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表面肌电信号的检测是一种无创电检测方法,它的检测分析对临床诊断及康复医学,运动医学等具有重要意义。肌肉疲劳产生过程中,肌电图的振幅和频谱指标均会产生相应变化,肌肉疲劳通常是指肌肉运动系统最大做功能力或最大收缩能力暂时下降。SEMG信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肌肉收缩功能的变化,在运动性肌肉疲劳研究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表面肌电信号的检测是一种无创电检测方法,它的检测分析对临床诊断及康复医学,运动医学等具有重要意义.肌肉疲劳产生过程中,肌电图的振幅和频谱指标均会产生相应变化,肌肉疲劳通常是指肌肉运动系统最大做功能力或最大收缩能力暂时下降.SEMG信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肌肉收缩功能的变化,在运动性肌肉疲劳研究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运动性肌肉疲劳表现为肌肉不能维持原有的输出功率,从而使运动能力下降。运动性肌肉疲劳是影响运动强度和量的重要因素,探讨年龄与性别因素对运动性肌肉疲劳的影响,为运动训练及运动健身人群进行体育运动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运动性疲劳与身体适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可以溯源至对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19世纪末,莫索(Mosso)开始研究运动性疲劳。1927年,亨德森(LawrenceJ.Henderson)创建的最旱专门用于体育科学研究的实验室即为运动疲劳实验室(HarvardFatigueLaboratory)。1个多世纪以来,运动性疲劳及其消除一直是体育科学研究中重要的研究课题。学者们从能量供应,代谢产物堆积。神经内分泌调节和肌肉收缩等多方面探讨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和规律,对于人们认识疲劳、消除疲劳进而提高训练效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研究证实,运动性疲劳是一种由于运动导致的身体机能暂时下降的生理学现…  相似文献   

5.
运动疲劳的消除●刘成林孙奎香对青年学生来说,参加体育运动或比赛是常有的事,当体育运动负荷超过了机体承受能力时,就会引起机体机能下降,工作能力降低,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大体分肌肉疲劳、内脏疲劳、神经疲劳等。疲劳的程度,一般可以通过运动...  相似文献   

6.
表面肌电图是从肌肉表面通过电极引导,记录下来的神经肌肉系统活动的一维时间序列信号。肌肉运动时会有很小的生物电变化,表面肌电图的振幅、频谱指标均会发生相应变化。但是表面肌电图变化情况与测试方法的选择和运动方式密切相关。表面肌电图作为一种无创伤检测方法,在运动性肌肉疲劳研究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散打运动员的运动目的是提高专项运动成绩,提高运动成绩就需要较强的运动能力,有效地恢复训练手段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水疗法是运动性肌肉疲劳恢复的手段之一。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从水疗法的具体实施方式、效果对散打运动性肌肉疲劳恢复的影响作用进行分析,认为水疗法可以有效提高散打运动员肌肉的收缩和反应能力,旨在为散打...  相似文献   

8.
穴位刺激消除肌肉急性疲劳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实验法,从运动训练的实际出发,研究穴位刺激消除肌肉急性疲劳的效果。结果显示:穴位刺激法与自然恢复法相比,血乳酸、肌肉力量、30 m跑,立定跳远指标具有显著差异,说明穴位刺激能有效地消除肌肉疲劳。同时,该法简单、可操作性强,可广泛应用于运动训练实践中。  相似文献   

9.
运动性肌肉疲劳的表面肌电非线性信号特征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王健  方红光  杨红春 《体育科学》2005,25(5):39-43,64
研究目的在于探讨不同强度等长运动诱发肌肉疲劳过程中s EMG非线性信号变化特征及其与肌肉运动耐力的关系。10名青年大学生志愿者参加本次实验。采用4 0 %、6 0 %和80 %MVC强度的等长运动试验诱发肱二头肌疲劳,同步采集该肌肉s EMG信号并进行非线性C(n)和% DET和线性MPF分析。研究发现1)肌肉疲劳过程中s EMG信号的MPF和C(n)呈单调递减型变化,而% DET呈单调递增型变化;2 )不同强度运动负荷诱发肌肉疲劳过程中MPF、C(n)和% DET变化率具有明显的运动强度依赖性并与肌肉耐力运动成绩高度相关;3)以% DET变化率反映运动性肌肉疲劳的敏感度明显高于MPF和C(n)。  相似文献   

