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音乐艺术中始终推崇着"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人声歌唱,认为歌唱是可以充分地表达人类的各种情绪、情感和思想的。各种乐器的表演都以最富有表现力的人声为最终的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2.
家长的革命     
《课外阅读》2010,(8):32-32,33
音乐中说: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就是说弦乐不如管乐,管乐不如人声,真正能打动人的东西,还是有血有肉的东西,是充实的生命,是与众不同的个性。  相似文献   

3.
赵书明 《快乐阅读》2011,(1):114-115
合唱是音乐表演的一种重要形式,合唱艺术是人类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贯穿于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史书记载,远古时代就有许多集体演唱和舞蹈的形式;在西方音乐文化的发展史上,无论是在教堂上,还是在宫廷里,合唱这种表演形式都非常常见;在歌剧、交响乐中,它往往被作为表情、表意的重要手段。古人讲,"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由此可见,人歌唱的声音所表现出来的感染力是如此的强烈和丰富。正确、精准的合唱,能使学生感受  相似文献   

4.
试论美声唱法的形成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乐艺术是一门极为独特的表演艺术,它不仅要依据歌词和乐曲进行二度创造舞台形象,而且要依靠人声塑造声情并茂、意理深邃的声音形象。声乐声乐,实际上就是运用人声的演唱艺术。人声不仅包含着物理因素,而且具有生理机制和心理功能,所以,古人说“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可见,声乐艺术的物质是人声,而人声的优势、美丑,就不仅决定于天生的嗓子,而且要决定于后天的训练和修养。“玉不琢、不成器”。天生再好的嗓子,不经过长期训练,仍然成不了美好动听的歌喉。人类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日益丰富了训练歌喉的科学方法和艺术技巧。其中最主要的恐怕就是产生于汉语基础上的我国民族唱法和产生于印欧语系基础上的美声唱法。  相似文献   

5.
“歌者,乐之声也。故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肉居诸乐之上。”学唱歌不仅能通过呼吸促进身体健康,还能够通过情感的放松和随之而来的愉悦促进精神健康。高中音乐新课程内容结构六个模块,歌唱便是其中之一。歌唱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内容,也是可操作性很强的模块,所以许多学校在开设模块课时老师与学生都选择了歌唱模块。  相似文献   

6.
<金瓶梅词话>第七十五回里庞春梅对申二姐的几句恶骂,涉及[山坡羊]的声情问题,现辨证如下: 一、"宫调声情说"的由来与影响 元代燕南芝庵所撰<唱论>作为我国古典曲学声乐理论方面较早的学术专著,是对前人歌唱经验和当时杂剧演唱实践所作的理论总结,书中所提诸多观点、主张都对元明两代的曲学理论研究产生了极其深广的影响."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是一例,"宫调声情说"则又是一例.  相似文献   

7.
陈哲 《考试周刊》2010,(54):59-59
一、歌唱的概述 我国最早的一部探究歌唱的专著是《唱论》,为元代的芝庵所著,强调声乐艺术在音乐情感表达方面具有最直接、最能得心应手及更能产生独特艺术魅力的特点,提出"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以其近之也",明确指出在音乐情感表达时,以手弹拨琴弦奏出的音乐不如用气息吹奏出的(更贴近人体内脏),  相似文献   

