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中国古典目录学中史部之演化轨迹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部是古典目录学四部分类体系当中的一大部类。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叙述这一部类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文章着重指出,在处于初始阶段的两晋南北朝四部分类体系当中,还没有地理和谱牒两大子目;唐初编纂的《隋书·经籍志》,始将地理和谱牒这两类书籍列入史部,乃是借鉴了刘宋王俭的《七志》和萧梁阮孝绪《七录》这两部非四部分类目录的类目设置;在此基础之上,史部目录始得以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2.
金华 《河南图书馆学刊》2013,(12):132-133,136
作为“纲纪群籍,簿属甲乙之学”,目录学的发展关系重大。随着七部分类到四部分类法转变的完成,史部目录的地位最终突显出来。直到《隋书·经籍志》(为了叙述方便,仿照惯例《隋书·经籍志》简称《隋志》《汉书·艺文志》简称《汉志》)的完成,史部目录终于独立而且下设各子目成熟完善,为后世所效仿。  相似文献   

3.
张伟波 《兰台世界》2012,(21):95-96
翁方纲《纂修四库提要稿·史部》(以下简称《翁稿》)是一部珍贵的稿本文献,通过考证、辨析《翁稿》中史部的宋代典籍部分与《四库全书提要》的体例与内容之间的差异,对进一步发展与深化该领域的理论研究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江西图书馆学刊》2019,(4):124-128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成书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是纂修《四库全书》的相连产物。它成书早于《四库全书总目》,又颇为简明、便于使用,是了解乾隆以前古代书籍的基本书目。虽然此前已有整理本,但仍存在很多讹误,需要予以指出,故对其史部提要之谬误进行考订,以方便读者读书治学。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籍总目·史部》是最新出版的力图“反映中国古籍流传与存藏状况的最全面、最重要的成果”目录专著,在著录宋刻本《史记》时,存在着失收版本、卷次题跋及著录错误等问题,本文进行了补正并探究了成因.  相似文献   

6.
<直斋书录解题>的史部类目是广泛吸收前人史目成果,在传统的四部分类体系上进行改进而设置的一种更能全面地反映史部书发展源流,更好地揭示史部书全貌,并时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史部类目,当然也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7.
以《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史部提要为考察对象。可以发现《总目》非常注重考证典籍内容的可信性和可能性。理性对待历史文献。考证内容涉及人物、书名、典章制度、异闻等各个方面。纠谬正误。解决了大量学术难题。为传统目录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考据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四部分类法是我国特有的书目分类体系,它植根于儒家伦理教化土壤,萌芽于"独尊儒术"的西汉《七略》;发轫于图书日增、目录事业繁荣的西晋《中经新簿》;初立于玄理日盛的东晋《晋元帝四部书目》;确立于学术繁荣、版本著录发达的唐代《隋书.经籍志》。清乾隆皇帝视四部分类法为"古今不易之法",在他督导下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集处理古籍的四部图书分类法之大成,使这一独具民族特色的分类体系臻于鼎盛,而《四库全书总目》也成为我国古代目录学史上的丰碑。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目录中,"诏令"之书曾长期被作为"文集"而著录于集部。然而,从《旧唐书·经籍志》开始,"诏令"开始由集部向史部移动,至《新唐书·艺文志》在史部起居注类附设"诏令一家","诏令"最终成为史部的组成部分。"两唐志"诏令文献类目的调整变动,是唐中期以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在目录编撰上的体现,是宋代档案文献思想进步的产物,对于后世目录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明代目录著作中的史部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文渊阁书目》、《国史经籍志》、《百川书志》、《万卷堂书目》、《世善堂藏书目录》、《玄赏斋书目》、《澹生堂书目》等明代官私目录著作中史部分类的考察,明代史学在目录学著作中的体现亦可考见。这些史部类别的设置,对传统目录著作史部分类进行了修正和补充,而一些新类的出现,不仅反映着史学发展过程中史书部类的变化,从中亦可窥见明代史学发展的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11.
"四部"称谓最早见于东汉末年,专指集部文献。东汉末期至南朝梁,校雠工作中使用"五经""四部""史汉""诸子"代称甲乙丙丁四部图书。南朝梁至唐朝初期,校雠工作中使用"经部""史部""子部""集部"替代"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的称谓。但是,从东汉末期至唐朝初期,编制的四部图书目录始终以"甲乙丙丁"命名,直到显庆年间,《隋书·经籍志》使用校雠术语替换四部目录的称谓(甲乙丙丁),"经史子集"才由校雠工作中的专业术语嬗变为四部目录的称谓。唐宋时期,称引四部书时,依然以"甲乙丙丁"命名,抑或结合校雠学"经史子集"的称谓和目录学"甲乙丙丁"的称谓,采用目录次序加校雠内容的混合称引方式。  相似文献   

