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利平 《文化学刊》2012,(2):126-130
中国古建筑艺术富含中国传统文化特质。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古建筑文化的挖掘和译介工作成为文化输出中具有影响的渠道之一。探讨古建筑文化的翻译策略,对于有效输出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具有较大价值和意义。本文结合安徽省的明清建筑,亳州花戏楼砖雕的艺术特色,探讨选择翻译策略和方法,以达到文化传译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古镇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它来发展旅游已成热点。但是古镇旅游开发却面临着诸多问题,尤其是不合理的开发行为导致地方文化元素的丧失,伤害了地域文化与古镇之魂。分析近年来古镇旅游开发的现状,发现开发过程中存在开发模式和产品设计同质化、古镇街区商业化等一系列问题。反思旅游开发给古镇地方文化带来的损伤,分析造成这种损伤的原因,希望找到古镇旅游开发和地方文化保护的双赢之路。  相似文献   

3.
文化旅游型特色小镇饱含丰富的乡土景观资源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对特色小镇乡土景观的保护有助于与之关联的自然生态保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多维价值的实现。在对乡土景观价值构成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文化旅游型特色小镇--沙溪古镇为研究对象,着重对沙溪古镇乡土景观价值及其对古镇旅游发展和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展开分析,并对其保护策略进行了探讨。认为古镇乡土景观包含了自然生态、民居聚落等物质实体以及日常生活图景、民俗活动氛围等人文环境,并具有传统人居智慧体现、文化传承、社群关系塑造、生态保护以及产业发展等多元价值,同时认为对乡土景观的保护应从整体观的视角出发,实现其多元价值的呈现。  相似文献   

4.
《文化学刊》2009,(6):82-82
齐秀华、陶克套在《理论研究》2005年第6期撰文指出:面对现代文明的挑战和冲击,对于相对弱势的草原文化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我们必须在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前提下继承和弘扬草原文化中的现代价值。因为,草原传统文化中精神价值、思想价值、资源价值、开发价值融为一身的文化价值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5.
第二届国际河姆渡文化节将于5月下旬在余姚举行。本次文化节以"弘扬河姆渡文化,彰显幸福城魅力"为主题,以凸显"文献名邦""山水城市"特质为内涵,包括文艺晚会、国际论坛、海峡两岸百团万人河姆渡寻根游、河姆渡非遗文化嘉年华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本刊这期刊载的《余姚名人甲天下》《姚剧〈王阳明〉在台湾》两文就是从历史名人、非遗文化姚剧的视角来观照余姚"文献名邦"特质和显示海峡两岸情缘。  相似文献   

6.
管益忻 《职业圈》2011,(1):46-47
企业文化的主题、主线最要紧的就是我们说的底版,这个底版就是核心价值理性。不论从哪个视角上来说,企业文化模式都迫切需要一场大的变革。也就是说,要最终走出"危机地段",真正为当下中国企业的商业模式革命开辟道路;为我们现在的企业价值模式革命开辟道路;为价值模式革命从文化和战略的结合上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7.
谭小芳 《职业圈》2014,(19):42-43
尊重历史、求同存异是企业文化重组的前提,领导者应将两个企业的文化共性特征不断深度挖掘,演绎提炼成为整合后公司的企业文化。企业原有文化对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重组方对多元文化的容忍度。根据企业文化包容性,企业文化分为单一文化和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8.
区域文化品牌的发掘与构建——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为个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焯 《文化学刊》2010,(4):83-88
文章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为研究个案,实证了区域文化的发掘与构建,既有文化生态学、文化认同理论的学理性价值,也有"大都市圈"的社会和经济价值。文化品牌的打造不是一个完全无中生有的杜撰过程,而是对原生的器物、制度、精神文化形态和符号的创新与产业化的进程。发掘和构建文化品牌应该基于原生条件、技术和人才因素,以群众的喜闻乐见为前提,遵循市场规律,并具备地域优势和特色。  相似文献   

