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尚杰 《网络传播》2006,(3):78-79
王蒙挑战了什么?挑战了小说的写法。我指的,是他去年的新作品《尴尬风流》(作家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这里,我先挑这作品的毛病,纯属个人看法;再说王蒙面临的困难;最后,才表示我对他的敬佩,尽管这样的评论顺序不太符合常理。  相似文献   

2.
jorny 《报林求索》2012,(11):119-126
<正>他的作品,超越于传统的恐怖小说,并不靠具体的意象来获得恐怖效果,而是通过对事件气氛的营造来震慑读者;他是当今世界上读者最多、声名最大的美国小说家;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会成为好莱坞制片商的抢手货;他的每一部小说几乎都被曾搬上过银幕;他仅版权费用就获得了上亿美元的收入,而他则永远站在黑暗的另一面注视着我们,他就是——史蒂芬·金。  相似文献   

3.
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的作品独树一帜,特别是他的短篇小说的结尾艺术,更令人赞不绝口。人们把这类小说结尾手法称之为“欧·亨利式的艺术”。所谓“欧·亨利式的艺术”,首先是指,作者具有把小说情节中最重要的部分不露痕迹地隐藏起来的高超本领,在情节发展到最后笔锋一转,奇峰突起,在你完全不在意的状态下向你推出一个新颖  相似文献   

4.
自从报纸一出现,新闻作品也随之出现了,大约是新闻作品而不是文学作品吧,天长日久,便形成了一种“新闻笔调”。引起人们忧虑的“新华体”、“新闻八股”,其实也是指的它的笔调。30年前,老舍同志对首都新闻工作者作报告时,一开头就讲了新闻笔调的危害性。他说:“在西洋搞文艺的人就分成两种:一种是真正作家,一种是新闻记者,新闻记者也可能进行创作,也可能写出一本戏剧、一本小说,但是他的新闻笔调却是他的致命伤,他很难由一个新闻记者变成一个作家,这就是吃了新闻笔调的亏.”  相似文献   

5.
震宁打来电话,嘱我为他将出的这本小说集写些什么,我很高兴地答应了。我和震宁,算得上是忘年交,但结识,却是开始于一段文字的缘分。那时,我在《小说选刊》工作,成天要看小说,老实说,那不是一项愉快的差使。因为,如果说读好的作品,是一种享受的话,那么,看坏的东西,就是难以忍受的痛苦了。通常是这样,不中意者常八九,差强人意者有一二,令人击节赞赏者,便不多  相似文献   

6.
他生性叛逆,轻蔑规则,无视权威,他的语言生气勃勃,离经叛道;他的作品奇特眩目、出人意料.大众媒体上最让人讨厌的东西到他手里成为一种神奇.  相似文献   

7.
《图书馆杂志》2018,(1):I0001-I0004
诺贝尔奖给石黑一雄的颁奖词这样说:“他的小说富有激情的力量,在我们与世界连为一体的幻觉下,他展现了一道深渊。”幻觉和深渊,的确是石黑小说关键词,诺贝尔奖要颁给石黑,总还是有充足原因。本辑四篇文章,从面到点为您解读石黑一雄的作品,以及他过往历史在他作品中的投影,他的日裔身份,他的乐人前史,他的从影经历,以及,他的大众艺术履历。  相似文献   

8.
从阎真的小说中,我们能够读到阎真是一个有着中年智慧的知识分子,但是,他的小说却总是停留在一种令人遗憾的肤浅层面上。也许对作品的这种定位可以为他赢得更多的读者,尤其是那些涉世不能算太深,却在生活中屡屡碰壁的年轻人。虽然也不能因此说阎真的小说是在宣扬某些错误观念,但他的小说充其量也只能被称为片面的深刻。  相似文献   

9.
阿来的小说基本上以藏区作为描述对象,不管是在《尘埃落定》还是在《空山》系列中。这不仅因为他是藏族作家,更为重要的是他有一种母系情结。基于这个缘故,我更乐意将他称为民族作家,而不仅仅是个小说家。也因如此,他的小说与同类的作品相比,多了一重质感。  相似文献   

10.
父亲去世前两年,给了我一只小提箱,里面装着他的作品、手稿和笔记本。他用一贯的玩笑、嘲弄的口气对我说,他希望我在他走之后——也就是指他死之后——读一读这些东西。  相似文献   

11.
“异化”的意思就是异已化,是指某一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分化出与自己相敌对的东西这一特殊现象。这是马克思从德国古典哲学借用来说明社会生活现象的哲学概念。马克思在自己的一些理论著作,特别是早期作品中,都曾使用过这个概念,但在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不同时期,异化概念在他的学说中的地位和含义是有变化的。  相似文献   