12.
史丽君 《图书与情报》2005,(5):96-99,103
以《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史部提要为考察对象,可以发现《总目》非常注重考证所录古籍的版本情况:考证版本差别,考证版本产生和流传过程,考论善本的标准。在这三项工作中。《总目》都注重从版本内容入手。有助于克服版本研究中形式主义的倾向。  相似文献   

13.
明代私家书目中小说类目的变迁与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建 《图书馆学刊》2008,30(1):128-130
东汉至宋元,古代目录著作中小说类目的形式与内容一直沿袭<汉书·艺文志>,无所更替.明代私家书目中小说类目的著录形式开始打破四部成规,甚至直接把小说从子部析出,转而著录于史部或其他类目;著录内容也开始全面突破,除文言小说外,话本小说及章回演义小说等通俗小说皆有较多著录.分析了这种变化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4.
《四库全书荟要提要》是指收录于《四库全书荟要》中各书的书前提要,因完成时间相对较早,与它本《四库全书》提要存在不少差异。论文以史部提要为例,将《荟要提要》与它本《四库全书》提要作一综合比对,以《荟要提要》证《四库全书》提要之误,也以《四库全书》提要证《荟要提要》之误。  相似文献   

15.
.档案史料.雍正朝箭毒及解毒药方史料1.3马嘉理案史料(四)1.14胡适史料拾遗续编(上)吴元康辑2.3清末各省兴办农林实业史料3.3胡适史料拾遗续编(下)3.7雍正年间清廷办理西路军需钱粮销算史料4.3光绪帝大婚备办衣料等件数目清单4.19.专家论坛.《中国通史目录》和《新史学》汤志钧1.28晚清满汉关系与辛亥革命朱东安1.36《清史.报刊表》中有关古代报纸的几个问题方汉奇2.10张伯苓与南开精神魏宏运3.19.学术论文.记注档案及其史料价值倪道善1.44从居延三简档案史料论“民爵”刘敏1.49史部目录的形成与确立刘蓉王东维1.55论明与中亚帖木儿王朝的关…  相似文献   

16.
陈鹏 《图书馆杂志》2023,(3):123-129
《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谱系家”,著录七部谱系文献,包括“皇族谱”“姓望简谱”和佛教谱牒三类。其命名和著录文献方式,明显继承了《隋书·经籍志》“史部谱系类”。通过考察《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谱系家”著录文献情况,可知它丰富了中古中国谱系文献的书目,也为中古谱学史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带来了新认识。  相似文献   

17.
刘蓉  王东维 《历史档案》2007,(1):55-57,80
图书分类在科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郑樵曾说:“类书,犹持军也。若有条理,虽多而治;若无条例,虽寡而纷。类例不患其多,患多之无术耳。”郑樵的话形象生动地说明,分类如有系统,分得细密,书籍再多,也能条理清楚。如果没有系统,就会杂乱无章。类例不明,图书失纪,也就更谈不上研究了。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献,首先就要掌握古代史籍的分类,而史籍分类,则主要体现在历代编修的诸多目录书中。史部目录的形成,又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历史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8.
在<东北三省古籍线装书联合目录>编委会的一次会议上,与会编委对四部分类表的设置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我提出应把方志从传统四部分类表中的史部三级类提到二级类目,得到了三省编委赞同.因为这是学术界长期关注的问题,有必要从理论上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宋元嘉八年秘阁四部目录》,别称《四部目录》,又称《四部书目录》,《隋志》和《两唐志》均未著录。古典文献中最早著录本目的,只有《七录序·古今书最》。《古今书最》是一份著录编撰者南朝梁阮孝绪(385~433年)以前所能收集到的见存书目的定献资料,由于时代接近和编撰者的认真,在  相似文献   

20.
唐明元 《图书馆杂志》2006,25(3):77-79,61
通过对相关史料进行仔细分析,认为《大四部目》为殷淳之私撰目录,而《大四部目》早于《七志》,故其应为私撰目录之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