9.
"非遗"普查是判断民间传说当代之命运的重要依据。在21世纪初的新一轮北京市"非遗"普查中,民间故事在"乡民社会"中依然流传如旧,然20世纪80年代学者确认的15个"北京市常见故事类型",却已无闻;民间传说则在"市井社会"中获得了新的驱动力并形成若干传说群。古都传统下的北京传说显示出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宫廷和贵族文化的影响及其延续,二是五方杂处的都市群体与市场经济所造成的市井文化的兴盛,三是北方多民族融合带来的内容和风格的多元化。北京传说以史事传说、人物传说和名胜古迹传说为主体,而风俗传说、动植物传说、宗教传说在这里比较少见。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文人墨客等历史人物,宫廷建筑、庙宇塔寺、园林景观等文化遗存以及种种史事,对于相对比较闲适的市井群体而言,比那些从事田野耕作的农民群体,更能激发出诗意的记忆和联想。北京传说以深厚的历史感、纯正的文学韵味、平民意识等与京派文化相通;京派文化的精髓或来自于民间传说。由于传说和故事大体上靠群体口传,杰出的传承者鲜见,因而被相对轻视,故而提高对其价值的认识,进行分类保护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余永红 《文化学刊》2012,(3):117-123
要陇南白马藏族美术造型具有本民族独特的形式与文化含义,尤其以人物面部造型中的"纵目"、"三目"等"目文化"现象最为独特,这种"目文化"与源自氐羌族群的西南地域少数民族中流传的创世神话有密切联系,同时《山海经》中也有"一目国"、"深目国"、"三目国"等奇异形象的描述。另外,甘青地区史前彩陶纹饰和造型也向我们流露出一些与氐羌民族"目文化"相关的视觉符号。陇南白马藏族美术文化中的"目文化"现象主要体现在傩面具造型中,另外在白马藏族的宗教造像和服饰图案中也有明显表现,体现出源自远古氐羌族群"目文化"的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等综合文化含义。  相似文献   

11.
林丹  李琳 《文化学刊》2011,(3):44-49
"第七届中国文化哲学论坛"集中围绕文化的本体性问题、文化软实力以及文化软实力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展开讨论,回应了文化哲学的发展潮流。研究文化软实力方法论问题的前提是考虑文化的本体性问题,即是说,将文化作为对象或本体来理解,只有在确定了具有独立性研究对象的文化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深化对方法论问题的研讨。文化是一个不断延伸,不断升腾的过程,不是一个僵化不变的过程,基于此,文化软实力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应当涉及文化传统、文化变迁或文化评价问题。在如何研究文化软实力的方法论问题方面,可以从与文化软实力相关的基础理论问题、文化软实力研究应处理好的关系等方面展开研讨。  相似文献   

12.
老龄化问题的实质是一种文化价值观念的认同问题,即以何种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来认识和评估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形塑健康向上的老龄文化有利于为解决老龄化问题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有利于促使老年人在再社会化过程中充分实现个人价值,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和谐文化的构建。我们应通过以宣传为先导、适当延长退休年龄、加强老年人权益维护、促进代际交流和沟通等方式和途径,来为形塑健康向上的老龄文化创造必要前提和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3.
《文化学刊》2012,(6):154-154
李萌在《社会科学报》2008年4月10日撰文指出,利用法定化这一契机对传统节日文化进行科学、有效的重构与再创造,同时立足于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从"文化资源管理"的专业视角,对清明节等传统节日这类"文化资源富矿",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符合时代特征的全面挖掘、再创造和再生产,是传统节日文化有机“长入”今日社会生活的关键。唯有如此,传统节日文化才能呈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而正是在这种对传统文化遗产反复“咀嚼”与“品味”的过程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创造的因子。  相似文献   

