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皖南新四军的北移路线问题,是皖南事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涉及到如何认识皖南事变发生的原因以及如何评价皖南事变中的项英等问题。目前,党史学界对皖南新四军的北移路线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皖南新四军的北移路线是国民党同意的路线。第二种看法认为,皖南新四军的北移路线是项英个人决定的路线。第三种看法认为,皖南新四军的北移路线是中共中央指定的路线。我认为,皖南新四军北移的路线是叶挺与国民党当局商定并经中共中央同意的路线。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皖南事变前中共中央有关皖南新四军北移指示的分析,认为中共中央出于斗争策略的考虑和对形势过份乐观的判断,坚持了皖南新四军北移“拖一两个月”的立场。作者提出这是影响皖南新四军北移进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在新四军战略重心北移的推进过程中,陈毅领导新四军率先开辟苏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向长江以北发展的战略基础;率领苏南新四军主力渡江北上,打开苏北新四军抗日的新局面,使中共中央战略重心北移的目标得以实现。陈毅在军政方面表现出的杰出才能,赢得了中央的高度信任,成为中央在华中军事指挥寄予厚望的不二人选,对党中央新四军战略重心北移目标的实现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皖南新四军的北移路线,不是国民党当局指定的,中共中央是知道的,这种路线不是绝路。  相似文献   

5.
刘明德老师的文章对皖南新四军北移可以选择的三条路线作了简述,并得出结论“皖南事变中,新四军不是违令南下,而是遵令绕道北上”。我完全赞同他的观点。或许,同学们要问:三条北移路线从地图上看,其行程就地北渡路线最近.东进苏南北上路线次之,南下绕道苏南北上的路线最远。那么,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为什么要让国民  相似文献   

6.
不少同志以皖南新四军被围歼的结果,逆推出南下茂林的路线是一条错误的路线,是导致皖南新四军失败的首要或主要原因,如刘庭华《略论皖南事变在军事方面的历史教训》,陈枫编著的《皖南事变本末》、段雨生等著《叶挺将军传》等均持此说。黎汝清同志更认为南下茂林的北移路线是皖南事变的“根本性问题”,谁决定了这条北移路线,皖南新四军全军覆没的历史责任就应由谁来承担(见小说《皖南事变》代后记)。对此,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7.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直属部队9000余人从浙江云岭驻地遵命北移,行至皖南径县茂林地区时,突遭国民党军队7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新四军战士英勇拼杀,奋战七昼夜,终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除2000余人突围外其余大部被俘、失散或牺牲,军长叶挺被无理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不幸被叛徒杀害。17日,蒋介石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其番号,并声称要将叶挺交军事法庭审判。同时,令汤恩伯。李品仙等部进攻江北新四军,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这一事变掀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第二次反共高…  相似文献   

8.
《家教世界》2015,(1):1
1941年1月6日国民党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的一个支队共9000多人由云岭出发北移,行至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军8万多人的伏击。新四军奋战七昼夜,弹尽粮绝,除约有2000人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军长叶挺与国民党军队谈判时被扣押,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相似文献   

9.
1941年     
1月4日-13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共9000余人奉命北移,在茂林地区遭国民党顽军7个师的围攻,“皖南事变”发生。新四军广大指战员虽经浴血奋战七昼夜,但终因弹尽粮绝,除2000余人突出重围外, 一部分被俘,大部分壮烈牺牲。军长叶挺与顽军谈判被扣,项英遇害。皖南事变是蒋介石密令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立即领导全党全军在政  相似文献   

10.
一月     
记录你所不知道的历史……
  1941年1月6日
  国民党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的一个支队共9000多人由云岭出发北移,行至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军8万多人的伏击。新四军奋战七昼夜,弹尽粮绝,除约有2000人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军长叶挺与国民党军队谈判时被扣押,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相似文献   

11.
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在其通令、发言人谈话以及报刊中,多次诡称我新四军叶挺军长被"擒获"、"拿获"、"俘获",甚至诬蔑为"投诚".而历史的真实却是叶挺军长为了解除全军的困境,按照党中央指示去参加国民党在阵前提出的"谈判"而被无理扣留,后被投入囹圄,受尽折磨的.现仅就有关文字记载及调访资料对这一问题记述如下:由于项英同志右倾路线的错误,新四军在执行党中央北移方针过程中犹豫拖延,给国民党造成调集顽军包围我新四军的时机.  相似文献   

