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振宁这位华裔科学家,因与李政道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而获诺贝尔奖。传记作者不但描述了杨振宁的科学成就,而且还展示了他的内心世界。与此同时,作者对杨振宁的治学方法也进行了评述和介绍。  相似文献   

2.
《新教育(海南)》2005,(1):48-48
杨振宁,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于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中国安徽的合肥市。  相似文献   

3.
【我解读】作者杨振宁,系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他与邓稼先很小就一同玩耍,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人以后。两人虽分居美中两国,但对祖国的感情却同样浓烈炽热。  相似文献   

4.
1 杨振宁获“鲍尔奖” 1994年11月26日文汇报第4版刊登了记者张焕培从纽约发回的电讯,其内容是:美国富兰克林研究所最近宣布,今年将全美金额最高的科学奖——“鲍尔奖”授予了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是为了表彰他的新发明——“杨氏磨坊”理论,以及他在促进美中友谊  相似文献   

5.
继上次杨振宁和翁帆的婚姻之后,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杨振宁又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这一次乃是因为他关于“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非常成功”这一番话。他列举的主要理由是,清华大学一年级学生比美国大一学生基础更扎实,学习更努力,连“三角方程式”都能脱口而出。所以他不仅断言中国大学教育很成功,对社会贡献很大,而且认为“中国对学生的中学时代基础教育是成功的”。杨振宁的话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另一位享有国际声望的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有关大学教育的看法,他说:“以目前国内的本科教育模式,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中国大学生的基础水平,尤其是修养和学风在下降。”  相似文献   

6.
20世纪的最后一个深秋,适逢中国科学院50周年院庆,科学院特别邀请了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来中国参加庆典,著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均在被邀请之列.记者借此机会采访了杨振宁教授.  相似文献   

7.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5,(4):F0002-F0002
8月19日上午,前采新疆参加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的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领导的陪同下来到祖国最西北部的高等院校——伊犁师范学院与师生举行了见面会。  相似文献   

8.
小朋友们,相信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的大名你一定听说过吧?他曾与李政道合作,于1956年因对基本粒子物理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于次年与李政道一起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那么,杨振宁在读书和学习上有什么好的经验呢?今天,我就给你讲讲杨振宁的“  相似文献   

9.
1998年,美籍华裔科学家崔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之后第六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崔琦是个孝子,他说他是沐浴着母爱的阳光,从一个贫穷乡村孩  相似文献   

10.
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认为,正是美国具有创新精神的文化和教育体制推动了其新经济的蓬勃发展。 杨振宁日前在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式上发表的题为《中国的文化和科学技术》演讲中,通过对比美国学生与亚洲学生之间的不同,说明美国与亚洲在文化和教育上的差别,他指出,美国的中学生在考  相似文献   

11.
崔琦者,何许人也?他是美籍华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1998年10月被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为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成为继1997年朱棣文教授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的又一位华裔得主,也是自1957年以来,在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之后的第六位华裔诺贝尔奖得主.  相似文献   

12.
丁肇中先生是华裔著名物理学家,他早在1976年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继李政道、杨振宁之后第三个华裔诺贝尔奖得主,那年他40岁。很多人认为丁肇中如此年轻就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是因为他是一个天才。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不妨来看看丁肇中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  相似文献   

13.
李政道是著名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是美国、中国、意大利三国的科学院院士。1957年,当时只有31岁的李政道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这项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从而,李政道和杨振宁成为最早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4.
继上次杨振宁和翁帆的婚姻之后,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又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这一次乃是因为他关于“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非常成功”这一番话。他列举的主要理由是,清华大学一年级学生比美国大一学生基础更扎实,学习更努力,连“三角方程式”都能脱口而出。所以他不仅断言中国大学教育很成功,对社会贡献很大,而且认为“中国对学生的中学时代基础教育是成功的”。杨振宁的话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另一位享有国际声望的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有关大学教育的看法,他说:“以目前国内的本科教育模式,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中…  相似文献   

15.
据杨振宁教授统计,在美国的华裔和日裔各占美国总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但连续五年内美国全国选出成绩超卓的毕业生获得威斯汀豪斯公司奖学金上大学者,华裔占百分之七(十四名),日裔占百分之二(四名)。美国若干著名大学中约有三分之二的系主任是华人。全美机械工程学会的十  相似文献   

16.
两个重要的简单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为了定量描述物理规律而引入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可以更概括、更简洁、更普遍地描述物理规律.杨振宁教授曾高度评价以数学形式出现的牛顿运动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等为数不多的方程,认为“它们以极度浓缩的数学语言写出了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可以说是造物者的诗篇...  相似文献   

17.
继上次杨振宁和翁帆的婚姻之后,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又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这一次乃是因为他关于"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非常成功"这一番话.他列举的主要理由是,清华大学一年级学生比美国大一学生基础更扎实,学习更努力,连"三角方程式"都能脱口而出.所以他不仅断言中国大学教育很成功,对社会贡献很大,而且认为"中国对学生的中学时代基础教育是成功的".杨振宁的话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另一位享有国际声望的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有关大学教育的看法,他说:"以目前国内的本科教育模式,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中国大学生的基础水平,尤其是修养和学风在下降."  相似文献   

18.
1957年,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由于贡献突出,他被世人称为“自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出类拔萃的设计师。”1971年,杨振宁又作为华裔美籍科学家第一个访问新中国,叩开了中美之间关闭了20多年的科技交往的大门。杨振宁所取得的成就,与生他、养他、教他的父母亲,有很大关系。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曾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留美归来之后,先后执教于厦门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等学府。生长在教授之家的杨振宁,从小就知道“诺贝尔奖”这个概念。因此,早慧的小振宁还在读中学时,就曾认真地对父亲说:“爸爸,我长大了要争取得诺贝…  相似文献   

19.
1990年秋,马来西亚的一位华裔罗姓学者在给杨振宁教授的一封信中说,他的儿子罗章雄12岁已经高中毕业,非常聪敏,是一位天才少年,他希望把孩子送到美国去深造。  相似文献   

20.
丁肇中先生是知名华裔物理学家,他早在1976年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继李政道、杨振宁之后第三个华裔诺贝尔得主,那年他年仅40岁。很多人认为丁肇中先生如此年轻就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那是因为他是个天才。真的是这样吗?丁肇中先生访问其故乡的山东大学时,有学生问他,他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