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明代洪武年间在兴州所设是五卫还是五屯卫?对此,史书记载不一.但无论依据史料来考证,还是从边防形势来推断,兴州五卫之说都不可信.因此,兴州五屯卫的设置是不容置疑的事情.虽然史书中没有记载兴州五屯卫设置的具体时间,但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可以证明,兴州五屯卫设于洪武二十八年.  相似文献   

2.
明代初期西北七卫的设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帝国在十四世纪末和十五世纪初边防要塞多布列北方长城沿线,当洪武三年(13h0)明军两路出塞,大败元兵于沈儿峪(今甘肃省定西县车道岘南)和骆驼山(今内蒙区多伦县西)。元朝贵族的主要政治集团和军事力量都退往沙漠以北,明朝在北平、大同、延绥、宁夏、临洮各地列卫置屯,练兵积饷。同时在长城的两翼,东北方面洪武四年设定辽都卫,西北方面洪武五年置甘肃卫(今甘肃省张掖县),并逐步向前伸展。此后,更在长城北新设置了东胜卫、开平卫、大宁卫,形成长城线的外围阵地,完成了相当  相似文献   

3.
明代“九边”设置时间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代“九边”设于何时?史书记载不一。在纷杂的史料中,作为明朝官修史书的《明实录》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比较可靠的线索。以此为基础,再结合其它史料,基本可以确定“九边”设置的准确时间:初设于明成祖时期,经洪熙、宣德、景泰、天顺、成化各朝,到明孝宗弘治年间设置完成。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青海省大通县文物管理所馆藏的一方明代"西宁卫千户所管军印"所携带的历史文化信息入手,运用有关史料对这方明代的官印进行了考释,认为铜印应该是明代早期千户所中官居正五品的千户长掌握的官印。这方铜印不仅印证了史料中关于明代的西宁卫洪武"六年正月置卫"的史实,同时也弥补了史籍中对"千户所管军"的记载空白,为研究明代职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5.
开平得名于明初设置的开平中屯卫,其初设于口外沙洲地区,后迁徙至现唐山市开平地区。但具体设立时间有永乐元年、永乐三年以及笼统的永乐年间等不同说法。文章运用古今方志等史料,分析出开平中屯卫设立于今开平地区的具体时间,并对其迁徙路线作新的研究考证,并阐述了明代两次移民对该地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洪武十八年(1385),明朝在今贵州黎平设置五开卫,隶属湖广都司。这是明朝在贵州东部设立的第一个卫,与平溪、清浪、镇远、偏桥、铜鼓等卫并称“边六卫”,构成明代贵州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部分。五开卫的设置是贵州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为日后黎平府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对黔东南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五开卫的建置沿革,有助于深入认识贵州尤其是黔东南的地方史。  相似文献   

7.
西汉八校尉是武帝时设置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在内镇守京师,出外对敌作战,对整个西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由于史书记载不详,涉及八校尉的史料也十分匮乏。众多学者对八校尉的设置目的及其归属问题,各家诠释各不相同。细考史料,八校尉设置的目的是用于对外作战。它是一支独立的作战部队,不隶属于任何部队,直接听命于皇帝。  相似文献   

8.
明代“九边”设于何时 ?史书记载不一。在纷杂的史料中 ,作为明朝官修史书的《明实录》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比较可靠的线索。以此为基础 ,再结合其它史料 ,基本可以确定“九边”设置的准确时间 :初设于明成祖时期 ,经洪熙、宣德、景泰、天顺、成化各朝 ,到明孝宗弘治年间设置完成  相似文献   

9.
西汉八校尉是武帝时设置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在内镇守京师,出外对敌作战,对整个西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由于史书记载不详,涉及八校尉的史料也十分匮乏,众多学者对八校尉的设置目的及其归属问题,各家诠释各不相同.细考史料,八校尉设置的目的是用于对外作战,它是一支独立的作战部队,不隶属于任何部队,直接听命于皇帝.  相似文献   

10.
嘉靖《河间府志》编纂者樊深,虽有《明史》、方志等著述保存了其生平资料,但古今著述对于其生卒年代多记述不详;籍贯记载混乱:大同中屯卫人、河间人、大同人等多说并存。运用现代优越的资料条件和快捷的检索手段,通过尽力收集新资料,仔细解读旧史料,认真考辨分析,不仅可以确定樊深出生于弘治十四年二月十三日(1501年3月2日),卒于万历四年四月(1576年5月),而且可以确定樊深是属于具有明朝特色的双籍官僚,其籍贯是大同中屯卫籍,河间人。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历史上,明代军屯推行范围最广,制度最完善,作用也最显著,这在云南尤为突出。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政府在平定云南的过程中便开始在云南部分地区屯田。至洪武十九年,明太祖又正式“定云南屯田”,形成了“诸卫错布于州县,千屯遍列于原野”的局面。有明一代,云南的卫所从洪武二十三年的十五卫一所,增加到以后的二十卫三御  相似文献   

