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未解风情、朦胧人生的少年时代的1957年,我曾于无意中得到一本《人民文学》,读到了《红豆》。当年宗璞就是带着成熟的《红豆》走上文坛,引人注目。谁料“不平常的春天”降临之时,虽是“人情所不能己者,圣人不禁”,而宗璞终因《红豆》种种缘由,被风涛卷入到生活的最底层。后来,上高中,读大学,我接触到了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中那份少年热情,青春  相似文献   

2.
《中华读书报》1999年9月15日登载的王春瑜《红豆、劳什子及其它》一文(副标题为“煞风景的考证之二”,以下简称“王文”),旨在反对浮躁学风,提倡好学深思,读后觉得用心甚佳,但其中对王维的名篇《相思》所作的新解释,也令我十分疑惑。  相似文献   

3.
俞明芳 《新闻记者》2005,(10):14-14
贵刊2005年第8期刊登了王志广先生的短文《“砍价”和“侃价”》(以下简称“王文”)说:“可见,在上述例句的语境中,‘砍价’是正确的,而‘侃价’这一词汇在词典中并不存在,属于‘生造词’。”  相似文献   

4.
有回看电视,在一个教观众做点心的栏目中,主持人一上台便大声朗诵“红豆生南国”的诗句,然后说“今天教大家做‘红豆汤团’”,我正惊诧主持人是如何用“南国红豆”  相似文献   

5.
论赋起源于民间说话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谈到赋,自古及今为之探源辨流者代不乏其人。东汉班固说:“赋者,古诗之流也。”(《两都赋序》)他认为赋是《诗经》的一个支派;梁代刘勰同意班固的说法,但又对其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了补充:“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字于楚辞也。”(《文心雕龙·诠赋》)这是说,除了《诗经》之外,楚辞也是它的一个源头。以后明代徐师曾、清代刘熙载、章学诚等都大抵承袭班固、刘勰的说法,并且使之更具体化。他们声称:“言情之赋本于《风》,陈情之赋本于《雅》,述德之赋本于《颂》”,“骚为赋之祖”。(刘熙载《艺概·赋概》)“古之赋家者流,原…  相似文献   

6.
唐诗中有不少篇章写到了红豆,而且其往往是与“相思”联系在一起的,例如: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  相似文献   

7.
王茂跃先生在《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不宜过高》一文(以下简称王文)中提出:“该理论对我国并不适用。”①我们认为,王先生的意见是值得商榷的。本文拟就此谈几点粗浅的意见,以就教于王先生。一、我国没有“半现行文件”吗?王文认为:“为什么说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相似文献   

8.
    
赋,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产生得颇早的一种文体。它创始于周末,特别发达于汉代,经过历代作家的创作实践,在体制上不断有所变化。它一直是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中重要的文体之一,所谓“诗词歌赋”,“赋”正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在中国文学史上,赋体作品的最早写作者是战国时代著名的学者荀况。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荀况有赋十篇,现存五篇(或称六篇,即《礼》、《知》、《云》、《蚕》、《针》,外加《佹诗》),收在《荀子》一书中。赋这一文体名称是怎么来的呢?从字上讲,“赋”是“铺陈”的意思。汉代郑玄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毛诗正义·关睢传·疏)))梁代刘勰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所谓“铺”  相似文献   

9.
7月26日上午,由中国作家协会、《人民文学》杂志社和北京东方英才文化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人民文学》优秀报告文学奖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孚凌、王文元到会祝贺并为获奖作者颁奖,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金炳华到会讲话,  相似文献   

