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曹雪芹的“写作经验”之谈。他把“文章”与“人情练达”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可见,“人情练达”是多么重要。老实说,一个人活在世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连一点人情世故也不懂,那无论如何也是写不出好文章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对人情世故了解的越多,对世态万象观察得越透,所写的文章也就越有深度。新闻报道亦然。但现在的问题是,有的人把“人情练达”似乎看得过于重要了,甚至把它视作登稿的敲门砖,挖空心思拉关系、走后门,千方百计和编辑套近乎。所谓“要想稿件好发表,打通编辑不可少”,就是颇为流行的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2.
古语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作为一名新闻人,除了要掌握写新闻的基本功外,其阅历、对世事的判断力都影响到是否能抓出好新闻。古人也曾说“世有伯乐,然后  相似文献   

3.
医生天天医人,从医数十年的老大夫,自然“阅人无数”。能独立行医且为公认的杏林高手,则更是人情练达。陈存仁是当年沪上名医,自然与各方人士结交甚广。他的“阅世品人”,则如良医闻诊,细致人微,冷静客观,却又包含温润。在他的笔下,各色人等都异常“鲜活”,提供了这些人物少为人知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有这样一句名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阅读自古以来既是人类社会的一项基本活动,也是人们求知、治学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一门学问。阳海清先生“建立‘阅读学’断想”一文(载《图书情报论坛》2007年第3期),试图从阅读的现实意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基本内容以及发展前景为框架,倡议建立“阅读学”。倡议是适时的,有助于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图书馆界从事理论研究同仁,应该同心协力,为建立“阅读学”献计献策,添砖加瓦。笔者拟从阅读之“比较”和“选择”切入,谈其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外出采访,顺便要听听群众对广播宣传的意见;茶余饭后跟人聊天,往往也三句话不离本行。比较熟悉的听众,常常毫不掩饰地说我们“吹牛”。不熟悉的,说起来比较婉转:“你们宣传的与我们看到听到的不是一回事”,心里不解,请对方讲出哪一篇是“吹”的,又说不清楚。我们自省,每年播出数千篇稿件,失实者极为少见,“吹”的  相似文献   

6.
今天,心理学已是一个频繁见诸报端的名词。那么,心理学与新闻工作有什么关系,与新闻工作者叉有什么关系?古人说,人情练达即文章。新闻工作离不开对人真实的心理状态的准确了解与把握,因而,掌握心理学基本知识和规律,对于我们从事新闻采写工作来说,多了一种洞悉人心的科学工具。同时,在过于广泛的与形形色色人的交往中,新闻工作者常有身心疲惫的感觉。了解了心理学基本常识,时于自身心理的调节,也有了自助手段。为此,本刊特辟专栏,向读者介绍与新闻采写工作和新闻工作者有关的心理学常识。欢迎读者朋友来信来电提出问题,提供选题,使本栏办得贴近读者的需求。本专栏主持人陈修明为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心理学副教授。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中有一副对联这样写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作为从事业余新闻写作的一名新兵,通过近几年来的新闻写作实践的得失甘苦,深刻地感受到,存新闻写作的过狂中,也应该给自己写上一副对联,那就是:事事留心皆新闻,处处着眼出佳篇。哲人罗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新闻写作也是这样,如果我们缺少应有的新闻嗅觉,再能产生轰动效应的新闻也会从我们的  相似文献   

8.
一则古代故事说:从前有个叫柳开的人,应举时,将千轴文章载以独轮车,投给考官。他想,就凭文章数量之多,也得把别人吓得却步!与此同时,有个叫张景的人,也来应举,他文章不多,一书而已。考官看过他们的文章后,对张景之文大加赞赏,选为优等;而对柳开的文章却频频摇头。因而人们说:“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  相似文献   

9.
古耕虞常常爱引用四川生意人一些老话,其中有一句是“人情送匹马,买卖不让针”。“送匹马”与“不让针”是有内在联系的,有时在人情上确确实实送了“一匹马”(尤其是当对方正处于困境之间),而在做生意上,却没有让出“一根针”。如果在人情上不送“马”,那么可能生意上连根“针”也捞不回来。  相似文献   

10.
只要提起济南军区某炮兵团政治处主任廖峰。熟悉他的报道员准会说他是个富有新闻思想的人,这与他倡导的“新闻观”分不开。  相似文献   

11.
今年《新闻战线》第1期发表袁建达的文章《“告记者”引出的反思》。读后想谈点不同看法。袁文首句说:“记者最恨‘告记者’的人。”这一论点(实际是袁文的主旨)有失偏颇。通篇文章给人一种印象:记者不能告,记者怕人告。笔者大小也是个记者,曾多次写过批评报道,被人家按住穿“玻璃小鞋”,险些上法庭。但我却  相似文献   

