现了与主流叙事决裂的决心与勇气。然而忽略了积极建构的个人化写作未免合理性与误区并存,因而坚持文学个性成为个人化写作在世俗化商业时代保持生命活力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6.
90年代女性个人化写作原生态地展现了欲望时代当代女性的生存困境。作为一种新锐的女性叙事 ,个人化写作为女性写作的多元化提供了可能。个人化写作以其对当下现实的独特把握力、对传统爱情模式的解构以及对躯体语言的运用为叙事策略 ,表现了与主流叙事决裂的决心与勇气。然而忽略了积极建构的个人化写作未免合理性与误区并存 ,因而坚持文学个性成为个人化写作在世俗化商业时代保持生命活力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女作家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和20世纪90年代女作家卫慧的小说《上海宝贝》同为女性作家讲述女性与都市、女性与欲望之间的文本。但《莎菲女士的日记》凸显着鲜明的女性意识;而《上海宝贝》则是一种迎合男权审美和价值标准的展示,一种“性别秀”。本文引入身体写作这一理论对两个文本进行细读比较,从而对女性写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与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主义作家的女性意识的觉醒,都是伴随着西方的女权运动而起的。相比较而言,颠覆父权体制的文化秩序、颠覆男权制度是张爱玲与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主义作家文学创作的共同点;不同的是,两者的叙事角度、叙述方式大相径庭:张爱玲是远离自身地用旁观者的眼光来关注旧式家庭中旧式妇女的命运,而90年代女性主义作家的写作是一种纯粹的女性写作,她们只关注女性自身,把那些极端的女性经验作为叙事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由于中国的文化道德传统与意识形态的压力,在男性主流叙事话语中,“性”一直处于边缘化、缺席状态,女性作家的创作中更是绝少提及,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性叙事才得以浮出历史地表。然而女性主义者由于性别历史传统及经验的匮乏,在颠覆男权中心的压迫后,却无精神家园可以依托。随着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大量涌入,她们有了思想武器,但由于失语太久,加上西方女性主义本身的缺陷,使中国的女性主义在认识上有些偏颇。90年代以来,以王安忆为代表的一批富有个性的女作家进行了探索性的创作实践。对此梳理了当代三种女性写作的代表文本,希望能为当代中国女性写作走出困境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小说都市叙事的呈现者是最为敏感和深切地体尝了都市化进程施加于置身其间的都市生存者的精神影响的。因此,聚焦于文本特征也是管窥此间文化精神的途径之一。本文从诗化伤感的感性文本、反讽戏谑的修辞策略、自我缠绕的叙事声音三个方面对20世纪90年代小说都市叙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漂泊岁月寂寞路,萧红坎坷曲折的经历和由此而来的感觉生活的方式,使萧红对于女性悲剧命运的表现独树一帜,写出了作为女性的自然性别给她们带来的种种不幸.萧红强烈的女性艺术开掘出了被男性文化遮蔽并且被女性自己忽略了的女性自身的体验与文化部分,在重新认识女性生命的过程中,做出了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宋代文化形态的特殊性 ,决定了宋代文人特殊的生活态度及文化价值取向。欧阳修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转变风气的人物 ,艳情词在其词集中有很大比重 ,其艳词具有独特的审美品格 ,它主要体现在词家对女性的描写中表现出超越前人的强烈女性意识 ,作者在创作中对特定时代女性生活、思想、情感、心态、人格等方面自觉的理性照中表现出了独特的女性观念和价值取向。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 ,对女性观照的一贯性、自觉性 ;其二 ,对女性评价的平等性  相似文献   

13.
黄氏电影以女性寻找自我为起点,经历了“花木兰”与“还我女儿妆”的两难困境,最终由对父权社会的背叛走向了重写历史重塑自我的女性 躯体书写。其突出成就即在于,以“回到自己的屋子”的女性身体的写作方式,使女性寻找自己话语的叙事策略得以完形,并通过独特的经验内容对男性语语提出挑战。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在银幕上写具有独立人格理想和化精神的主体形象,这是中国电影化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14.
90年代女性文学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是“躯体写作”和由此发展演变的个人化写作。女性写作姿态万千,林白作为女性文学代表作家在激情时代努力实践着她的个人化写作;建立在个人经验与个人记忆基础之上用语言飞翔也让语言飞翔。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写作学理论研究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写作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国文化,不能不研究中国写作文化理论的发展。本文站在写作学发展史演进的时代交汇点上思索,以史为鉴,通过对古代写作理论文化遗产积淀与理论范畴体系形成的探析,总结其发展和演进的动因、特征、经验与规律,分理其精华与糟粕,以便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今天,对这份丰厚的文化遗产更好地继承、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6.
重读女性的身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身体写作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土壤上重要的蔚为壮观的文化事象,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论文选取了女性身体的视角。通过对男女身体的本质差异性、女性身体作为异己存在的历史记忆和女性身体自身所蕴藏的文化颠覆性三方面问题的细致探讨,揭示出当下重读女性的身体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同时也指出女性身体正是女性进行身体写作的物质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新文学的女性写作,存在着两种书写方式:一种方式是书写女性自身,包括女性在历史和现实中的生活世态、人生命运、成长过程,以及真实展示女性自身有别于男性的心理、生理特征的作品;一种是超越了女性生活,同时又在观照世界时凸现了女性特征的女性作家的作品。由于共同的时代共名与变化的时代语境和文化处境等复杂因素,使这两种女性书写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突出的表演.  相似文献   

18.
雷水莲 《丽水学院学报》2004,26(4):22-23,31
上海沦陷区女性作家张爱玲,由于所处的时代、社会、家庭环境及其个人独到的女性经验的影响。在主观上她渲染性别意识,以一个边缘者的姿态进行女性经验的书写,以素朴的人生描绘来彰显她的清醒的成熟的女性意识。她的女性文本具体表现为对传统“母性”、“妻性”、“女儿性”的否定.以示必须走出女性神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