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在我近40年的记者生涯中,曾有一位素不相识的人,先后四次给我写信。第一次,他在信末落款的名字前,冠上“一个真诚求助者”;第二次,在信末落款的名字前,冠上“一个不该忘记您的人”;第三次,在信末落款的名字前,冠上“一个知恩难报的人”;第四次,信末落款就只署了自己的名字。他每次来信,我一般都回信,于是,我们之间发生了一段书信交往的情缘。  相似文献   

2.
在瑞士华梦湖畔的一个小镇上,有一家生意清淡的录相带商店,大多数来此旅游或居住在当地的人,并不知道这家商店的年轻老板欧也尼原来是世界著名艺术大师卓别林的爱子。有人给欧也尼出点子,劝他以卓别林的名字做广告,振兴录相带商店。憨厚的他却连连摇头说:“我要利用父亲的名声做广告,揽生意,实在太轻而易举了,然而这是不正直的。我不想让太多的人知道我的身世,连欧也尼的名字也是根据我祖父的名字取的,我只想靠自己的努力来谋生……”  相似文献   

3.
有一年快过年时,父亲用自行车驮着一个大箱子回来了。我赶紧跑上前去问父亲是什么。父亲说:“是电视机,今年咱们就能看春晚了。”“什么是电视机啊?”我问。父亲说:“打开你就知道了。”当父亲把这个黑色外壳、莹亮玻璃屏的东西放在桌上时,我伸出小手指轻轻触了触玻璃屏,很滑。父亲接上电源,拔开天线,“啪啪啪”连拧几下,那玻璃荧屏上就出现了会说话的小人儿。  相似文献   

4.
龙应台 《出版参考》2005,(12):21-22
在我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对“全球化”第一次发生“戒心”是在一九七五年刚到美国时。在台湾读大学时,教英语的美国教师会要求每一个学生选一个英文名字,因为她可记不得几十个中文名字。于是一整班的学生都变成了Dick,Tom,Harry;我的名字叫“Shirley”。到了美国,我开始教美国学生英文写作。面对二三十个美国学生,很难记得谁是谁,我花了一整个下午的时间把人名和脸相配起来,认得了。于是我回想,为什么教我的老师没坐下来花时间,把我们的中文名字记住,反而让五十个人都为她的方便而改名呢?  相似文献   

5.
父亲的秘密     
“罗伯塔,”父亲低声说道,“我有件事情要告诉你。”父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几天前,妈妈因为癌症去世了,父亲一时接受不了而病倒。忙完妈妈的葬礼我就立刻赶到医院,从小我就喜欢和父亲待在一起。我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和很多家里的“老二”一样,我感觉自己始终在家里是无足轻重的一个。妈妈生病时,我每天都来照顾她,  相似文献   

6.
任虹 《云南档案》2007,(5):23-24
我的籍贯是陕西省子长县,但我从没有回去过,不知道那里是什么样。从小就听父亲说,子长县是用姑父的名字命名的。1934年谢子长同共青团员史秀云(我的姑姑,陕北妇女工作的创建人)结为革命伴侣。由于两人的结合,我的父亲也很早就成了“红小鬼”,给红军送情报、站岗、放哨;爷爷是个中医,给红军看病疗伤,  相似文献   

7.
走近许振超     
2003年3月,我采写了青岛港刷新中国集装箱装卸效率记录的消息,提到青岛港用许振超的名字命名的“振超效率”。部门领导在研究题目时提出让我深入采访一下为什么要用一个人的名字命名这个效率。带着这个问题,第二天我就跑到前湾码头采访。一见许振超,就感到这个队长与众不同。当  相似文献   

8.
“李铎”这个名字是他头天晚上临时从字典里找出来的,他认为“铎”这个字,一是声音响亮,有分量;二是意义深,有唤醒民众之意。为什么要临时改名呢?原来是李铎担心考不上军政大学让人笑话,所以就换个名字去报名。以后,“李铎”这个名字伴随他走过了几十年不平凡的岁月,见证了他另一段曲折的人生经历,他最初的名字李青槐反而没有多少人知道了。而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我到北京给李铎送样书,他和夫人竟亲自到月台上来接我,中午又设宴为我洗尘。恰好中央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文清因采访李铎在座,李铎不经意地告诉她早上接人去了,当文清问接谁时,李铎一指我:“他呀。”文清顿时瞪大了眼睛,她万万想不到一代书法名家竟会亲自到车站接一个小编辑!  相似文献   

9.
吉人不吉     
《今传媒》1997,(7)
吉人不吉文/辛民清代有个青年名叫吉jí人,他刚刚结识了一个朋友,彼此通报了姓名。过了几天,朋友给他来信写成了“击jī人”。等到再见面时,这个青年笑着说:“我连缚鸡的本领也没有,怎么会‘击人’呢?”我的名字是“大吉的‘吉’。”又过了几天,朋友又来了信,...  相似文献   

10.
如果问单位门口的保安,每日见得最多的是谁,没准他叫不出我的名字,但会指着我说:“就是她。”因为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我白天在报社门口“蹦”进“蹦”出,闲暇时则带着女儿在门口转进转出遛达。 女儿是一剂催化剂,有了女儿,忽然如同换了一个人,原本无忧无虑有时也无病呻吟的女儿腔转  相似文献   

