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许珂 《教育革新》2007,(5):16-17
课程改革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课程管理中明确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订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相似文献   

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不只是一个单一的课程管理体制的变化,也是学校职责和功能的一次变迁:学校拥有一定的课程决策权和选择权,学校承担着开发课程的职责和任务。课程开发与决策,对绝大多数学校来说,还是一件十分新鲜的事情;学校明显存在着开发课程的意识淡薄、能力欠缺、资源不足等多种问题。正因为如此,  相似文献   

3.
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运用适合学校的课程”。由此看出,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亮点。因此。学校要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校本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产物,从原先国家集权式的课程管理体制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学校拥有了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人们出现了一些误解,比如把校本课程开发等同于编教材,或盲目照搬别人的经验,简单模仿,等等。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中对有关课程理念的忽视。[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2003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颁布实施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建议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基础教育正经历着一次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历史性变革,课程管理正处于转型期,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探索。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二部分第14条规定“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改革的第六个目标就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2003年《普…  相似文献   

7.
易浩忠 《农村教育》2005,(1):104-105
学校实施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本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由此,明确了学校在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中的责任和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寻京莲 《现代教育》2003,(17):56-56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指出,为了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需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鼓励地方和学校在落实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自主开发和实施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并于2001年秋季开始在全国38个国家改革实验区进行实验,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加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意味着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可以开发或规划符合学校需要和特点的课程。  相似文献   

10.
牛丽红 《天津教育》2001,(11):10-12
20世纪70年代,英美等发达国家广泛重视与国家课程相对应的,由教师为决策主体的课程开发模式———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1973年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辖的“教育研究革新中心”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最早提出开发校本课程,之后,许多国家开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验。我国是在90年代后期,逐渐有学者提出“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设想,“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提出来的。它是课程管理行政主体变化的一种表现,是课程管理权利的一次再分配。它的具体含义是:学校的领导、教师、…  相似文献   

1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全局性、全面性,改革内容涉及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与管理六个方面,所以说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关于课程管理的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了实施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即: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同时,在新的课程计划内,给地方和学校两级留出了10%~12%的空间,由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课程。实施三级课程管理,这既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难点、弱点问题。从两年多的实验来看,无…  相似文献   

12.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改变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为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这不但赋予学校更大的课程开发、管理权限,而且赋予学校更大的办学责任。如何科学地开发校本课程,值得我们去研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1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同时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开发充分尊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  相似文献   

15.
建国以来第八次课程改革实行了国家、地方与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地方与学校的课程决策权力,教育形势的发展给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本文将结合我校多年来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实践,拟就校本课程的价值、特点进行分析,进而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与途径。  相似文献   

16.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3级课程管理,以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与适应性。这一新的变化,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21世纪初期我国课程改革乃至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根据教育目标规划课程计划,按照这一计划制定必修课的课程标准,把选修课的决策权交给地方和学校,并颁发了与之相配套的《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指南》,旨在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理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3级课程管理。按照新课程计划,学校和地方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12%。学 校课程将由国家…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新模式。校本课程开发是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很多学校已经步人到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之中。然而,由于目前我国正处在开发的初始阶段,不少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还存在不少疑难和困惑。笔者认为,明晰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几个关键问题.是校本课程成功开发的前提条件。在此谈一些个人的思考与探索,以供同仁借鉴。  相似文献   

18.
我区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实行三级课程管理,进行地方、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以提高课程的选择性和适应性,增强课程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我国“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不仅意味着学校是国家、地方课程的执行者,而且可以结合本校实际,自主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不仅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而且也成为学校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20.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新课程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者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的决策权力逐级下班,校本课程的开发已经成为了各学校在课程改革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