10.
表面肌电图也称动态肌电图和运动肌电图,是用表面电极采集肌肉活动产生的电活动的图形。目前,表面肌电图应用已经深入临床康复、运动医学、生物工程和体育等诸多领域。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中,表面肌电图主要用于肌肉力量评定、肌肉疲劳的诊断和神经肌肉功能的评价上,用于运动技术服务,指导运动训练,防止运动损伤。本文对表面肌电图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饮料在体育运动中抗疲劳功效及价值。主要结论:功能性饮料能够短时高效的补充能量和抗疲劳,滥用会引起心血管系统异常。茶饮可通过胶原蛋白合成加速运动损伤中组织创口愈合,茶饮中咖啡碱可引起中枢神经兴奋、增大肌肉张力、消除疲劳。鲜榨果蔬饮料能及时补充运动后人体所需各种微量元素,促进胃肠道蠕动,具有改善疲劳抗氧化等功效。矿物质饮料提供运动时人体所需矿物质元素,改善运动时人体内环境平衡,具有镇痛抗氧化、提高免疫力及增强身体素质,消除疲劳等作用。运动后饮用碳酸饮料会引发腹胀,易于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心悸、疲乏等困意感,存在引发骨质酥松症,增加运动中骨折的风险。含有乳清蛋白的乳饮料有助于提高机体能量,帮助重建受损的肌纤维,可延缓中枢神经系统疲劳,更好地提升运动耐力和运动表现。  相似文献   

12.
振动训练结合运动提高脑卒中轻瘫患者上肢肌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振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肌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4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四组,A组进行振动训练和抗阻练习;B组和C组分别单纯进行振动训练和抗阻练习;D组仅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每组10人。各组干预周期均为3个月,研究前后进行腕、肘屈伸肌力和肩外展肌力测试。结果四组患者上肢肌力均提高。其中,A组肌力提高最明显;B组和C组增加幅度相当;D组虽有提高,但与实验前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早期振动训练结合运动能有效提高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肌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论机械性振动刺激对提高肌肉力量增长的机制和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振动力量训练是一种新兴的力量训练方法,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协调性发展,使屈伸肌的最大力量、爆发力和协调性、柔韧性都能得到同时协调的发展。本文从生理学角度论述了振动力量训练的可行性,并针对振动力量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及其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配合奥运科技攻关冬训备战任务(即提高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腿部力量以及躯干支撑能力).方法:采用自制振动台对6名国家队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实施振动负荷辅助训练,通过机体运动能力(即后深蹲、预蹲和膝、髋关节等速肌力矩)、身体形态指标测试记录并进行分析讨论.结果: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通过振动负荷辅助训练后后深蹲和预蹲单位体重增加7%以上,膝、髋关节单位体重肌力矩增加10%~16%左右.身体形态指标显示出体重变化在1 kg之内,体脂没有变化,局部围度变化在1 cm左右,3项形态指标变化在正常范围,对比赛和训练没有影响.振动负荷是交变负荷的一种,振动负荷从属于交变负荷.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振动负荷辅助训练可以提高局部关节周围肌腱及深层次肌肉功能,导致关节以及肌肉力量和张力发展平衡,提高了相对较弱肌群力量水平,促进机体整体机能提高.振动负荷对身体形态影响的机制探讨中得出低频振动,提高肌肉的新陈代谢能力,促进血液循环.结论: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通过振动负荷辅助训练后,身体局部及整体肌群协调性得到提高,腿部肌群力量有明显突破,躯干支撑能力明显加大.振动负荷辅助训练前后,实验对象的身体形态变化不大,不会影响比赛和训练.振动负荷辅助训练使得训练有素的机体整体能力突破的可能机制为振动刺激对机体中、深层次肌群产生由小到大的交变刺激效应,以及振动显著减少了流体的内摩擦系数,增加了其流动性.  相似文献   