10.
编辑学研究的误扩与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概念的讨论正在深入,这无疑会对编辑学的建设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准备谈一谈由“编辑”概念引出的“编辑学”概念的问题,不妥之处,敬请诸家指正。 文化缔构与编辑学 《科技期刊编辑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认为:关于编辑活动的释义存在着缩小和扩大两种倾向,“缩小的倾向,往往把编辑活动界定为‘六艺’,或‘六艺’加信息”,“扩大的倾向是把编辑活动延伸到文化或其他领域中去了”。书中没有引用这两种倾向表现者的原文、原话。如果我没有猜测错的话,那么,“扩大的倾向”当指包括王振铎《文化缔构编辑观》(以下简称王文)在内的一些文章的主张。因为,王文从题目到内容都是着眼于文化的。 我赞成《导论》的“编辑学是研究和探索编辑现象与编辑活动规律的科学”的简单定义(对其“详言之”的内容却不敢苟同,容待下文评说),也认为确实存在着缩小和扩大“编辑活动”释义的两种倾向。但《导论》认为“把编辑活动延伸到文化或其他领域中去”就是“扩大的倾向”,却是大谬了。道理很简单:编辑活动本身就参与了文化的创造、传播与积淀。所以,鲁迅在《<译文>复刊词》中说,出版家(包括编辑家)“大抵是‘传播文化’的”;斯坦利·安文在《出版概论》中特地引用了约翰·莫利的《回忆录》中的一  相似文献   

11.
释“七”     
《汉语大字典》释“匕’云:‘“七,数词。六加一的和。”这是“七”字的基本意义。在说解“七”字的字形及本义时,引《说文》云:“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卖出也。”并引了山《数名古谊),谓“‘七’古通作‘十’者,刊物为二,自中切断之象也……考其初形,‘七’即‘切’字”。丁山所谓古字,当是指甲骨文及六国古文。甲骨文“七”字与“甲”字相同,都像今日的“十”字以甲骨学小辞典》说“七”字的横比“甲”字的横较短,并非普遍如此人《说文》释“甲”云:“甲,东方之益,阳气萌动,从木戴车甲之象_一日人头直为甲,甲象…  相似文献   

12.
在谈到辑佚的起源时,王余光先生的《中国历史文献学》说:"宋代学者曾从马总《意林》、李善《文选注》和鲍照《舞鹤赋》等书中辑出《相鹤经》一书。"杨燕起、高国抗二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文献学》也说:"辑佚出现于南宋。当时黄伯思从《意林》、《文选注》、《舞鹤赋》等书中辑出佚书《相鹤经》。"洪湛侯先生《中国文献学新编》在《辑佚的取材》一节中也说:"宋黄伯思《东观余论》说所见《相鹤经》是从马总《意林》、李善《文选注》、鲍照《舞鹤赋》‘抄出大略’的,  相似文献   

13.
屈原与儒家     
雷鸣 《新闻爱好者》2008,(12):142-143
屈原思想归属哪一流派在学术界历来众说纷纭,各持己见。把屈原归人儒家、墨家、法家者皆有,但更多的是将之归人儒家。《史记·屈原列传》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王逸说:“《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离骚序》)刘勰《文心雕龙·辨骚》说:“虽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清戴东原也说:“其心至纯,其学至纯,其立言指要归于至纯,二十五篇之书,盖经之亚。”(《屈原赋注·序》)陈澧《东塾读书记》更明确指出:“屈子之文虽为辞赋家,其学则为儒家。”  相似文献   

14.
“文史一家”,这话讲得有道理。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新唐书》说他“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的现实主义大师,恩格斯说“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法国‘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这都说明了“文”等于“史”。而我国古代两部历史名著——《左传》和《史  相似文献   

15.
在1987年第4期的《国际新闻界》上,王志兴同志发表了《传播学研究对象、方法及其它》(以下简称《王文》)一文,对笔者发表在1987年第2期的《也论传播学的方法论意义及其局限性》(以下简称《也论》)提出了若干批评。正如《王文》所言:“学术争鸣是活跃学术空气、集思广益、录求真理的有效方式。而这种争鸣发生在传播学这个不特不受重视、而且有人反对的研究领域,就尤其值得高兴。如果某个‘争鸣’又是冲着自己来的,那就更  相似文献   

