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冯述田 《初中生》2016,(9):89-90
技法解读 1.嫁接现实,活化故事.古今中外,名作名篇中有许多脍炙人口、意义深刻的经典故事.在写作时,可以活化经典故事:或时空错位,古今聚会;或借古说今,折射现实;或让故事中的人物穿越时空,在现实生活中演出新意,以此歌颂社会进步或暴露社会问题,批判丑恶现象.  相似文献   

2.
文献记载中多误以赵稹、赵师旦为叔侄,二人实乃叔祖-侄孙关系。赵稹、赵师旦家族原籍单州成武县(今山东成武县),文献中或误作武城(今河北武城县)或概言单父(治今山东单县),均不确。赵稹徙居宣城(今安徽宣城),赵师旦一系徙居楚州山阳(今属江苏淮安)。赵氏家族的姻亲关系反映出宋代士大夫家族婚姻重门第与才识的特点。赵师旦壮烈殉国,被王朝树为忠义典范,屡被封赐,列入祀典。王朝通过祠神封赐推进教化,赵氏家族则积极借王朝对赵师旦忠义殉国的褒扬维持家族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3.
杨维桢是一位咏史大家,他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遗迹为中心,通过咏史,或以古鉴今,或借史抒发自己之情怀.竹枝词因杨维桢的首倡,在元末诗坛影响巨大.香奁体和宫词用语娟丽.游仙诗营造了一个富有"艳彩"与"奇情"的浪漫世界.咏怀诗的艺术性更不同于一般,也最能体现作者"吟咏情性"的诗学主张.  相似文献   

4.
借闱是科举学术语之一.这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殊产物,指战争、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出现时,封建政府借用异地科场集中办理乡试或会试的科举现象,以保障科举制度的实行和杰出人才的选拔.由于太平天国运动,苏、皖二省大乱,江南乡试停滞.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咸丰九年苏、皖二省向清廷中央提议借浙闱举办江南乡试.而后,众官员从借闱的必要性、可行性、安全性、公平性、保障性等五个维度出发,对此提议展开激烈讨论,赞成者多从教育公平、社会影响等角度分析优势,反对者则从考场承载力、考场安全等方面质疑其实际可操作性.三个多月争论的焦点在于如何维护科举制度的公平.最终清政府决定苏、皖二省借浙闱举行己未恩科乡试,同时补带乙卯正科.观古鉴今,清代借闱对高考制度的完善仍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今本《益稷》"懋迁有无化居"句当在"化居"之前断开;《益稷》"在治忽"历来异文众多,当依《汉书.律历志》作"七始咏";《益稷》"朋淫于家"本或作"风淫于家";《高宗肜日》"天既孚命",汉石经作"天既付命",汉石经"付"为本字,今本作"孚"者为借字;今本《康诰》"殪戎殷",汉石经作"壹戎殷",当以后者为宜;《尚书.武成》"一戎衣而天下大定"释为"一着戎衣而天下大定"为牵强附会之词,应理解为"一次用兵伐殷而天下安定"。  相似文献   

6.
薛从军 《学语文》2012,(1):29-30
古代怀古诗,或借古迹,说吉事,喻今事,有讽今作用;或借古迹,说古人,喻今人。有抒怀作用。古迹常常是“由”,是“引子”,重在说古事,喻今事,抒发情怀。因此,明古,晓今,知人,是鉴赏怀古诗的三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比较古今字与通假字产生的原因、途径和形体特点,文章得出结论:古今字的古字与今字一般含有共同构件;通假字的本字与借字一般不含共同构件.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蒙学教育,经过数千年的创新与沿革,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流传下大量的蒙学论著。研究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发展过程、内容方法和蒙学教材(或读物),可以借古鉴今,使现代蒙学教育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9.
同一题目作文,父子两人都是借史论政,并和现实相联系,以起到借古鉴今的作用。不同的论证角度、论证方法和语言风格展现出父子两人不同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0.
唐末诗坛诗风衰落,总体创作倾向脱离现实。但韦庄等人没有忘记天下,他们创作了许多反映时代的伤时讽世之作,属于具有淑世情怀的诗人,韦庄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韦庄诗中除了以现实题材直接关注现实的诗作外,作者还运用间接的方式,即通过咏史怀古来借古以抒怀、吊古以伤今,从而表达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感。韦庄的咏史怀古诗既有自身之特点,又有传世之佳作。韦庄这些诗的特点是主题集中于对历史遗迹本身或盛衰无常的感喟,表达借古伤今之情,即将怀古之思与现世之情糅合起来,谈古道今,体现着情与理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1.
继承传统,是中国画发展的必然需求,对待绘画的继承性,大多初学者产生了两种态度两种做法,一种是"师古为上乘",另一种是"借古以开今"。"借古以开今"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注重绘画的笔墨传承,二是注重绘画在传统中的创新,要以继承借鉴为目的,而后加以改进,独抒己见,这样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又有与众不同的面目,终成大家。  相似文献   

