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美国纽约曼哈顿区大公园——中央公园的东侧,被称为“纽约上东区”.这个地区高级公寓随处可见,聚居着纽约最富有人群,又是艺术中心、高档购物中心所在地,所以非常有名.这个地区有一家名叫“弯道书店”(The Corner Bookstore,又译“拐角书店”)的书店,其比较准确的位置是在6线第96大街地铁站附近.  相似文献   

2.
在纽约生活了18年。有好事者列出“是不是真正纽约客”的检验标准,共加多条,其中一条:“纽约客认为住在不远的威彻斯特就算外地人。”“纽约客”(NewYorker),成了优越感的同义词。多年前,在派对上主人介绍我于一法国人,说是标准纽约客时,她也很骄傲地声称,她是“巴黎仙”(Parisian),并说“世界上没有任何地方比得上纽约,除了巴黎。”我想那天碰上的如果是伦敦佬(Londoner),对方也会  相似文献   

3.
重铸中华龙魂──《国民素质论》读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说过:“假使推举一位智者来裁定哪个民族最杰出,而不是裁定哪个女神最漂亮,那么他将会把金苹果交给中国人。”思想家的评价并非空穴来风,也未必是溢美之辞。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只争朝夕》一书中说:“中国人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民族,拥有难以想象的丰富文化遗产。当欧洲仍处于野蛮的黑暗时代时,中国已经是全世界最进步的国家。” 尼克松评说的只是中国的过去。“人类经历了地中海文明,到现在大西洋的发展,未来的中心将在亚洲,太平洋世纪将要到来。……世界的中心将由纽约-伦敦-巴黎向着洛杉矶-东京-北京转移…  相似文献   

4.
文汇报驻联合国记者张治平要离任回国了,他在纽约的各界朋友听说此事,纷纷提出要为他们夫妇举行欢送活动或设宴道别。当靳羽西得知张治平夫妇即将离美的消息后,立即给张治平打电话,表示要为他们举行告别宴会,地点就在她的寓所,但时间、人数和具体出席者,则“全权”交由老张决定。 9月20日傍晚,老张夫妇和我一同驱车前往靳羽西家赴宴。她住的地方位于纽约中城,是一个整洁宁静的高级住宅区。靳羽西居住的60号公寓大楼巍峨地矗立在蜿蜒流淌的纽约东河河畔,整个住宅区的  相似文献   

5.
纽约、伦敦同样是一城多报,而“大报”“小报”“专业报”的定位泾渭分明,与广州报业都一味强调主流相比,显然成熟许多  相似文献   

6.
在二战最艰难时期,丘吉尔的名言是“一切照常”——这似乎也恰是这次伦敦遭受恐怖袭击后的写照7月14日中午12点,数百万伦敦人走出办公室,在街头静默2分钟,悼念7·7恐怖袭击中的死难者。在恐怖袭击后的第一个周一,7月11日早晨,除了部分地铁和公交线路由于警方搜寻罹难者和取证工作仍然关闭外,伦敦绝大多数公交线路已正常开通——街面上已经恢复正常。英国资深交通警官安迪·特罗特当天表示:“我们呼吁每个公民照常上班、上市、进城。如果伦敦人不进城、不上班、不上市,那么那些制造爆炸事件的人就达到目的了,他们就赢了。”  相似文献   

7.
今年4月18日,伦敦金融城人民币业务中心计划正式启动,定下了将伦敦打造成为人民币国际市场"西方中心"的目标。目前框架已经建立,技术细节也基本解决9月19日早上8点,繁华的北京金融街似乎还睡意未去,没有印象中惯有的人头攒动和车水马龙,只有北京一天里并不多见的安静和空旷。此时,中文名为吴达为的英国伦敦金融城市长大卫·伍顿已经加起了早班,开始接受《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吴达为是伦敦金融城第684任市长。他是一个说话严谨的人,这与他整个职业  相似文献   

8.
1848-1849年的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流亡法国巴黎,再从那里流亡到英国伦敦.他在巴黎时就萌生了创办一家定期刊物的设想,目的在于总结欧洲革命的经验和教训,使革命年代产生的思想系统化.为此他在巴黎写信给流亡到瑞士的恩格斯说:“我已经开始商谈在柏林出版一种定期的政治经济杂志(月刊),写稿的主要应该是我们两人.”“我在伦敦创办德文杂志有肯定的希望.一部分钱已有保证.”“在伦敦我们将有事情干.”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6,(9):67-68
<正>反克利盖事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党报理论形成中的最早事件。海尔曼·克利盖(Hermann Kriege,1820-1850)是德国新闻工作者,多次因参与社会主义活动而遭到迫害。1845年初,恩格斯在巴门结识了他,认为他是一个"出色的鼓动家",~([1])并把他介绍给在布鲁塞尔的马克思。同年,克利盖在赴美途径伦敦时,加入了正义者同盟。在纽约,他领导了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小组,成为这个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派别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北京乃至国内在一个月内感受了如此丰富的国际戏剧盛宴。然而,过高的票价仍然是阻挡普通观众踏进戏剧殿堂的门槛。而业内专家认为,“在可预计的几年内,北京的文化戏剧演出还不能像伦敦、纽约甚至东京那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随意的消遣”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第六代”导演中,娄烨身上的标签最为明显。某种程度上,娄烨已经转变了身份,从一个“看不见”的导演变成了一个“可以被看见”的导演。他坚持着自己的艺术风格,在被一众商业大片垄断的院线里努力突围,他想使中国电影更具多元性但他注定是个给“散客”拍电影的导演。  相似文献   

