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一般以为,赋是一种在诗文之间的中间文体,然而,这种认识并没有在文体四分法中为其找到归属.赋虽然以诗为源,然而,整个赋的发展历程却呈现出清晰的远诗近文轨迹,到宋代时基本与文合为一体.从形态与体性上来看,赋,尤其是它的典型样式——汉大赋,也更接近散文.与此相关,在历代诗文集选中,赋总是被编入文集而非诗集中.基于以上事实,在诗文小说戏曲四分法中,赋应该归属于散文种,尽管它并不是典范的散文.  相似文献   

2.
囿于对模拟的偏见,笼统的否定司马相如模拟之赋作的价值,这往往会抹杀司马相如对汉赋定型的贡献。司马相如赋作正是通过对屈原与宋玉作品的模拟,逐渐脱略了散文的特征,形成了赋的主客问答体式,以铺陈为体现赋之文体特色的表现手法,凸现了汉赋“丽”的形式特征,形成一种非诗非骚也非散文的赋体句式。充分关注拟作,有助于我们发现新的文学史线索。  相似文献   

3.
赋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大体裁 ,它既具有散文所不及的规模 ,又充满诗的特性 ;既适于言志体物 ,也宜于抒情写景 ,篇体结构可长可短 ,融合了诗与散文不易兼得的诸多长处 ,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是一种相当特殊的文体。大概因此 ,自古以来这种文体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从汉代到唐宋 ,赋体文学由正式形成而至不断演进 ,尤其在汉代 ,赋成了一代文学的代表 ,与唐诗、宋词、元曲齐名于世。赋的创作也是历代评论家所关注的对象 ,有关评论可谓史不绝书。但是由于各个时代的审美标准和思想观念不完全相同 ,对赋的认识与评价也有所差异。前人比较看重赋的…  相似文献   

4.
诗与散文是有着严格分野的两种文体。“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相似文献   

5.
文体范本之二十九:赋体我国古代文坛,有诗、词、曲、赋并称之说,而且由来已久,广为人知。两千年来,赋作为一种特殊文体,它同诗、词、曲、散文、小说一道,组成了蔚为壮观的文学画廊。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课文《云赋》是从孙荪同志写的《星云月三赋》中节选的一赋。赋,我国古代的一种韵文,这里含有歌颂、赞美的意思。这种文体,兼具有诗歌与散文的性质,大多铺陈风物,托物抒情。现在已经不用赋这种文体了,但是,现代散文中,有一类文章,往往吸取古代赋这种文体富有文彩和行文自由灵活、可以敷陈其事、咏物抒情的特点,而屏  相似文献   

7.
先秦诗歌涵盖了诗、歌、谣、讴、辞、吟、诵、颂、铭、箴、言等种种形式。它们之间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又有着细微的差异。大体而言,它们有的属于“诗”,有的是“骚”,有的则归于“赋”的范围。因而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骚”首先突破了如《诗经》十五国风重章叠句的特征而继承了“诗”副歌体的形式;其次是“赋”发展了“诗”独章的颂体式又借用了“骚”的结构,使“赋”与骚体诗有着形式结构的沿袭;最后在“诗”与“骚”的基础上,“赋”又吸收了问对散文结构特征与“诗”‘“骚”画境,从而形成了其后的散体“赋”与先前辞赋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赋史上,苏轼是“变赋”的创始人,“骄、散融汇”的开拓者。他有意识地追求赋的“新变”,既吸收了诗骚、汉赋、骄赋的传统精粹,又向“现代诗化散文”似的方向转变,并从题材的开拓到艺术的创新,从意象化抒情言志到意境的象征超越,管多所建树,在理论与实践上确立了“变赋”的体式和审美特质,为新赋体注入了艺术审美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人文诸因素影响下,建安时期的骚体赋创作呈现出许多引人注目的特征:题材内容由重抒情向咏物、征戍、纪游等领域拓展,文体功能增强;形式上的散体化倾向和多体同题现象的出现,骚赋的体式特征逐渐弱化;受个性觉醒等因素影响,抒情视角逐渐下移;与建安整体时代特征相合,作品的情感基调呈现出悲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赋史上,苏轼是“变赋”的创始人,“骈、散融汇”的开拓者。他有意识地追求赋的“新变”,既吸收了诗骚、汉赋、骈赋的传统精粹,又向“现代诗化散文”似的方向转变,并从题材的开拓到艺术的创新,从意象化抒情言志到意境的象征超越,皆多所建树,在理论与实践上确立了“变赋”的体式和审美特质,为新赋体注入了艺术审美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李清照《打马赋》一文的书写方式是对赋体文学“辨”“尊”传统的继承,代表着作家对赋体雅俗标准与正统思想的重申。从文体内部规范与审美特质的角度看,该赋在艺术上沿袭前代赋体铺采摛文、骈四俪六、结构精巧、限韵等特征,表现出明显的辨体思维;从赋体文学价值谱系的角度看,该赋在正文、“辞曰”部分明道言志的思想主旨符合古人“赋乃诗骚之源”的文体观念,是靠拢赋之正体而为的尊体结果。  相似文献   