12.
“鉴前世之兴衰,考古今之得失”,借古鉴今,服务现实,把握未来,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这是历史教学教育工作的基本目的。然而在我们长期的历史教学中,一些教师却淡化了时事教育.回避了社会热点、焦点,不能有效地占今结合,以古借今。明显淡化了历史教育的社会服务性,没有让历史起到“镜子”的作用。为有效地把历史教学与历史教育服务现实结合起来,历史教学需要多关心时事。  相似文献   

13.
今本《尚书》与石经本《尚书》之异文可分为五类,这些异文表现为借字与本字、古字与今字的不同;其中亦存在义近通用、异体换用和文字讹变的现象。这对于我们认识早期《尚书》写本的面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些异文也是校读今本《尚书》不可多得的材料。  相似文献   

14.
我们知道,优美的文学作品往往采用或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方法,使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月本阴之魂。”月亮因其特有的阴柔而备受文人青睐,从而也寄托了他们无限思古叹今之幽情。这一点单看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就可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15.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言其“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用典,或使立意有据,或令表意委婉;或以古比今,或借古抒怀。用典,并非只是简单援引,以少言多,其实内蕴丰富,效果各异。本课聚焦“用典”,通过确立核心学习任务,提供积极有效的解读支架,引导学生在联系、梳理、比较中体会“用典”背后的精心,理解“用典”与意旨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获得对古典诗歌的审美体验,从而实现古典诗歌鉴赏思维能力的进阶。  相似文献   

16.
杜甫写马,或自喻,或自负,或自叹,或借马来感叹身世、国事.杜甫咏马诗中形象的人格化手法得到了普遍应用,将情感都借助于马的形象充分表现了出来.赋予了马以深刻的含义,使马具备了人格魅力,以借马咏怀,寓情于马.  相似文献   

17.
徐渭对佛教有较深体悟,他的释家类题材诗歌中或记寺庙游览经历,或叙参禅访道体验,或赞佛题画.作品中借佛教时空思想阐发他对西学输入后新的世界图景的认识;借佛教无分别的观念,抒发平等、一如的理念;借佛教性相观念阐释对外物的体认.因师事季本,深受阳明心学影响,在佛学表述中明显带有心学烙印.  相似文献   

18.
“今”(节选)李大钊我以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因为他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他可以宝贵。为甚么“今”最可宝贵呢?最好借哲人耶曼孙所说的话答这个疑问:“尔吉爱千古,尔当爱现在。昨日不能唤回来,明天还不确实.尔能确有把握的就是今...  相似文献   

19.
古诗文集命名,或以官爵,或以地点,或用谥号,或用年号,或取别号,或取表字,或借斋名,或借姓名……其形式多样,不拘一格.  相似文献   

20.
菲谢尔作为当今美国画坛上最重要的新表现主义画家之一,被视为美国的道德说教者.他致力于艺术与文化、道德的探索,他的绘画以性为线索和表现对象,聚焦美国中产阶级的享乐生活情景即私密空间,揭示现代美国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虚伪性、危害性.他借朴实的写实绘画技巧、具有隐喻含义的裸体形象和隐藏着不稳定因素的画面气氛,力图达到警醒美国人灵魂的企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