16.
《扬子晚报户繁星”副刊最近刊出了关于“新闻”词源考证的两篇文章。作者都是“南京高国藩”。第一篇文章.作者说“在古书中遍考“新闻’这两个字的来源,查来查去.‘新闻’二字竟在《红楼梦冲”.并由此断定:“‘新闻’一词是在清代初期时才出现的”,“《红楼梦》记载‘新闻’~词在中国典籍中为最早见。”第二篇文章中.作者推翻旧说.又立新论.称“新闻”一同最早见于晚唐李成用的诗句“多少新闻见.应须语到明”和“旧业久地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中。(笔者注:见1997年10月6日、Ic月20日《扬子晚报》)为此,笔者特意查阅了…  相似文献   

17.
辋川别业遗址与王维辋川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维隐居辋川别业期间,创作了许多出色的山水田园诗。弄清耦川别业的具体面貌,无疑有助于我们了解王维的隐逸生活和他的诗歌创作。关于福川别业,古人有一些描述,如唐冯资《云他杂记》卷八说:“王维居辋川,宅宇既广,山林亦远,而性好温洁,地不容浮尘,日有十数扫饰者,使两童专掌缚帚,而有时不给。”在王维的庄园中,仅专掌扫地的童仆就有十数人,可见其规模之大。家张戒称王维隐居耦川的诗作为“于富贵山林,两得其趣”(《岁寒堂诗话》卷上),大概也是基于这一认识吧。对于上述说法,笔者以往既抱怀疑态度,又不敢断然认定其为误…  相似文献   

18.
他用人生这支笔,饱蘸自信、勇气、热情、毅力的墨汁,为自己画出了走向成功的轨迹。他,就是渭南日报记者王文。(一)1993年底,王文被借调到刚改日报的渭南报从事摄影采访工作,实现了蓄之已久的记者“梦”。短短两年多时间,他竟在各类报刊发稿600多篇(幅),其中不乏名篇佳作。1994年,他的组照《’94三秦质量活动有声有色》获陕西省新闻奖社会问题类二等奖,《王杰山书记现场为农民朋友咨询服务》获“科技之春”征文一等奖,《白水有了一个边贸市场》获“金屋杯”摄影大赛二等奖。1995年,《农民请专家到田间地头》获“底店杯”摄影…  相似文献   

19.
1998年出现的贾亦凡先生等人的“客观报道”说①已经于逻辑学不合 ,于辩证法亦讲不通 ;1999年又出来了个陈氏公式 :“新闻的客观性———真实与客观形式的统一”② ,近日又见到陈力丹《再谈新闻真实与客观形式的统一———答程天敏同志》(以下简称《再谈》) ,深感这类文章 ,都将“客观报道”绝对化了。明明是陈力丹等人硬要将“客观报道”手法与新闻真实性原则等同起来 ,而《再谈》却偏要指责我的“不是一码事”之说是在“添乱” ,说我“将‘不是一码事’解释为不等于‘没有任何联系’ ,有些牵强 ,人们一般就是把‘不是一码事’这…  相似文献   

20.
《汉书》卷七《昭帝纪》记载了始见于昭帝元凤三年(前78年)的一项礼制: 三月,赐郡国所选有行义者涿郡韩福等五人帛,人五十 匹,遣归。诏曰:“朕闵劳以官职之事,其务修孝弟以教乡 里。令郡县常以正月赐羊、酒。有不幸者赐衣服一袭,祠以中 牢。”(中华书局校点本《汉书》第一册225页)杨树达《汉书窥管》卷一说:“‘正月’,《王贡两龚鲍传》作‘八月’。以《后书》刘平等传考之,‘八月’是也。详《王贡两龚传》。” 杨树达认为“正月”是“八月”之误,并说明有关论证将在《王贡两龚传》里展开。鉴于眼下最为通行的《汉书》校点本尚未采用杨说,而弄清“正月”是否“八月”之误的问题又有助于其他文献的整理研究,我们有必要继续探讨《汉书》卷七十二《龚胜传》的有关记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