8.
合唱最富于体现合唱和展现人声的表现力,通过合唱可以获得多声部、多层次的音乐效果和完美的艺术享受.参加合唱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对音乐语言的理解和表现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9.
贝彩红 《成才之路》2011,(15):52-52
世界上最美的是人声,而最美的人声是合唱。《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丰富的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出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10.
莫莉 《文教资料》2008,(9):192-193
合唱是声乐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容纳了人声全部的歌唱音域,运用了所有的声乐技巧.充分展现了人声的和美音色和恢宏气势.合唱作为一种相互配合的集体歌唱形式,可以培养人的音乐听觉、修养及与人合作的能力和团队精神.近年来,随着普通高校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日益重视,合唱课作为音乐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也得到了普遍的开展和推广.作为合唱训练的基础,发声训练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段,它是合唱训练顺利进行的前提.正确把握合唱作品的艺术风格,是体现音乐内容的重要基础,更能表现音乐的内涵与灵魂.笔者拟对普通高校开展"合唱"课的教学活动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1.
<世说新语·识鉴>中有这样一段叙事:大司马桓温有一天问参军孟嘉:"听艺妓演唱,为什么拉的琴没有吹的笛子好听,而吹的笛子又没有唱的好听?"孟嘉回答说:"那是因为‘吹'比‘拉'接近自然,而‘唱'又比‘吹'更接近自然."("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何谓也?""渐近自然耳.")"自然",在这里也可理解为是一种生命的天然状态."唱",出自人的发音器官,原为心声,不假于物,当然是最动听的.这可以说是音乐的"生态观"了.  相似文献   

12.
合唱是音乐的一种重要形式。合唱训练是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合唱训练具有人声多唱与多元结构的特点,合唱训练对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增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改革以来,合唱训练课程的改革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探讨合唱训练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加强对合唱训练的研究,科学改革合唱训练课程是高校音乐教学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在音乐艺术领域中,合唱是一种互相配合、互相协作的集体艺术。对于小学生而言,和谐动听的童声合唱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步入丰富多彩的音响世界,体验人声的无穷魅力,还  相似文献   

14.
合唱艺术是用人声来表现音乐作品的声乐表现形式,也是一种表现力极为丰富的"声乐交响"音乐体裁。合唱是集体音乐的表演,是多声部的音乐,强调的是均衡、和谐、共性。现在的合唱形式普遍以"混声四部"合唱为主,要求每个声部都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音色,音色在合唱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15.
我们大家在欣赏动听的歌曲时,能够想起古人说过的一句话: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人的声音是世界上最自然最优美的声音,这声音源于人的本身,是气息通过声带振动而产生了声音。歌唱的声音是由呼吸的支持而发出的,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有了好的呼吸,就有好的声音,也就能产生气声语言,气声和语言相互联系,是一个完美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16.
合唱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能够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音乐水平,在新课改背景下优化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阐述了新课改对高中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具体要求,提出了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音乐课堂合唱教学进行优化的对策,通过强化学生的基础训练、通俗化的作品遴选、在合唱中融入动作、尝试无伴奏人声合唱教学的方式,来有效的开展高中音乐课堂中的合唱教学。  相似文献   

17.
通过论述人声音响的选择、合唱中声部间人声音响的变化与统一,把握人声音响与情绪的联觉关系,通过联觉对应关系把握合唱中人声音响的选择与变化,就这一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歌声是音乐中最美、最动人的艺术……合唱中多声部的和声效果,音色的和谐均衡,声音立体感的充分表现,歌唱方法的协调一致,将人声之美发挥到了极致,给人以美的享受。"合唱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现行的小学音乐教材中有许多合唱歌曲,题材广泛,风格各异,其中有不少流传久远的优秀的儿童合唱歌曲,深受学生的喜爱。但在实际的课  相似文献   

19.
张莉 《宁夏教育》2011,(7):91-91
无伴奏合唱是指不用任何乐器伴奏、纯人声的合唱表演艺术。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山歌(侗族大歌)以及劳动歌曲,都是以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出现的。无伴奏合唱对音准、节奏以及合唱队员的音乐综合素质以及指挥者的要求极高,而这正是作为业余合唱团体的中学生最难做到的。  相似文献   

20.
当今合唱艺术在我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与重视,高水平的国家专业音乐比赛中也已有合唱比赛的存在。合唱在群众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艺术,在声乐艺术中是难度最大的一种表现;合唱是综合各种类型的人声为一体,获取人声表现最大化的体现,是强调以歌唱正确方法为基础,以和声功能为手段的表演形式,取消个性,强调共性。在从事声乐及合唱教学的时间里,我认为音乐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合唱团不仅能够提高自身音乐素养,也能对学习声乐的提高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对树立人生方向也有很大益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