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美国西部的大多数城市是伴随着西部各地区的开发过程成长起来的,并由此形成了矿业城镇、牧业城镇、铁路城镇、农业城镇等不同类型的城市。多功能城市的出现,为西部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我国西部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可以参考美国西部城市化的经验,走开发与城市化同步的具有我国特色的西部城市化道路:充实和提高大城市的功能和实力,发挥城市经济场的辐射作用,向郊区或更大的腹地扩散。在区域经济中起中心作用:以大城市为依托,建立经济区,然后逐步向中小城市推进;以现有的城市为据点,向外发展;依托交通干线,发展城市带,整合城市密集区。  相似文献   

2.
美国大西部的开发在近一个世纪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世界开发史上很难找到类似的例子,究其原因①自由移民政策;②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③以开发土地为中心;④城市化为先导;⑤铁路建设为西部开发注入活力.这就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美国式道路",也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经济模式,有的学者称为美国的"西部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3.
19世纪下半叶华工对美国铁路建设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世纪下半叶是美国的铁路时代。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中央太平洋铁路和联合太平洋铁路的胜利通车,圣菲铁路和大西洋太平洋铁路、南北太平洋铁路和大北铁路的相继建成,以及其它各条支线的先后完工,构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覆盖全国的铁路网。在短短的30年时间内,美国铁路总里程从1870年的5.3万英里上升到1900年的将近20万英里,相当于当时世界铁路总长的三分之一。大规模的铁路建设,加快了西部的开发,推动了钢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轻工业、农牧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提高,促进了中西部中心城市的兴起、全国范围的…  相似文献   

4.
试论横贯大陆铁路的铺设与美国西部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的西进运动中,铁路修筑对美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地域版图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对加速美国的西部城市化进程和人口大迁徙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铁路修筑过程中,政府对铁路公司的支持以及后来在铁路管理权上政府与铁路公司产生了矛盾,这一矛盾的协调解决对美国资本主义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美国西部的交通运输革命因铁路建设而步伐加快。西部铁路建设的投资方式多样,投资主体多元,既有联邦、各州和地方政府的投资,也有国内外的私人投资。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财政援助、土地赠予,国内外私人资本的巨额投入,共同促进了西部铁路运输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美国西部开发是其19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发生巨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铁路建设在美国西部开发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性因素。一方面,铁路的出现是与美国西部开发的规模和速度的需要相适应的一种交通运输革命,其高速增长和举世罕见的建设成就得益于美国政府特殊的资助政策,以及在铁路修筑过程中多元的投资主体和强烈的发展意识;另一方面,铁路的建设和发展也对西部开发起到独特的先导作用,对西部乃至全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分析研究19世纪美国西部开发中的铁路建设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对于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我国来说,更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美国西部点轴开发及其对中国西部开发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西部开发所走的是一条地区非均衡发展道路:由交通运输网和各类城市构筑成不同等级的点轴开发网络系统,利用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的“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并在倾斜政策的作用下,落后的西部逐渐赶上东部,实现了区域均衡发展。其市场主导、大力发展交通和城镇建设以及向落后地区倾斜的政策,对中国当前的西部开发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心城市在西部城市化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中心城市的内涵及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针对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及城市化发展现状,提出西部地区应该积极培育经济“增长极”,加快中心城市的发展,以此推动城市化的进程及区域经济的整体腾飞。  相似文献   

9.
西部大开发,首先要确定区域性中心城市优先发展战略,即通过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经济,促进中心城市的功能开发,强化其对周边地区的聚集和辐射作用,带动相关区域经济的发展。这是我国推进全国经济向前发展的重要模式,今天仍然适用于加快西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美国西部的自然条件并不是最好的,在西部大开发时,风沙与土地沙土化是主要问题。在美国西部种植一棵树需要挖出10公尺的坑,填上泥土,放上水管,种上树木,用电脑控制湿度,这一棵树方能活下来。如今的美国西部已是城市、新企业发展的中心,当地的绿化也不比美国东部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金融对经济作用力的加强,金融中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全国已有26个中心城市先后提出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目标。但目前关于区域中心的标准、构建路径、风险管理等并没有统一模式或现成经验。通过对南京构建金融中心过程中的争论分析,从中找出一些带有共性的思想,以点带面,就全国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的思路作了一些较深层次思考。  相似文献   

