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詹国枢 《新闻界》2000,(4):19-20
办了多年报纸,有些问题却一直没弄清楚或者说没完全弄清楚。 比如,报纸该登什么稿? 有时,记者发来一篇稿子,编辑看了说,这稿子,没啥意思,不登了! 有时,报纸登了一些稿子,记者看了说,这样的稿子也能见报?没劲!...  相似文献   

2.
好多通讯员的稿子见报后,同原来寄给编辑部的稿子作个对比,就会发现经过编辑、主编修改见报的稿子简练、紧凑、可读性强了,篇幅也删去了许多,而原来的稿子未免“水分”太多了。写稿子要内容充实、丰富多采,而不要空空洞洞、干干巴巴。行家里手写出有血有肉、干净漂亮的新闻作品,讲究写完了“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鲁迅语,见《答北斗杂志社问》),做到稿中没有废词、废字,当然更不该有废话了,那些“膨化食品”似的言词,要勇于割爱。笔者积累了一些稿子中有“水分”的例子,不妨展示如下:罗列空话,重复套话。一篇题为《武汉群众文化唱好四…  相似文献   

3.
一当记者就是要写稿,写稿就希望见报,这是天经地义的。问题是,稿子见报后,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呢?笔者曾就这个问题,与一些记者交谈。从交谈中了解到,有的记者在自己的稿子见报后,不再看一眼。这些记者认为,反正是自己写的,刊登出来就得啦,还看它干什么。有的记者则相反,每当自己的稿子见报后,又仔细地读,并与原稿对照,看看有哪  相似文献   

4.
干记者的,写出一篇稿子,直接交到或电传到编辑手里,就算万事大吉。稿子一见报,往往埋怨编辑删去了不该删的,添上了不该添的。总之,一句话,编辑给改的,不如原来写得好。干报纸编辑的呢,拿到一篇新闻稿件,先看有没有新闻价值,还要考虑整个版面。对写得不深入、大话套话满天飞的稿子,往往会大笔一挥,大加删削,毫不客气。记者和编辑就是这样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大众日报去年搞了编采人员轮岗“试验”,本人作为“试验品”之一,由记者摇身一变为编辑,感觉很好。个中滋味引发了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所谓记者编辑“双向选择”,就是记者向编辑部发稿时,象高中毕业生填写高考志愿表一样。在稿签上注明:请哪个部哪位编辑给编,发在哪个版或哪个专栏,是否可以变更等等,有些自认为不太重要,谁编都行的稿子,可以填“任意”;编辑也可以选择,阅稿后,不同意编的稿子,可以退给记者部。记者部则再联络协调,如无人愿编便退还记  相似文献   

6.
标题,是新闻的眉目,一条好的标题,犹如画龙点睛,能使读者产生美感,也能美化报纸的版面。但是,一些记者、通讯员在写稿时却忽略了标题的制作,往往错误地认为“只要内容好,标题无关紧要”,把制作标题的责任,推给了报纸编辑。其实,对编辑们来讲,编辑部每天来稿上千,若每篇都细看,恐怕也不太现实。编辑们往往采用“筛选法”,即先看标题,再看内容,如果标题引人,则“另眼看待”,若标题一般,一些内容好的稿子也可能会成为“漏网之鱼”。好标题,对读者来说也是一种诱惑。据笔者对100名军报读者调查,其中72人是先看标题,然后…  相似文献   

7.
谢顾问:常听一些编辑在评论我的稿子时说:“你的稿子写的都是好人好事,很难见报。”我不明白:为什么“好人好事”稿难以见报?(沈阳)海松海松同志:一般说来,写好人好事的稿子是难以见报的,特别是为全国全军性的大报投稿。这是为什么呢?据编辑们讲,凡写好人好事的稿件,往往有以下弱点:一是新闻事实不突出不显著。新闻媒介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应当是显著的能引起读者关注的新闻事实,尤其是全国性的报刊、电台、电视台,要求新闻事实更重大更显赫更过硬一些。倘若是司空见惯的好人好事如扶老携幼、拾金(小量的)不昧、助人为乐等…  相似文献   