14.
北朝多民族空间中,诸种文化相互碰撞,激荡出突破陈规的创新意识。在以礼乐为核心的北朝文化交融与整合中,形成了一些具有核心意义的文化特质(美国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称之为“文化模式”)。最具核心意义、堪称北朝文化模式的,便是通脱不固的实用理性,它融汇了儒家思想重现世、重视实际事务的成分,以及北方少数民族固有的重利尚实观念。这一文化模式深刻渗透进了此期的文学精神之中。不同于南朝文学逐渐强调文学的无用之用,北朝文学是有用之文学,主要为传情达意而作。注重创新,重功利、重实用,主张文质互生、不以文害意,总体呈现出质朴的风格,这都与北朝文化的实用理性精神相关。  相似文献   

15.
徐强 《文化学刊》2012,(6):49-56
史华慈作为一个人文主义思想家,终其一生都对人性的奥秘、人的吊诡性存在、人的有限的自由以及人的复杂性的意识活动充满关切。正是基于这种关切他对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看法,一方面他持"弱势的、谦虚的文化整体观",不满于对不同文化作出诸如"x文化"、"y文化"的僵化、粗暴论断;另一方面提出"文化导向"说,反对文化人类学的"文化结构"或"文化蓝图"说,主张人既会被文化所限定,同时又有有限的自由,促进文化导向的丰富和拓展。在比较文化思想上,他认为古今中外的人分享了某些共同的关切,文化是围绕这些关切而展开的持续不断的对话,因而具有比较和沟通的可能。通过这种比较,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丰富我们共同的经验,增加人类应对当今一些挑战时的选择余地。因此,真正的文化比较应该深入到问题意识的层面,以韦伯式理解走入人类经验之海。以这样的文化观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史华慈展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独特面貌,对于我们反思传统,寻求其当代价值极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海南海洋文化缘于南海而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海南人民的生产、生活、节日、信仰等民俗方面烙下了鲜明的印记。海南海洋文化与原生海岛农业文化、迁入农业文化等多种文化特质相互融合,具有价值取向的多元性、流变整合的缓慢性和表现形式的朴拙性等基本特征。当前,要大力拓展海南海洋文化,首先要做好海洋民俗文化的发掘、保护和宣传工作;其次要推进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开发海洋民俗文化资源;最后还要探索"文化+旅游"发展模式,丰富海洋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7.
程卫琴 《文化学刊》2015,(4):184-187
地名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平遥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其地名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主要根据《平遥县地名录》的记载,以平遥县的行政地名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这些地名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本文对平遥地名所反映出的平遥人民独特的重宗族心态、传统道德观念、宗教信仰,以及历史事件、民间传说、谐音雅化等文化内涵作了深入分析,力图较为全面地揭示平遥地名的文化学价值,进而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平遥。  相似文献   

18.
珠海市斗门镇南门古村的历史文化较独特,本文以珠海市南门村历史文化资源的具体情况为基础,分析古村落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对在保护性开发理念下如何挖掘和传承南门村的历史价值提出几点建议,期望为未来的学习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料。  相似文献   

19.
纳西族歌谣是反映纳西族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在民族旅游逐渐走向市场的今天,如何更好地挖掘纳西族歌谣文化的旅游功能,发挥它在旅游景观审美过程中的作用?文章对纳西族歌谣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思路、开发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育人为本"是大学存在的第一要义和"科学为根"是大学存在的价值基础是早已被实践证明了两个极其重要的大学哲学观,它们共同构成了大学存在的根本以及大学应有的文化品位和崇高理想。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大学逐渐融入到社会中去,面对外部世界越来越强烈的种种挑战和诱惑,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种大学精神衰微现象,其突出表现是一些大学在积极应对文明社会众多领域不同层次广泛需求的同时,不能自觉地坚守应有的文化品位和崇高理想,时代呼唤当代大学实现新的文化觉醒。通过研究,人们认为,在当代,大学继续坚守应有的文化品位和崇高理想的关键是确立"‘文化为魂'是大学赖以存在的精神支柱"这个崭新的大学哲学观,它既深深地蕴涵在"育人为本"是大学存在的第一要义和"科学为根"是大学存在的价值基础之中,又是时代精神的深刻反映,大学理性正在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向和谐理性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