12.
在新四军发展的方向上,项英没有“南进计划”,却有南进的构想。项英建议叶飞、张道庸(即陶勇)两团南调,是在八路军南下,与留在江北的新四军解决苏北问题的条件下,挽救苏南的应急措施,党中央最终批准一部南调。因此,不能把项英向党中央的建议和意见,说成是背离党中央关于新四军“向北发展”的方针,若说项英“始终借故不执行”“向北发展、向敌后发展”的方针,这是不对的。从实际行动看,项英基本上执行了“向北发展”的方针。但是,项英所执行的与党中央的指示仍有差别  相似文献   

13.
皖南事变及其历史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南事变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一次震惊中外的反共事件。一九四一年一月,我新四军部及皖南部队九千余人奉命北移,路经皖南泾县茂林地区,遭到蒋介石调集的七个师一个旅共八万余人的包围袭击。新四军广大指战员浴血奋战七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除二千余人突出重围外,大部壮烈牺牲或被俘.在这里,我们想就皖南事变及其历史教训作一些探讨。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指正。皖南事变的起因与蒋介石的阴谋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综合考证出汉唐渭河三桥的位置,并以其与今天的渭河河道相对比,探讨了历史时期西安咸阳间渭水河道北移的时空特征。结论认为除汉西渭桥处的渭河基本没有侧蚀变动外,中渭桥、东渭桥两地的渭河都向北移动了较大距离,中渭桥处汉末至今1808年间渭河向北移动了3630米,平均每年北移2米左右;东渭桥处唐末至今1118年间渭河北移了2600余米,平均每年北移2.3米有余。影响渭河发生侧蚀北移的原因主要为新构造地质运动、水文特点与两岸土质等自然环境要素,而人为活动也起到了不应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新四军军部移驻黄花塘原因探析柳宏为新四军军部于1942年12月25日由苏北盐阜区停翅港向皖东盯胎黄花塘地区转移.至1943年1月10日到达目的地。这是新四军历史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的一件大事.由于历史上的多种原因.新四军黄花塘军部研究一度被视为“禁...  相似文献   

16.
新四军在苏南地区的抗日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苏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开创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敌后抗日根据地。并向东向北发展,巩固扩大了苏南解放区,从而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十九个解放区之一。新四军在日寇占领的政治经济中心的上海。南京之间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抗日反顽斗争,其贡献是永远不可磨灭的。本文对新四军在苏南地区的抗日斗争以及它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一概述,作为对抗战爆发60周年的纪念。  相似文献   

17.
石艳芳 《历史学习》2006,(12):28-29
1941年1月,一场兄弟阋于墙的悲剧在中国上演。1月6日,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9000余人在安徽泾县茂林地区遭到预先埋伏的国民党军队7个师8万余人的袭击。因众寡悬殊,新四军除2000余人突围,一部分被俘外,大部分壮烈牺牲。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悲愤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在全民族共同抗日的关键时刻,国民党为什么发动了这场令亲者痛,仇者快的悲剧?皖南事变的发生和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有着密切关系,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的国际因素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与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中抗日根据地主要是华中地区的共产党组织和新四军开辟和创建的。党中央、毛泽东制定了“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并为新四军规定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任务。根据地军民遵照党中央、毛泽东的部署和指示,粉碎日伪军的多次“扫荡”,打退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同时,八路军主力部队和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支援,促进了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创建。  相似文献   

19.
<正>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根据同国民党达成的协议,将分布于南方八省的红色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新四军自1937年底在武汉筹建军部,翌年所属四个支队分别向大江南北敌后挺进,7月军部移驻泾县云岭.为加强军队建设,提高战斗力,“把游击战争推进到正规战争”。  相似文献   

20.
香港工业(指制造业,下同)兴起于50年代,经过60年代和70年代的蓬勃发展,成为香港经济中的重要支柱。80年代后,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促使香港工业北移.香港的第三产业逐渐上升为主导经济。香港工业曾依靠国际商港的有利条件而发展,现在工业的北移,使小型劳动密集型工业在香港本地日渐式微呈萎缩势态,目前香港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约占三成以上,工业仅占一成半左右,这一经济转型,大多是经济发达国家演进的规律。但是六百万人口的香港不能没有工业,如果工业生产空洞化,不利于香港创汇和缩小有形贸易的逆差并将增加众多失业人员,将影响香港的繁荣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