8.
刘畅 《记者摇篮》2006,(5):37-37
编辑只有深入社会,才能了解客观事物真象,避免“想当然”的失误。记得10年前,我们编辑部收到一篇通讯员来稿,写的是“没有实行经营承包那时,农民吃粮一年不到头”。虽然稿子写得精巧,但是,有的编辑把这篇稿子甩到一边,不信解放这么多年了,农民吃饭问题还没解决。我们中一位经常下乡的编辑老洪却编发了这篇稿子,并在省、市获奖。多亏这位经常深入下去的老同志,否则凭着我们“想当然”,就会留下“有眼无珠”遗憾。可见“深入”的重要性。“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所谓的“知”也是一知半解,我们的编辑是宣传群众的,肩负着舆论导向的重任,关…  相似文献   

9.
据1991年第7期《新闻与成才》报道:人民日报社社长高狄建议,今后评选人民日报同志的稿件,以原稿为准,见报稿修改大,编辑应得一份奖金。此建议在人民日报社引起较大反响,编前会上讨论决定立即施行。我认为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及时,很有必要,也很值得一议。按理说,新闻界人在家是编辑,外出是记者,能采能编,稿子写出来就可见报。可眼下记者的稿件,不经编辑改动就可上版的较少,这并  相似文献   

10.
不用稿意味着记者的无效劳动。作为编辑,最不愿意干的事,就是“毙”稿子。因为这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在决定不用某一篇稿件之前,总要先想好若干条不用的理由,以便在作者询问时,能给一个比较明确的答复。作为编辑部,从整体上说,也总是以尽可能减少不用稿为选择,因此一再要求记者提高写作稿件的质量。尽管如此,现在不用稿在来稿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居高不下。基于此,从编辑的角度探讨所处理过的不用稿件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1.
詹国枢 《新闻界》2000,(4):19-20
办了多年报纸 ,有些问题却一直没弄清楚或者说没完全弄清楚。比如 ,报纸该登什么稿?有时 ,记者发来一篇稿子 ,编辑看了说 ,这稿子 ,没啥意思 ,不登了!有时 ,报纸登了一些稿子 ,记者看了说 ,这样的稿子也能见报?没劲!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公理”何在呢?从读者心理出发 ,想了一个比较简单因而可能也还适用的公式 ,叫做“三要两不要”标准。标准一 :要登读者“很想知道”的稿件报纸该登什么稿?当然该登新闻稿。然而 ,我们每天抓了不少新闻 ,也登了不少新闻。为什么读者还是不感兴趣或者兴趣不大呢?这还得从新闻的定义说起。什么叫…  相似文献   

12.
有些初学写稿的通讯员,写了几篇稿子,或未被报刊采用,或见报时间晚,就误认为写稿也得走后门。实则不然,绝大多数报刊编辑,对作者来稿处理都是极认真的,就以我的几篇稿子为例吧。去年2月14日,当我打开西安晚报时,见四版有我一篇题为《闲话‘压岁钱’》的小言论,可是近期我没有向西安晚报投这篇稿子呀。后经查发稿登记,原来是  相似文献   

13.
作为记者和通讯员,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自己采写的新闻稿件如何让编辑部喜欢,尽快采用见报;而编辑部又常常会为面对一大堆来稿,挑不出对路的稿件而犯愁。怎样解开这个不等式?从我们编辑《解放军报》二版宣传的实践来看,一条重要的体会就是:下笔之前多想想如何让稿件适销对路。采写时头脑里要有点版面意识采写稿件与版面上稿既是统一的,又是矛盾的。这就如同产品生产与市场销售一样,产品只有适销对路卖出去,才能产生价值。记者和通讯员写的稿子只有见报了,才有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讲,作者在采写稿件时,头脑中一定要有版面意识。因为版面是整…  相似文献   

14.
我曾经听到这样的传闻:编辑根本不看群众来稿,寄到编辑部的稿件,不拆信封就处理掉了.有人说得更邪乎:来稿都堆到一边,没人看,最后用铁锨铲进麻袋,直接送到造纸厂……. 我不知道这样的传闻有什么根据.也不敢说这样的事情根本就没有,但是,对于大多数编辑来说,实在冤枉。恰恰相反,做编辑的,特别是文字编辑,整天打交道的就是稿子,年年月月,从不间断,究竟看过多少稿子,无法统计,用“成千上  相似文献   