12.
胡立新 《黄冈师专学报》1999,19(2):46-51,94
在中国赋史上,苏轼是“变赋”的创始人,”骈、散融汇”的开拓者。他有意识地追求赋的“新变”,既吸收了诗骚、汉赋、骈赋的传统精粹,又向“现代诗化散文”似的方向转变,并从题材的开拓到艺术的创新,从意象化抒情盲志到意境的象征超越,皆多所建树,在理论与实践上确立了“变赋”的体式和审美特质,为新赋体注入了艺术审美的活力。  相似文献   

13.
诗歌通过与散文、戏剧、小说等文体的嫁接、复合产生一种新的诗歌文体,是现代诗歌文体衍生的一种主要方式.复合体诗歌是一种新的诗歌文体样式,预示着现代诗歌文体探索、发展的方向,体现出现代自由诗在文体上的自由性和创造性.复合体诗歌使现代自由诗背离传统诗歌的文体样式越来越远,变得愈来愈不像诗.  相似文献   

14.
"诗笔"叙事演进与传统叙事诗发展密切相关,亦是推动赋与不同文体交互的重要契机。"诗笔"叙事作为一种书写笔法,"以诗为体"的叙事属性决定其区别于"文笔""史笔"的语体特征与表达范式,且在特定文化氛围下,于早期叙事诗文本中有消融与转移之势。汉初,"诗笔"叙事入赋,汉赋始盛并将赋体铺陈推向高峰;汉末,大赋式微,"诗笔"叙事借由文体交互从赋体转出且"多途取道":"以赋为文""以赋为诗""赋入戏剧""赋入小说",实现赋与不同文体的交融互渗。"诗笔"叙事入赋体,转移了早期叙事诗文本的发展空间,从赋体转出则分化了叙事诗体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古人对山水的审美观照态度和能力,早在《诗经》时代即已具备。但诗、骚对山水审美的文学表现,均还显示了某种片断性和附属于抒情需要的特点。宋玉《高唐赋》第一次将自然界的山水作为整篇赋作的表现主体和中心,并以宏伟的整体布局和多层次描绘,创造了蔚如雕画的奇境,成为先秦山水审美文学中具有突破意义的作品,标志着中国古代山水审美文学表现的成熟。先秦的山水审美表现,之所以首先在赋体中(而不是在诗体中)走向成熟,与古人对诗、赋不同文体的表现功能和特征的认识、对作赋才能的重视以及宋玉自身的创造才华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散文诗是中外文化在新诗革命特定时期契合的产物,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具有诗化和散文化的双重特点,特别是在外形上具有散文的形体,在文体功能上与诗的抒情功能有殊途同归之处。20世纪中国散文诗经历了从散文化的诗到诗化的散文的发展轨迹,其文体建设经历了一条曲折之路。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散文诗的非独立文体的存在方式一直影响着新诗的文体建设,加剧了新诗的“自由化”和“散文化”。  相似文献   

17.
高丽王朝大儒李穑《辞辨》,为东国不可多得的辞赋学论述。李穑认为“赋”之文体来源于《诗》“六义”之“赋”,此“六义”之“赋”后又流变为“骚”,“骚”又流变为汉赋。于辞赋之分类,主张“辞”、“赋”为两种不同文体,但同时又秉持《文选》“赋”、“辞”、“骚”之说,没能看清“辞”与“骚”之间的关系,错误承续了萧统的混乱。  相似文献   

18.
赵芳 《学语文》2002,(5):28-28
散文,是一种熔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的自由、活泼、不拘一格的文学样式,也是考生普遍感到无从下手,失分率较高的一种文体。鉴赏散文,就要根据  相似文献   

19.
文体类别上的区分,和文学理论意义上的区别,是南朝文论区别骚、赋的两种方式。通常的研究方法将两种方式分开看待,或局限于《文心雕龙》《文选》二书范围之内,并不完全适应于南朝文论的实际情况,难以对骚、赋区别现象有整体性的认识。仔细梳理南朝文论对骚、赋的认识情况,实际上,在《文心雕龙》之前,南朝文论中已形成对"骚"文学作品方面的共同认识,而与论赋的共同倾向有较大差异,成为骚、赋在文学理论意义上区别的前提。在南朝文论对骚的共识中,还包含着对"骚"文体方面的一种论述思路,对骚、赋文体类别上的区分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20.
《雄关赋》虽为课内自读课文,但篇幅较长,内容上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学上不宜面面俱到,只宜长文短教。本课拟以赋的文体特点为线索,从分析文章词语使用特色和标题艺术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把握作品的主题,以期达到教学目的。一、从文体特点入手,分析文章词语使用特色1.明确“赋”的文体特点。①“赋”原是我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文学体载。它有韵,但不是诗;它的句式像散文,但不同于散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