11.
正我虽然不出生于1949年,但我的名字中却有"国庆"二字,揣摩父亲当年给我取这个名字的意思,大概是要我长大后牢记新中国给我们家带来的好处,永远不忘本吧。我们家以前从来没有出过大学生,如今家里也有大学生了如果我父亲能活到今天,他该有多高兴啊。捏粉面人的人家里竟然也出了大学生,这是我父亲这一辈人连做梦也不会想到的。我目前是老城隍庙"松云楼酒家"的一名糕点师,也是徐汇区"非遗"项目传承人。我的父亲叫李新发,山东荷泽人,艺名"面人阿三",解放前在上海大世界、宁海西路、老城隍庙一带以捏粉  相似文献   

12.
夜阑人静 ,刘少华深情地翻开家庭档案 ,目睹着父亲留下的那份亲笔遗嘱 ,不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那是两年前的事了 ,刘父病入膏肓。一天 ,老人躺在病榻上吃力地呼唤着儿子的名字 :“少军 ,少军……”刘少军听见父亲喊他 ,即三步并作两步地奔到了父亲的病榻前 :“爸 ,你怎么啦 ?”“少军 ,爸是不行了……”老人的声音很弱 ,他吃力地用颤巍巍的手把一页白纸递给儿子。刘少军赶忙接过白纸 ,定睛一看 ,啊 ,是父亲立下的遗嘱 :“我病故后 ,家中价值 8万元的一套住宅产权由兄妹二人继承。刘广田。 2 0 0 0年 6月 1日。”其时 ,病房中除了刘家父…  相似文献   

13.
瞬间     
刚参加工作时,听到同行们都把自己称为“兰台人”,心中着实感动。也就在这一瞬间,我对自己的工作好像一下 子充满了无比深厚的感情。姑且不去考究和追溯“兰台”的历史与渊源,只想用兰台的沃土润养出自己的兰心慧质。生活就是这样,从某个瞬间开始。其实,早在6岁那年,冥冥之中就早已注定我将是一个档案人。一名被下放回乡的老干部找到在落办工作的父亲,热泪盈眶地对父亲说:“老张,找到档案了,我的事有着落了!”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春天的雨后,漫天飞舞着蹁蹁的红蜻蜒。也就在那一瞬间“档案”这个陌生…  相似文献   

14.
我的父亲去世时,还没有过他的四十五岁生日。这个年龄,正是一个在事业上成功的人的黄金时代。我的父亲去世时,我才十五岁。我的母亲是在我两岁时离开父亲的,据说她后来投海自杀了。因为父亲没有再结婚,工作繁忙,加以两次长时间出国考察,所以我小时候大  相似文献   

15.
澳大利亚的公共广播电台□陈崇山澳大利亚的十月,春意盎然。我们在悉尼街头叫了一辆出租车,不想司机是位华裔,汉语说得相当好。当他得知我们来自北京时,非常高兴,自我介绍说:“我姓鲍,鱼字边一个包字。名字叫‘国领’,国家的国,领袖的领。我出身在帝汶岛。我父亲...  相似文献   

16.
周末没事,打开47年的用稿簿数数我到底写过多少人,得到的数字是392人。我用一个新本子把他们的名字一一登记下来,建立了一个“小档案”,上有赞扬国务院两任总理  相似文献   

17.
感谢父亲     
每当翻开自己的剪报本,看到剪贴在首页的《上官镇农民体育活动好活跃》这篇消息稿时,我不免会想起我的父亲,正是父亲的引导,自己才走上了新闻报道这条路,而自己也没想到这篇处女作竟然“首发命中”。2001年初冬的一个周末,我第一次为“爬格子”而“开夜车”,写了又改,改了又写。终于比猫画虎写出了自己平生的第一首息引也为又一篇消息。然而,我的“大作”并未得到父亲的夸奖。只说了一句“再好好揣摩,好好修改一下”。当我再次把稿子拿给父亲时,他告诉我,新闻讲究精悍,要多修改,不怕修改,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稿子。最后…  相似文献   

18.
当我阅读台湾《联合报》时,一再发现柬埔寨有位重要人物名叫“施诺汉”,我百思不得其解。然而当谜底解开时着实令我目瞪口呆,“施诺汉”原来是“西哈努克”在台湾公认的译名。其实,何止是一个“西哈努克”,当今海峡两岸报刊上除了日本和朝鲜的人名译名是同样的之外,几乎每一个“洋人”,在海峡两岸都各有一个名字。  相似文献   

19.
正小时候翻阅父亲吴奔星1930年代主编的诗刊《小雅》,对两个名字出现频率很高的诗人总是搞不清楚,甚至混淆:一个是路易士,一个是史卫斯。或许是两人的名字都有点欧化吧。及长,知道诗人路易士原来是父亲1930年代的老友,后去台湾,1950年代初以纪弦的名字开创了台湾现代诗派。至于史卫斯的下落,则长期不明,但我对他的好奇,却始终没有淡漠。尤其是上大学后,老师布置了一首英文诗的写作,我以《Forget Me not》为题,写了一首短诗,得到老师好评。几年后,我再翻阅《小雅》杂志,发  相似文献   

20.
任虹 《云南档案》2007,(10):23-24
我的籍贯是陕西省子长县,但我从没有回去过,不知道那里是什么样.从小就听父亲说,子长县是用姑父的名字命名的.1 934年谢子长同共青团员史秀云(我的姑姑,陕北妇女工作的创建人)结为革命伴侣.由于两人的结合,我的父亲也很早就成了“红小鬼“,给红军送情报、站岗、放哨;爷爷是个中医,给红军看病疗伤,他们的家庭因此被誉为“红军家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