15.
《军事记者》2003,(10):67-68
教务部每天都收到大量的学员来稿,也常常接到学员询问稿子能否见报的电话,其渴望稿子见报的心情可想而知。但实际情况是,80%以上的学员来稿,质量较差,离发表尚有较大的距离。然而,许多学员看不到这个距离,甚至埋怨编辑“不识货”。这里,随便拆开几个学员来稿的信封,将这些来稿作一分析。例一:驻晋某部举行知识竞赛本报讯函授学员李红波报道:5月4日驻晋某部开展了以传承“五四”精神,发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题的知识竞赛。赛场上队员们精神饱满,抢答激烈,对答如流。为该部掀起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营造了良好氛围,为贯彻“三…  相似文献   

16.
问:俗话说,“朝里有人好做官”,编辑部有人好上稿。你是怎么看这问题的? 答:不可否认,现在报纸上确有关系稿。人民日报严重不严重,不能说严重,也不能讲不严重。但与别的兄弟新闻单位比,人民日报因为用稿通过的关口多,质量差一些的关系稿是不易见报的。我也经常收到不少的关系来稿,除质量好的推荐见报外,多数被装进了大麻袋。我认为,靠关系写稿见报最终是靠不住的,而靠质量取胜才是最根本的。问:现在新闻商品化的不正之风侵蚀着新闻队伍,甚至出现花钱买稿子的现象,你对这种现象怎么看? 答:我明确表示,花钱买稿是错误的,是新闻界的一种耻辱。现在,有的企业请记者去采访,除了车费、伙食费、住宿费全包外,据说临走时还要送“红包”,里边装着“大团结”,大报小报还分等级,名曰  相似文献   

17.
亲爱的通讯员朋友,你经常给报纸杂志写稿子,有的很少见报,有的虽然见报,但已被编辑改得面目全非了。请问,稿子写完后,你自己可曾改过一遍、两遍、还是好几遍?重视修改自己的稿子,是提高写作的一个关键问题。因为“修改”是写作的重要步骤。古人说:“文不厌改”、“不改不工”;“世人着述,不能无病”(引自《写作述要》曹植语)。许多作家、名记者、编辑都十分讲究文章的修改,有人说好稿子是改出来的,这是非常有道理的。谁写稿子能一挥而就、一字不改呢?懒得修改自己的稿子是通讯员的一种不好的毛病。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相似文献   

18.
办了多年报纸,有些问题却一直没弄清楚或者说没完全弄清楚。   比如,报纸该登什么稿 ?   有时,记者发来一篇稿子,编辑看了说,这稿子,没啥意思,不登了 !有时,报纸登了一些稿子,记者看了说,这样的稿子也能见报 ?没劲 !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公理”何在呢 ?   从读者心理出发,想了一个比较简单因而可能也还适用的公式,叫做“三要两不要”标准。 标准一:要登读者“很想知道”的稿件   报纸该登什么稿 ?当然该登新闻稿。然而,我们每天抓了不少新闻,也登了不少新闻。为什么读者还是不感兴趣或者兴趣不大呢 ?  …  相似文献   

19.
这段时间笔者在编辑部连续给一些函授学员打电话,对其提供的稿件进行电话补充采访。为什么?因为这些学员的来稿中基本新闻事实不清楚,编稿时“卡了壳”,如不进行补充采访,稿子只能废掉。函授学员来稿能进入编辑的视野、闯进编辑程序,很不容易。如果因为其基本新闻事实不清楚半途而废实在可惜,作为编辑也很不忍心。  相似文献   

20.
某单位的新闻干事,向一家大报的编辑诉说,今年单位领导给他定的报道指标“又升级了”,光是要求在中央级报刊登出来的,就不得少于76篇。编辑听了,不禁咋舌:真是“高指标”! 计算一下,要实现这一指标,平均几乎每隔五天就得有一篇稿子见报。谈何容易!任务就是这样订的。这个新闻干事向编辑诉苦;又有点近乎求情。编辑该怎样处理这位干事的来稿呢!不免增添了许多疑虑。报上出现的那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