12.
塞万提斯是西班牙文学史上伟大的人文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堂吉诃德》等一系列名著为世界文学作出杰出贡献。最近,西班牙联合出版社决定出版袖珍本《塞万提斯全集》,这在西班牙出版史上还是第一次,因而受到社会各界热烈欢迎。全集共21卷,从他的第一部作品田园小说《加拉特亚》到他的名著《堂吉诃德》以至最后一部小说《贝雪莱斯和西吉斯蒙达历险记》等,都以精巧漂亮的装帧呈现在读者面前。编者为每一部作品约写了评论,作了注释,并附有书目和  相似文献   

13.
动态集锦     
图书出版业期望秋季复苏书商和出版社都指望秋季的业务复苏能扭转经济危机下低迷的形势,准备圣诞前的10月份出版一批五星级小说作者的作品。企鹅出版社管理总监HelenFraser表示,我们需要在市场中注入一些真正让人激动的东西,出版社今年在这方面做得都不错。根据《书商》汇编的新小说书目列表,10月份出版的商业小说中有17个作  相似文献   

14.
结构,做为作品的形式,总是同其内容本质相统一着。但是,“形式是本质的。本质是有形式的。不论怎样,形式都还是以本质为转移的。”①既然散文的内容,在选材、立意等方面一般具有比小说,戏剧等其它样式更广的天地,那么,散文的结构也就更自由,更灵活。前人有用“行云流水”来形容散文结构形态的自若,还是有些道理的。对于作品的结构,应怎样理解呢?常见的说法是指作品的“内部结构”。此说似没能揭示出本质性的东西来。而英国哲学家  相似文献   

15.
有一个青年作者,是在农村工作的。他写的一篇小说发表后,引起了争论。本人直到事情结束也不大清楚是怎么一回事。限于环境条件,他也看不到众多的报刊,不知道他的作品人家是个怎么看法,也无所谓从中受到教育和得到提高。按理,最初发表这一作品的编辑部,应把有关资料和剪报及时寄给他——人们想象通常应是如此嘛!可是,事情偏偏不这样,以前不是这样,现在也不是这样。  相似文献   

16.
今年2月份,美国畅销书作家约翰·格里森姆的新作《华尔街律师》一问世,便名列纽约《出版商周刊》的畅销书榜榜首。这位风靡欧美大陆、以法律小说著称的“故事大王”在美国文坛驰骋还不到十年时间,然而他的作品却征服了无数读者和评论家,每一部小说问世都引起巨大轰动。以1994年为例,他的新旧作品共有4部上了畅销榜。一贯以保守严肃著称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曾发表专栏文章说:“上飞机的乘客人手一卷格里森姆的小说,仿佛这成了联邦航空管理局的规定。”《今日美国》报道说,1993年夏天被采访的高级经管人员中,有一半以上都在读格里森姆的小说,他的读者群的年龄从10岁一直到96岁。其流行程度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7.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统计,到那时为止,茨威格是作品被翻译成其他语种最多、发行量最大的德语作家.最近,由于徐静蕾改编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得奖,茨威格再次受到中国观众和读者的关注.在中国,茨威格最为读者熟知的作品是他的中短篇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象棋的故事>,<看不见的收藏>,<马来狂人>等都是读者耳熟能详的名篇.除了小说,茨威格还撰写了不少传记作品和历史著作,如<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昨日的世界>、<异端的权利>等.读茨威格此类作品,可以得到与他的小说不同的享受,概括起来说,就是同时感受他思想的魅力和文字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双雪涛的作品给人一种久违的阅读体验,类似于最初对“小说”这一门类产生兴趣时的愉悦和兴奋。人们多关心作家如何成长,但文学的读者正同作者一样,都必经一种成长过程。一个读者,在了解文学研究方法、接触相关批评话语之前,总会在某个特殊的时刻,毫无理论武器、赤手空拳地突然爱上看小说。很多时候,这并不是因为小说反映出何种社会历史内容,也无关与某种理论或文学传统的暗合,而出于一种朴素的事实:它讲出了一个以前没听说过的故事,分享了未曾经历的情感,使人在掩卷之后对生活感到新鲜。换言之,小说提供了一些有新意的、因而让人感到愉悦的东西。  相似文献   

19.
假如让我来谈对2006年小说的印象,我首先看重小说精神层面的东西,因为说到底,真正攫住人心的并不是那些稀奇古怪的故事,而是故事后面所蕴含的精神性的东西。可喜的是,这一年的小说从整体上体现出作家在努力丰富小说的精神性,努力表达崭新的、独创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20.
《且听风吟》是村上春树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这部作品充分展示了他的文学理念和写作风格,奠定了他所创作小说的后现代特征、叙事策略、语言风格、写作技巧及都市文学属性等基调.村上春树借鉴现代英语小说简洁明快的特点,对小说文本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