12.
盛沛林同志的《文坛漫步》一书中《熟能生巧》有:“鲁迅说:‘文章得失不由天,创作甘苦自艰辛。’”《新闻知识》1992年第10期苏清杰同志的《人情练达即文章?》中说:“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陆游的告诫,至今依然有现实意义。”但据有关资料记载,1898年5月,鲁迅考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大约过了半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鲁迅于1900年3月18日在江南矿路学堂作旧体诗《别诸弟三首》,附言托同学从南京带回绍兴。诗中抒写他为谋生奔赴异乡,兄弟别离的衷情,诗末云:“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表达了他人定胜天、事在人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简而言之,写新闻就是用最快的速度和最短的文字描述新近发生和变动的事实。这是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循的规律。然而,近几年来,这一客观规律却在被悄悄“改变”,以致产生了新闻写作的“流行病”。 症状之一:小题大作。大凡写新闻的人,几乎都聆听过“一滴水见大阳,一片树叶见森林”,“一粒砂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教诲。这些生动的比喻,揭示了一个深奥的道理:写新闻要“以小见大”。不知什么原因,这些年来,“以小见大”的文章少了,“小题大作”的文章反而多了起来。譬如:某县建了一个柑桔销售公司,有记者硬将此写成《内地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创举》;商家打折本属正常之举,可有记者偏要写成《从商家打折看市场经济:》;本是一个很平常的交通事故,有记者不惜版面,来它个《某某交通事故大纪实》……如此几百字便可写成的小事,却要大作一番文章,令读者十分费解。  相似文献   

14.
“44个”是什么意思?是一家市报在刊发一篇重要文章时,丢掉了44个字;“49个”呢?是某市的一家专业报在一期报纸上共有49个错别字。笔者不清楚,这两个数字不知能否收入吉尼斯纪录大全?重要文章,被堂而皇之地丢掉了44个字而竟然不知,实在让人大惑不解。这样,让人如何学  相似文献   

15.
“梦花”。说的是西汉马融勤奋好学,一次梦见自己走进了一片树林,看到四处花团锦簇,就摘而食之。次日一觉醒来,再读天下文章诗句,无所不知,被时人誉为“绣囊”。于是,后人就用“梦花”一词,来比喻文思大进。“梦笔生花”。说的是大诗人李白曾梦见自己用的笔头上生花,从此才情横溢,文思潮涌。这便是今人常说的“梦笔生花”的来历。“梦失其笔”。说的是南北朝文学家江淹,少时孤贫好学,也曾梦人授五色笔,从此才思敏捷,文章扬世。其晚年又梦见一位自称郭璞的人,索还其笔。此后再无佳句问世,给后人留下了“江郎才尽”的典故。其…  相似文献   

16.
“傅”,是形声字,从人, 声。《说文》:“相也”“相”即“帮”的意思,可见“傅”也就是“辅”。由“辅”又引申出“导”义,有“太傅”“少傅”“师傅”“一傅众咻”等词语。此外,古文里“傅”与“附”通用,“傅”还有“附着”的意义,构成的词语有“傅着”“傅彩”“傅粉施朱”“皮之不存,毛将焉傅”等。“傅”又是姓氏用字,姓Fu的大多数是写作傅,也有极个别的写作“付”,明代有个人叫“付吉”,官至监察御史。 “付”,是个会意字,从人,从寸。从“寸”的字,表示与手的动作有关,所以“付”就是以手持物对人。《说文》的…  相似文献   

17.
新闻报道中,常有这样的情况:某先进人物群众关系本来不错, 可见报之后却往往引起群众的反感、误解。何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有的作者采写时片面追求人物形象“完美”,歪曲了先进人物的原形。一般来说,所有的人,在熟悉他的人的眼里,都是不完美的。所谓先进与后进,只是从主流一面说的,而主流则是从两面对比中反映出来的。要想完美地表现一个人,必须从他的好和坏、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着眼。先进人物报道也逃不脱  相似文献   

18.
第六个字名曰:“情”。所谓“情”是指感情、激情、情趣、人情味,也就是说写通讯要抒发感情,通讯本身要富于感情色彩。什么是情?情是主观对客观事物感受后发出的喜、怒、哀、乐。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个“爽”就是主观对客观事物感受后发出的情。“文以情动人”。我欣赏《红楼梦》中写在秦可卿房间的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炼达即文章。”有一次,薛铸为我写字,问写什么,我说就写这两句。“人情炼达即文章”道出了写文  相似文献   

19.
一段时间里,有些报刊互相转载、摘登为古人封“家”的文章,说《苏东坡也是一位医药学家》、《孔子是一位音乐家》,甚至说俄国诗人普希金是一位“经济学家”。这种为古人封“家”加冠的作法有何必要? 古代名家,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就,早已为人所公认。“术业有专攻”,有专才有“家”。一  相似文献   

20.
专利专利,独自具有的权利。专利是别人不能随便染指的。别人要需要时,可以付钱购买,千万别坏了规矩,否则,对簿公堂。文章署名是舞文弄墨者常遇到的事,这署名是作者的专利。近几年来,因署名“专利”而闹纠纷的日趋众多,这也为文坛增添了好多话题。不过,大千世界也真怪,在一些人为“保卫”自己的署名专利而“斗争”的同时,也有一部分人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署名专利与他人平分乃至毫不保留地拱手相让。有的作者把自己作品的署名权部分让给一些熟悉或者不熟悉的编辑、记者,当然,这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