15.
5一羟色胺与中枢疲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肌肉运动性疲劳的机制包括存在于大脑的中枢机制和肌肉本身的外周机制两个方面。关于疲劳的外周机制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中枢机制的研究者较少。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大脑中5-羟色胺的增加可能导致中枢疲劳,从而引起运动能力的降低。营养学手段在延迟中枢疲劳中的作用有充分的理论依据,但也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区分营养作用对疲劳的中枢机制和外周机制的有益作用有一定困难。但营养、脑神经生化和运动能力的关系很可能是存在的,这方面的工作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探询穴位刺激对消除中跑运动员一周大强度训练导致的疲劳的效果。将运动员随机分成穴位刺激组、穴旁刺激组和对照组,每日训练后穴位刺激组进行穴位刺激,穴旁刺激组进行穴旁肌肉刺激,对照组自然休息。每位运动员在训练前一天和训练结束后一天各抽取肘部静脉血2ml,测试其SOD活性及MDA含量。每次抽血结束后测试1500m成绩。训练前3组SOD活性、MDA含量以及1500m成绩均无显著性差异。一周后穴位刺激组SOD活性、1500m成绩均有显著性提高。MDA含量下降具有显著性。穴位刺激能提高SOD活性和1500m运动成绩,降低自由基中MDA的含量,并对消除运动性疲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马国强  李之俊  杨涛  刘茂 《体育科研》2010,31(5):63-66,69
在场地专项力量耐力训练课期间,设计了在训练组间间歇先恢复骑行再按摩的消除疲劳干预模式,与仅进行按摩和恢复骑行两种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按摩放松可有效缓解运动员场地大强度力量耐力训练后局部肌肉的酸胀、疼痛感,对于保证训练强度作用显著;而主动恢复性骑行可改善神经肌肉系统机能,加快代谢产物消除,预防疲劳积累。初步确定在力量耐力训练组间间歇进行恢复骑行10min后再局部按摩10min的个体化最佳疲劳消除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18.
人参皂甙抗运动性疲劳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水玲  贺洪 《冰雪运动》2011,33(6):52-56
人参皂甙是人参的主要活性成分.研究证明人参皂甙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都有影响,可以抑制细胞凋亡、抗感染、扩血管、抗衰老,并对运动疲劳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目前研究较多的有人参皂甙Rb1、人参皂甙Re、人参皂甙Rg1,其他成分研究较少.研究表明,人参皂甙具有强大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保护作用,并且可提高肌糖原、肝糖原的含量,降低血乳酸浓度,延缓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对人参皂甙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现状加以总结,对人参皂甙与运动的关系进行阐述,并展望了人参皂甙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逐级定量负荷时睾酮对血清尿素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30分钟逐级定量负荷运动试验,观察血清尿素氮的变化及睾酮对血清尿素氮的影响。急性运动可引起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睾酮具有抗蛋白质分解作用;睾酮可加速疲劳的消除。  相似文献   

20.
神经-肌肉疲劳的生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简要的回顾了神经肌肉疲劳的研究历史,并从生理学角度综述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人员在中枢性疲劳与外周疲劳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有关中枢性疲劳,本文着重介绍了5-羟色胺、多巴胺、乙酰胆碱等中枢神经递质参与运动性疲劳的形成与恢复的新证据与新理论(可能的机制)。有关外周疲劳机制,本文从神经肌肉接头处的超微结构到骨骼肌细胞的亚细胞结构等可能发生疲劳的部位,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作了一个简要的概括。这些研究成果表明:有关运动性疲劳的生理学研究进入到亚细胞水平与分子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