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迄今为止最科学、最合理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与创造是幸福的源泉,道德是幸福的前提,奉献是追求幸福的终极归宿,幸福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是享受与劳动的统一,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幸福中国,应当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民幸福为本;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让幸福成为百姓的普遍感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幸福质量;加快完善经济体制改革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筑牢幸福的基础;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增强幸福感;建设生态文明,造福后代.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劳动是幸福的源泉,道德是幸福的前提,幸福是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结合,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这种科学的幸福观,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为我们追求幸福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追求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开展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加强与改进。大学生幸福观教育要坚持精神幸福与物质幸福相统一、过程幸福与结果幸福相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统一的原则。协调发挥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功能,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作用,是开展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主要包括:幸福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结合和统一,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结合和统一,是享受和劳动的结合和统一,是个人幸福和集体幸福的结合和统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启示我们,在当代中国,要使人们生活得更加幸福,就必须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建设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以缓解社会压力,拯救心理危机,通过辛勤的劳动和奉献以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5.
与当今并存的传统的幸福观和西方的幸福观中片面极端张扬个人利益和某种需求的消极性不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追求物质与精神、享受与劳动、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倡导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追求和创造幸福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幸福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从人类社会的实践过程中提炼出来的。马克思幸福观着重关心人民的疾苦,追求全人类的幸福。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对幸福观的思考是一种更贴近现实的人生哲学,内容上更为系统科学,直到今天依然对我们追求幸福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有指导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追求幸福是人类亘古不息的话题.密尔的幸福观奠基于功利主义道德原则之上,其功利主义幸福观主张个人幸福要与社会幸福相统一,注重物质生活中的精神快乐,并将美德渗入其中,强调一种美德幸福.他的幸福现对当代美丽中国幸福观的建设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如何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使人们生活的更加幸福,是党和国家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强调幸福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辩证统一,是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辩证统一,是创造和享受的辩证统一的科学的幸福观。因此,把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置于中国实际,指导中国幸福社会的建设,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道德与幸福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论题,其核心在于如何解决道德与人的幸福的不一致问题,尤其是二者之间的冲突,即德福冲突问题。只注重物质财富所带来感官快乐的幸福只能是短暂消极的,只有在符合道德属性的实践基础上的幸福观才是对人的发展有意义的、积极的幸福观,才能达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基于马克思主义资本批判基础上的道德幸福观明确阐释了道德与幸福的一致性关系,并提出了将"社会个人"作为解决当代幸福观问题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幸福论是科学的幸福观思想,对当今大学生理性、科学的幸福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启示。我们应当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论的指导下,敦促大学生努力树立追求精神自由更幸福,劳动、创造最幸福,奉献本身就是幸福,社会的、大众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等幸福观,以便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实际生活。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生活观尽管没有把生活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加以系统论述,但蕴含着包括生活的属人性、生活的关系性、生活的交往实践性和生活的过程性等内容在内的丰富的内涵。至今它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是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直接理论依据,为包括我国正在探索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各个领域提供了理论指导,并指明了“以人为本”、“回归生活”等实践方向,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所谓"宪政民主",就是遵循名副其实的宪法之指导原则——自由与平等以及人道与公正诸社会治理道德原则——而受其限制的民主,因而也就是保障政治清明和德福一致而防止政治腐败和德福背离的充分且必要条件,是政治清明和德福一致的普遍的必然的根源。这样一来,如果一个国家实现了宪政民主,那么,该国的政治必定清明,国民的德福必定一致,他们做一个有美德的好人的动力和愿望必定强大,最终形成国民品德的普遍提高。因此,宪政民主是提高国民总体品德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艰苦奋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新形势下,全党委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反对奢侈挥霍之风,要把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年轻一代,更急切需要加强艰苦奋斗教育。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民族院校的重要组成群体,由于从小受到特殊生活环境、教育环境以及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影响,在进入大学生活之后其民族观具有不同于一般大学生的特点,注重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实际特点进行研究,探索切实有效的民族观教育途径,有助于培育其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  相似文献   

15.
幸福思想史上的思想家们总是以人性为出发点来认识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及其关系。只有科学的人性论才能科学地解读人的幸福。马克思的人性论是科学的人性观,人的本质是最根本的人性,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人的需要和社会关系的总和三者的完整统一,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可以确证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及其统一。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的主体内容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协调进步思想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世界整体趋向论、社会协调发展论和历史进步主体论等发展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国创新的最新成果形成的以人本思想为核心的科学发展学说。科学发展观从哲学的高度审视了历史进步和主体发展的规律,是思考中国社会现实和着眼未来发展的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17.
英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特里·伊格尔顿遵循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解放的终极关怀,以伦理学为新的起点,对道德、真理、客观性、自由、公正、正义、幸福、人性等后现代主义所逃避宏大问题作出了独特的思考和阐发。尤其在西方学术界宣布理论终结或死亡的“理论之后”,他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身体力行地探索了“生命的意义”这一宏大理论命题。  相似文献   

18.
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理论基点,深刻解读了社会转型中幸福的时代价值。认为要积极树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作用,促使人们追求和谐富足的幸福社会,推动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结构转型。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实践性、开放性、批判性和人文性是其基本特征。紧紧抓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特征,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改革的根本立足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立足实践,关注当今时代和现实生活;秉承开放精神,加强对话和交流;提倡怀疑精神,注重批判与反思;彰显人文性,关注人的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