12.
试析毛泽东的农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国共产党必须通过土地革命,发动和领导农民,开展武装斗争,方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从而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又提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思想。但由于客观上受到国际环境变化的压力,主观上急于求成,在农业和农民政策上,犯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四清”、“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左的错误。  相似文献   

13.
由于城市入学难、学籍管理政策以及产业转移等背景因素影响,随迁农民工子女由城返乡就学现象将持续、长期存在。根据对中部三省的抽样调查,返乡就学农民工子女将面临不同程度的学业适应问题,尤其是对课程和教法的不适应。但返乡就学也具有积极的一面,它赋予不少农民工子女一种亲切感,并不再被标签化,从而增强主体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为此,一方面要促进义务教育的区域均衡发展,加强课程衔接,开展差别化辅导;另一方面,注重因势利导,发挥他们社会心理特征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结束后,波美密切关系是“威胁平衡”和“利益平衡”的产物。对波兰而言,一方面是为了制衡外部威胁,即主要通过美国的力量平衡来自周边大国的安全威胁,实现安全保障;另一方面是为了通过追随美国谋求多层面的国家利益。对于美国来说,则能够从中获得较大的国际战略空间和行动的自由,在某种程度上实现钳制欧、俄的战略需要。同时,波美关系也诠释了在大国主宰的国际权力政治中,中小国家有的不只是悲剧,还有机遇和喜剧。  相似文献   

15.
伴随改革的深入与经济发展,城市化浪潮悄然出现。尤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老城市不断得到更新改建,新城市不断涌现,一方面反映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取得辉煌成就,另一方面,又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带来了未曾面对的新事物、新问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已不能涵盖全部,有些条款亦显得不合时宜,急需改进。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城市早期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对城市形成与起源的理论认识,从相关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记载分析,可以认为:中国城市起源于仰韶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早期;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的城市形成于夏代;从夏代城市形成到秦代郡县城市普遍推行这个阶段,中国早期城市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小的时期。中国城市的早期发展呈现出显著的特征:中国早期城市具有多元起源和形成、不平衡发展并渐趋一统的特点;城市发展经历了城与市双轨并进的演进道路;政治因素在城市发展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牡丹江流域是棘辆人的发祥地,也是渤海国文明形成的中心区域。牡丹江流域面积虽小,但是其所流经地域的地貌特征十分突出。牡丹江中游地区是东北地区寒地少有的肥沃的宁安盆地。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故址就坐落在这里,并以此为中心形成了渤海国的文化中心。渤海国众多的山城、平原城、寺庙、二十四块石、窑址、佛塔、宫殿址、御花园、桥梁、墓葬、王陵区等都分布在牡丹江流域的上、中、下游流域的两岸。文章从牡丹江流域的地理环境与地貌特征入手,梳理了牡丹江流域渤海古城及重要遗址分布状况,并从牡丹江流域的地理空间角度分析渤海古城及遗迹分布的一般规律,从而揭示出渤海国政治统治中心区域的历史文化面貌。  相似文献   

18.
西欧城市的复兴和城市自治运动的发生、发展是商业兴盛推动的结果.西欧城市在取得自治以后,又从各个方面不断地推动城市的商业活动,使得城市的经济和政治实力大为增强,往往成为一个地方的经济中心,并向四周扩展以扩大贸易规模.随着这些城市贸易的发展,西欧贸易区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9.
在推进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镇建设的演进过程中,温州经历了第一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镇的承启、第二批强镇扩权与小城市培育试点的推进和第三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的启动三个阶段。一方面,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镇建设的导向是建成城市,这有利于构建温州大都市城镇体系;另一方面,行政区划及财政管理制约又十分明显,对试点城镇指导难于得到有效落实。为加快温州推进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镇建设,行政区划调整必须与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主动结合温州都市型功能区建设,全面落实浙江省小城市培育相关举措,将国家层面政策转化为具体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20.
略论唐五代江南城市的经济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五代时期,江南地区城市布局越来越密集,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增强,市场商业经济普遍繁荣,商业经营范围不断扩大。在江南部分经济发达城市,随处可见夜间商业交换现象,城市服务性行业也蓬勃兴起。在一些大城市中出现了庞大的消费群体,人数众多,财务雄厚,对江南城市经济影响较大。江南城市对周围农村经济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农民与城市的关系日益密切。唐代中后期,苏州、越州、杭州、宣州等城市经济发展较快,至五代,越州、宣州地位下降、苏、杭、金陵是三个发展较为明显的经济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