12.
既然是从2012年第30届奥运会的举办地英国伦敦“突围”.那么谁在构筑包围圈?如何突围?已经突围了吗?作为《解放军报》派往伦敦采访奥运会的纸媒体育记者,我们感觉。构筑包围圈的是电视、网络媒体,我们尝试了多种突围方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危机仍在,不敢说已经完全“突出重围”。  相似文献   

13.
林达  新月 《出版参考》2009,(1):52-53
在美国人看来,法国还远不是一个移民社会。巴黎已经有了一些由移民而产生的少数族裔。要论视觉上的“异族景观”,还无法和纽约相提并论。纽约人是一副乐在其中的样子。可是巴黎人从心底里,对一些“外来者”大概还是常常不大认帐。  相似文献   

14.
1971年10月25日在纽约的联合国大会通过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的时候,北京钓鱼台的中美秘密会谈临近结束了。这是基辛格第二次访华期间与周恩来进行的第10次会谈,也是最后一次会谈:基辛格预定在第10会谈结束后就乘“空军一号”专机回国。北京时间10月26日早晨天亮的时候,会谈已经进行一半了。有一个中方工作人员接过新华社送来的一  相似文献   

15.
飞花拾零     
第一个报道西安事变的记者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第一个报道的是赵敏恒。当时他一身兼任包括英国路透社、美国美联社在内的世界著名七家新闻机构的特约记者。1936年12月12日上午9时半,国民党当局打电话问赵敏恒,西安有无电报?路透社驻西安有无记者?有无电台联系?赵敏恒一一作答。放下电话,记者的敏感使他深感其中蹊跷,立即拿起电话向交通局询问,得知陇海路列车只通华阴。于是赵敏恒断定西安出事。遂于当天向伦敦发出“西安兵变”的电报。  相似文献   

16.
3月2日下午,六辆汽车从伦敦市郊一幢豪华公寓外悄悄离开,直奔附近的沃丁顿空军基地。路上没有示威者,也没有像10几年前在圣地亚哥郊区一样埋伏着的游击队员——那简直是一场恶梦,他们手持火箭筒,炮火肆无忌惮地向总统车队喷射。汽车里,皮诺切特老态龙钟。两个月前,英国的医生为他进行了细致的体检,查出十几种疾病,包括中风引起的大脑皮层严重损伤。在历时17个月的“审判与回国”之争中,人们经常看到不同的示威者手举两幅完全不同的画像。一个是善良的皮诺切特,忧  相似文献   

17.
“为弑君辩护的”弥尔顿人们在阅读西方新闻学理论著作时,经常可看到这样一句论及“出版自由”的话:“杀人只是杀死一个有理性的动物……,禁止好书则就扼杀了理性本身”。这话出之于三百多年前一位英国名人之口,他就是被恩格斯称作“第一个为弑君辩护的人”、启迪了后来法国启蒙学者的“先辈”弥尔顿。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1608~1674),是英国伟大的诗人、政治家,英国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参加者。他于1608年12月9日出生在伦敦的一个富裕的公证人家庭。他在新教徒的父亲的关切下,自幼学习文学、音乐,学习拉丁文、希腊文等多种文字。他酷爱读书,“自12岁起,每日读书必至子夜方才就寝”。1625年入剑桥大学,1629年、1632年先  相似文献   

18.
西姆斯——流行电脑游戏系列的最新版本——深入了每个家庭中并使玩者可以充当“上帝”的角色。当吉米透过他的长焦照相机镜头,窥视院子对面那座公寓的时候,希区柯克的影片“后窗”就不光是一部充满悬念的惊险片,而且是一个对于观看电影的心理研究。如果老希区柯克现在还活着而且在设计电脑游戏的话,那他  相似文献   

19.
一个纽约街头的男孩10岁时看到一本有关火星生物的科幻小说,小说同时引发了他的兴趣和疑问。11岁时他对《惊险科学幻想小说》杂志“上瘾”。此后。他看了大量科幻小说和电影,后来他在使他获普利策文学奖的科普名著《布鲁卡的脑》第9章《科学幻想小说——我个人的看法》中,一口气开出了中国青少年无缘一睹的那么多优秀的或虽  相似文献   

20.
美国著名时装设计师奥斯卡·德拉伦塔说:"这座城市中,只有他(比尔·坎宁安)记录了纽约近40年乃至50年的完整视觉历史,全面反映纽约生活时尚。他被大家称为"街拍鼻祖"。上世纪60年代中期,纽约的街头时尚刚刚出现,比尔·坎宁安成为第一个记录"普通人不同寻常穿着"的人,之后他开始为《纽约时报》每周的摄影专栏《在街头》街拍时尚照片,直到今天。45年来,他的照片就是一本纽约市的街头浮世绘。"我想他真正找到了,即什么才是真正的纽约人。并且我相信他是唯一能做到这一点的人。"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时装学院院长哈罗德·科达毫不吝惜地在一部关于比尔的纪录片中如此表达他心目中比尔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