12.
李自成死于何时何地,史书记载说法不一。是死于通山,还是死于石门,300年前就有争论。本文认为通山说自1956年以来,虽为我国学术界所认可,但其论据本身甚为可疑,而禅隐石门夹山说有民间传闻、史书记载,还有出土文物相佐证,应当说是有据可信的。  相似文献   

13.
汉文文献中关于铁勒族的记载是研究铁勒历史的主要史料之一。《隋书》最早为铁勒立传,是研究铁勒史的基本史料。《隋书》之后编纂的有些史书在记述有关铁勒族的事迹时,以《隋书·铁勒传》作为蓝本,辗转抄录,没有补充新内容,所以只能作为第二手史料。但有些史书在参考《隋书·铁勒传》的基础上,增补前史所无的新资料,充实新内容,史料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4.
明代屯田分军屯和民屯两种。民屯,既有招抚流移,官给牛、种,收获官民分成,也有强迫把外省老百姓遣送到人户荒凉之地垦荒屯田。军屯,即派驻军队到抛荒严重的地方,一方面驻防,一方面垦种耕地。陕南在明代曾是屯田的重要地区,其移民后藏至今仍分布在汉水流域各地。由于志史对此语焉不详,陕南在明代屯田的具体情况很难有一个准确的描述,而从支离破碎的史料及有关资料中只能观其大略。一、军屯及其移民从明初洪武时开始,就开始在全国实行军屯,以安置为创建大明天下而建功立业的官兵,并设卫、所进行管理。即把数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  相似文献   

15.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七年级的一篇文言文,出自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而成,因为先前的史书已经有详细的记载,但是后续又没有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的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①.  相似文献   

16.
据《明史·熊廷弼传》记载,熹宗天启五年(1625),在辽东地区率部抗击后金的优秀将领熊廷弼因遭权阉魏忠贤诬陷而被冤杀,死后竟被“传首九边”,“尸弃漏泽园”.那么,何为明朝的“九边”?其设置背景和军事特点如何?“九边”设置后有何得失?笔者试依据史料,对上述问题略作考述.一、明代“九边”设置的历史背景明初,元顺帝北逃后屯于“盖里”(开平),北平城(即过去的元大都)成为元军必欲夺回的主要目标.当时,明王朝虽然十分天下已得其七,毕竟还没有混于一宇,平元都是北控中原的重要步骤.元都始克时,“秦、晋未定,滇、夏未平.”虽然洪武元年(1368)十二月由于徐达抄袭太原,迫使元将王保保逃窜甘肃,粉碎了元主收复北平的最初计划,但是元人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献记载秦代历史地理的资料很少,有关其地方设置特别是郡县的情况更是不清楚.但近几十年考古出土的大量秦文物涉及到秦代历史地理,这就为研究秦代郡县问题提供了传世文献所不能获知的重要史料.本文利用出土的秦文物和战国秦汉城市考古的有关资料,结合文献,首次考证秦代广阳郡设9县的情况,以补史书之缺佚.  相似文献   

18.
云南永胜他留人是吸收了众多民族成分而形成于明末清初的一个特殊族群,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主要靠口传心授传承其民族文化。历代官家史书对于他留人的记载较少。汉文记载的他留人档案史料大致可分为史籍文献、家谱记载、铎系唱经、石刻档案、刻画符号等,内容主要包括他留人的祖籍来源、世系族谱、生产生活等方面。这些为数不多的档案史料对了解和研究他留人这一特殊族群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戒庵老人漫笔》是明代笔记中上乘之作,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其关于典章制度的记载,可补现存史书之失载或可与其他史书相参证;社会风俗类的记载,是研究明代地方社会文化的珍贵史料;文坛掌故类记载,为考察历史知名人物及其文艺作品提供重要的史实依据;对学术问题的辨析,又可纠正史之谬.  相似文献   

20.
青岩古镇     
青岩古镇位于贵阳市的南郊,距市区约29公里。这是贵州非常著名的文化古镇之一。青岩古镇历史悠久,自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设青岩堡至今已有600多年了。明初,中央王朝为了控制西南边陲,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置贵州卫指挥使司,以控制川、滇、湘、桂驿道,因青岩位于广西入贵阳门户的贵(阳)番(定番,今惠水县)主驿道之中段,在驿道上设传递公文的“铺”和传递军情的“塘”。驻军于双狮峰下驿道旁建屯,史称“青岩屯”。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30万大军远征滇黔,大批军队进入黔中腹地后驻下屯田,“屯”逐渐发展成军民同驻的村寨,“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